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医疗机构急救设备使用管理质控体系构建

作者

费尔多斯•肖开提

霍城县第一人民医院 835200

引言

在现代医疗急救工作中,急救设备的作用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医院急诊科、急救车等急救场所,急救设备的使用直接影响到救治效果与患者生死存亡。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急救设备种类逐步增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然而,急救设备的使用管理问题也随之而来,设备管理不规范、使用操作不当、维护保养不到位等问题屡见不鲜。急救设备的管理不当不仅会导致设备故障,甚至可能影响救治效果,造成医疗安全隐患。因此,如何确保急救设备的规范管理,提升设备使用效率和质量,成为当前医疗机构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为了确保急救设备的高效运行并保障患者的急救安全,建立完善的急救设备使用管理质控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质控体系的构建能够对设备的使用、维护、检测等环节进行规范化管理,确保急救设备能够在急救过程中正常、可靠地发挥作用。本文将从医疗机构急救设备管理的现状出发,分析目前急救设备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急救设备使用管理质控体系的建设原则与方法,提出具体的实施路径与策略,并对该体系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以期为相关医疗机构在急救设备管理上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一、医疗机构急救设备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1.1 急救设备管理的现状

目前,大多数医疗机构在急救设备的管理方面已取得一定的进展。许多医院已开始对急救设备实行日常检查、定期维护等管理措施,以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医院的急救设备管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由于设备种类繁多,使用环境复杂,导致急救设备的管理缺乏统一的标准与流程。不同科室、不同设备的管理方式不尽相同,部分医院在设备管理中存在“零散化”、“随意性”管理的情况。其次,由于急救设备通常是 24 小时使用,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难度较大,许多医院未能按照规定进行定期的维护和检测,甚至部分设备存在“病床上使用不及时”的问题,导致设备出现故障时影响急救工作。

1.2 急救设备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急救设备使用操作不规范:尽管设备已进行采购并投入使用,但一些工作人员在使用时未能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尤其是在急救过程中,设备的使用操作常常因时间紧迫而略显匆忙,未能做到严格按照规范操作。

设备故障率较高:部分急救设备在投入使用后,由于缺乏系统性的检测与维护,长期使用后出现了设备故障、老化等问题,直接影响急救效率和患者的生命安全。

设备管理责任不明确:在许多医院,急救设备的管理职责不清晰,缺乏明确的责任人,设备的日常检查和维护容易成为“无人区”,导致设备问题积累,最终影响急救质量。

二、急救设备使用管理质控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方法

2.1 构建急救设备管理质控体系的基本原则

系统性原则:急救设备管理应当全面、系统地考虑到设备的采购、使用、维修、检测、报废等各个环节,确保各个环节的紧密衔接。质控体系需要对每一环节进行详细规定,做到责任明确、制度完善。

规范性原则:急救设备的管理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按照科学的操作规程进行实施,确保设备的使用、维护与检查工作符合标准要求,保证设备的质量与安全。

持续改进原则:急救设备管理质控体系应当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和持续改进。定期的质量评估和反馈机制是确保体系有效性的关键。

信息化原则: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急救设备的管理应逐步实现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设备的使用记录、维修记录和故障记录的管理,确保设备的使用情况能够实时监控和追踪。

2.2 急救设备管理质控体系的构建方法

设备采购与验收管理:急救设备采购时,应根据医疗机构的实际需求,选择符合标准的设备,并严格按照采购流程进行验收,确保设备质量达到预定要求。

设备使用管理:建立设备操作规范,所有使用人员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确保其能够熟练操作设备。定期组织设备操作规程的培训与考核,提升使用人员的操作技能。

设备维护与保养:制定设备维护保养计划,确保设备按时进行日常检查和定期保养。设备的维修应由专业人员负责,维修过程中应记录详细的维修日志。

设备故障与应急管理:对于急救设备的故障,应及时反馈给设备管理部门,确保设备能够尽快修复。同时,建立应急设备备用机制,确保设备出现故障时不会影响急救工作的正常进行。

信息化管理:利用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建立设备管理档案,实时记录设备的使用情况、维护记录、故障处理等信息,确保管理人员能够随时了解设备的最新状态。

三、急救设备管理质控体系实施中的关键环节

3.1 强化设备使用培训与规范

设备使用人员的培训是急救设备管理质控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培训内容应包括设备操作规范、故障排除方法、设备保养知识等,确保所有使用人员能够熟练掌握设备的操作要点。在培训中,还应注重实际操作与理论知识的结合,通过模拟演练等方式,提高操作人员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3.2 建立完善的设备维护与保养机制

设备维护与保养是确保设备长期稳定运行的基础。医院应根据设备的技术要求,制定详细的维护保养计划,包括定期的检查、清洁、校验和维修等内容。设备的维修应由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维修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备制造商提供的标准进行操作,确保设备维修后的质量和安全。定期的维护与保养能够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减少设备故障的发生,确保急救工作中的设备可靠性。

四、急救设备管理质控体系实施效果的评估

4.1 质量控制评估指标的设定

为了确保急救设备管理质控体系的有效性,医院应制定一套详细的质量控制评估指标。评估指标包括设备的使用率、故障率、维修及时率、操作人员的培训合格率等。这些指标能够帮助医院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通过定期评估,医院能够对设备管理情况进行有效监控,不断优化质控体系。

4.2 实施效果的定期检查与反馈

实施效果的定期检查与反馈是质控体系运行的重要环节。医院应定期对设备管理质控体系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调整优化管理措施。反馈机制的建立能够确保设备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确保急救设备始终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五、结语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急救设备种类的增加,急救设备的管理与使用变得愈加复杂。构建完善的急救设备使用管理质控体系,对于确保设备正常运转、提升急救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施这一质控体系,医疗机构能够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减少设备故障率,保障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急救设备的管理将进一步实现智能化和信息化,为医疗机构提供更加高效和精准的设备管理支持。

参考文献

[1]党晨睿,李欣,吴江楠.健康中国战略视角下急救医疗设施的空间分布研究——以南京市 AED 设施为例[J].经济师,2023,(11):133-134+136.

[2]左志.基于 6σ的三甲医院急救医疗设备质量管理的实证分析[J].中国设备工程,2023,(20):73-76.

[3]孙华君,徐雅萱,白宇璇,等.天津市急救中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医学与社会,2023,36(09):37-43.DOI:10.13723/j.yxysh.2023.09.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