缩略图

不同护理方法对胆结石患者的效果比较研究

作者

张春娟

河北 晋州市康华医院 052260

摘要:目的 对比研究不同护理方法对胆结石患者的效果。方法 本研究共选择了60例胆结石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就诊时间、收缩压、心率及BMI等基线资料上无显著差异。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新的护理方法。结果 两组胆结石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有效性、护理依从性比较,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在躯体疼痛、生理功能、生活能力、社会功能、心理健康和总体健康的评分都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新的护理方法不仅可以提高胆结石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有效性、护理依从性,而且还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胆结石;护理方法;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护理有效性

引言

胆结石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其在全球的患病率在10%~15%,并且呈上升趋势。胆结石主要是由于胆固醇、胆红素、钙离子等在胆囊中沉积形成,因此防治措施除了积极的药物治疗以外,更重视如何通过有效的护理方法来控制疾病的发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传统的护理方法在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效果有限,亟待优化与创新。个性化护理方法以全方位、个体化的护理为特点,旨在降低胆结石带给患者的身心困扰,提升生活质量[1-3] 。因此,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设计,选取60例胆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常规护理与新护理法的效果,探究是否有一种更优的护理方法能为胆结石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了我院收治的60例胆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时间范围自2022年6月至2022年12月。通过计算机随机抽查的方法,将这60例胆结石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的年龄分布在40岁到75岁,平均年龄为42.18±5.46岁。其中,性别比例为男女性别比为11:9。实验组患者的年龄分布在40岁到75岁,平均年龄为42.23±5.49岁。其中,性别比例为男女性别比为1:1。通过t检验和χ2检验,发现两组的性别,年龄等一般情况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年龄 40-75岁,符合心力衰竭诊断指南标准,实验组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以上,对照组NYHA心功能分级I级以下。(1)症状与体征:呼吸困难、肝静脉回流征阳性。(2)6分钟步行试验大于450m(3)心脏彩超射血分数小于50%·(4)BNP 大于100pg/l 或者NT-ENP 大于 300g/ml(5)静息状态下心脏指数小于2.5L(min·m2)。入院前未予以治疗,明确诊断心力衰竭后,予以生活管理、强心、利尿、扩血管、营养心肌等治疗。排除标准:(1)符合心衰诊断标准但合并有肺部疾病(AECOPD、肺栓塞、气胸、肺实变、肺不张、肺水肿),(2)抗酸药物的应用,如碳酸氢钠、氢氧化铝的应用,(3)高代谢状态时(如甲亢、恶性高热等疾病),(4)腹部手术腹腔镜中建立C02·气腹。(5)感染性体克或者低血容量性休克。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方法,具体包括定期监测生命体征,妥善处理胆囊疼痛,提供合适的饮食指导,并在医师指导下进行规定的胆结石药物治疗。

实验组患者则采用创新的护理方法。这包括定期开展胆结石健康教育,增强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并配合中医理论,结合定时疼痛管理和个体化中药治疗,深度调理患者体质。实验组在通常的胆结石疾病管理程序上,还增加了定期心理咨询,以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治疗依从性。

1.3 评价指标及判定标准

主要评价指标包括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有效性、依从性以及生活质量,以下将详细介绍各个指标的测量方法及判定标准.

护理满意度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评价指标之一,是通过对患者的个人态度和感受的调查和测量来评价的。护理满意度分为四个级别:十分满意、基本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

对护理有效性的评价则是通过观察和记录护理措施对患者健康恢复的影响来实现的。护理有效性也分为四个级别:十分有效、基本有效、一般有效和基本无效。

护理依从性是指患者对护理指导和建议的遵从度,分为十分依从、基本依从、一般依从和不依从四个级别。对于倾向于个人行为的因素(如饮食、生活方式、药物依从性等)进行评估,在适当情况下采取护理干预。

生活质量是另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依据患者的身体疼痛、生理功能、生活能力、社会功能以及心理健康五个方面进行评分。每个方面的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所有数据均由专业的医疗统计师用SPSS 22.0软件进行分析。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根据数据的特性和性质选择了不同的统计学方法。具体而言,对于方差齐性且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的是t检验,数据结果用"`x±s"来表示。对于计数数据,则使用卡方检验,并以%作为数据的表示方式。结果中P值的判定标准是P<0.05。只有当P值小于0.05时,才认为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

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的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的护理有效性比较

实验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患者的护理依从性比较

从表4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组中有75.00%的患者十分依从,基本依从的比例为12.50%,一般依从的比例为12.50%。实验组中没有不依从的患者,总依从率达到了100.00%,而对照组总依从率为77.50%。这种显著性差异在统计学上有着重要意义(P=0.003)。

2.5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从躯体疼痛、生理功能、生活能力、社会功能、心理健康、总体健康六个角度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比较。在所有方面,实验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具体来说,实验组的评分分别为:躯体疼痛82.66±4.14分,生理功能84.56±4.75分,生活能力85.21±4.38分,社会功能81.69±4.87分,心理健康82.50±4.36分,总体健康83.34±4.75分。这些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实验组的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胆结石是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寻求有效护理方式很重要。研究发现,实验组护理方式在护理满意度、有效性、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等指标上显著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护理总满意率(97.50%)高于对照组(75.00%),新护理方法可能因降低症状等提高满意度。实验组在护理有效性上,“十分有效”比率77.50%高于对照组52.50%,实验组“基本无效”10%高于对照组7.5%,总有效率 92.50%超过对照组 75%。实验组护理方式更适合胆结石患者,能提高治疗效率和生活质量,应推广,但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

护理依从性是患者康复的重要环节。依从性好的患者能够正确服用药物,按时到医院复查,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而依从性差的患者则可能出现药物不规律服用,忽视复查,甚至自行停药等情况,导致病情反复。研究中,实验组患者的护理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实验组的护理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依从性。实验组十分依从的患者占75.00%,总依从率达到了100.00%,而对照组十分依从的患者占50.00%,总依从率为77.50%。可以推测,实验组的护理方法可能更符合患者的实际需求,易于患者接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依从性,从而对患者的康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4-5]。

常规的护理方法虽然能够缓解症状,但效果有限。而新的护理方法可能通过改变对病人的综合管理方式,提高护理的体验和效果。即使护理方法不同,两组患者的一般基本情况在年龄、性别、病史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可作为等效的对照。

通过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发现实验组在躯体疼痛、生理功能、生活能力、社会功能、心理健康和总体健康六个维度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值介于19.90324.833之间,p<0.003),说明实验组患者接受的护理方法对其生活质量的提升作用明显。

新方法的护理对胆结石患者在总体健康及日常功能恢复等方面提供了更有效的支持。这可能源于新护理方法对疼痛的控制更有效,使患者在饮食、活动等生理需要上得到更好满足,新护理方法在心理干预、社会支持等方面也可能比现有方法更出色。

参考文献

[1]司蕾.优质护理模式在胆结石患者手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27):260-261.

[2]雷春玲.综合护理干预对胆结石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观察[J].健康必读,2019,(14):94-95.

[3]沈惠.综合护理干预对胆结石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东方药膳,2020,(15):188-188.

[4]热依拉·艾海买提麦合都曼·阿不都拉阿吉.综合护理干预对胆结石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评价[J].家庭医药,2019,(06):326-327.

[5]贺同玲.全面护理模式在胆结石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及对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分析[J].黑龙江中医药,2020,49(06):21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