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严重创伤患者应用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对救治质量及成功率的影响

作者

贺晓玲

丹阳市妇幼保健院 江苏丹阳 212300

摘要:目的 探究在急性严重性创伤患者抢救中采用一体化链式创伤急救护理模式的效果。 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急救的60例严重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时间2023年1月-2024年12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抢救护理干预,观察组应用一体化链式创伤急救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急救时间、抢救成功率和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 观察组患者急救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一体化链式创伤急救护理模式在急性严重性创伤患者中的应用具有重要作用,可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一体化链式创伤急救护理模式;急性严重性创伤;救治成功率;

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出行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创伤事件的发生率逐年增高。由于创伤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高空作业引起的坠落伤和交通事故伤对患者的伤害极大,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容易发生死亡[1]。创伤急救分为院前及院内急救,提高院前急救水平和规范院内救治流程是降低创伤死亡率的关键,其救治成功率不仅反映自身医院的技术水平,还是衡量全国医疗救治水平的重要指标[2]。文章主要探究在急性严重性创伤患者抢救中采用一体化链式创伤急救护理模式的效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急救的60例严重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时间2023年1月-2024年12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女17例,男13例;年龄22-74岁,平均年龄(47.24±3.26)岁。观察组中女15例,男15例;年龄20-73岁,平均(45.79±5.63)岁。两组基线资料对比(P>0.05)。此次研究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

1.2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抢救护理干预,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不良反应进行基本的生命体征测试,并针对性的治疗,以确保呼吸顺畅,根据医生的医嘱用药,并为伤口患者及时止血、包扎。观察组应用一体化链式创伤急救护理干预,具体如下:①建立急救团队,建立完善的网络系统,及早制定计划和准备工作,明确各岗位职责。围绕急诊科开展抢救工作,配备完整的急救设备及条件,并配备专业医护人员,及时反馈患者信息和病情;②初步的应急处置,随车医护人员能够精准判断病情,并及时反馈至中心,根据患者病情落实初步的急救处理,如休克患者立即建立静脉通路,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并确保呼吸顺畅,有伤口患者及时进行止血包扎;③团队成员分工协作,到达医院后随即进行救治,明确各职员分工,比如,气道及循环支持、体征监测及通讯联络组,进行有序的合作分工;④建立绿色急救通道并一键式启动,各部门高效联络、准备,并及时将患者信息、所需药品、物品、设备等信息及时告知,B超、CT等系列检查,减少等候时间;⑤落实危重患者分级转运,依据病情配备相应的人员和设备,转运过程中对患者进行严密监测,争取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⑥落实各部门有效衔接机制,确保院内与院外各工作环节之间的信息畅通,及时提前通知接诊的医护人员,让医务人员充分掌握患者身体实际情况,保证抢救区域、人员、设备的准备及时率,保证患者在救治中得到全面科学的救治,在最快的时间内落实最佳的急救治疗及护理方案。

1.3  观察指标

(1)统计对比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急救时间、相关检查时间、急诊转手术时间和急诊至病房时间;(2)统计对比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3)护理满意度:抢救后请患者的家属对急救工作的满意度进行评分,主要评分内容包括护理操作、语言仪表、服务态度、就诊环境。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抢救时间、辅助检查时间、急诊转手术时间及急诊至病房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抢救时间、辅助检查时间、急诊转手术时间及急诊至病房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抢救情况比较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7%(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分析

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为93.33%,对照组为83.33%(P<0.05)。见表3。

3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与现代技术的发展,交通事故的明显增多,创伤问题愈来愈严重,相关研究显示,全球人类死亡率的7%来自创伤,位居45岁以下青壮年死因的第一位[3]。创伤患者多因为交通、坠落、挤压以及锐器所伤,在急救过程中除了进行相关的抢救治疗以外,高效的急救护理也能够提高患者的救治成率,改善患者预后。创伤患者的伤情复杂,部分具有隐匿性,因此要求急救护理人员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4]。

对于严重创伤患者而言,急救即体现在“急”与“救”两个方面。有研究提出,伤后 1小时是挽救生命以及减少致残的黄金时间,在急救中每个环节的有效执行能提高急救护理质量。在之前传统的抢救过程当中, 尽管对时间有着同样重视, 但却经常在院前救治中出现处置不到位的情况, 尤其在患者转运的过程当中, 由于监护及病情评估不全从而导致患者死亡的情况并不少见。一体化链式创伤急救护理模式可以最大程度的调动各个环节顺利进行,缩短抢救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时间,为抢救患者生命提供最大帮助[5]。通过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急救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一体化链式创伤急救护理模式在急性严重性创伤患者中的应用具有重要作用,可显著提升抢救成功率,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江腊梅,黄春梅,张露.一体化链式创伤急救护理模式对急性重创患者救治效果及满意度的影响[J].河北医药, 2019, 041(023):3667-3669.

[2]谭莹,周春梅.探讨一体化急救护理管理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J].中医学报, 2020(S02):0043-0044.

[3]李学斌,李洪钦. 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外科严重创伤急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特别健康,2023(7):23-24.

[4]杨丙富,杜宁.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外伤急救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19,31(22):129-130.

[5]罗自通. 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外科严重创伤急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中国医药科学,2019,9(3):231-23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