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事业单位政工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
陈建国
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机关服务中心 05008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为事业单位政工工作指明方向。然而,当前部分事业单位政工队伍存在“兼职化普遍”“专业知识薄弱”“工作方法传统”等问题:部分政工人员由业务岗位转岗,缺乏系统的思政理论与专业技能培训;工作中仍依赖“开会宣讲”“文件传达”等传统方式,难以适应年轻职工思想特点与新媒体传播趋势。在此背景下,推进政工队伍专业化建设,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能力体系与培养机制,成为事业单位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
一、新时代事业单位政工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核心要求
(一)政治素养过硬,把握正确方向
新时代政工工作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政工人员必须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敏锐的政治判断力:能准确理解党中央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决策部署,将其与事业单位公益属性、业务特点结合;在复杂环境下(如单位改革、社会思潮变化),能坚守政治底线,引导职工树立正确价值观,确保单位发展不偏离正确方向。
(二)专业能力适配,胜任多元任务
新时代政工工作内容从“单一思想教育”向“思想引导+服务保障+文化建设”拓展,要求政工人员具备三类专业能力:
思政理论应用能力: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创新理论,能将理论转化为职工易懂的语言与贴近实际的案例;
业务融合能力:了解事业单位业务流程(如教育单位的教学管理、医疗单位的诊疗服务),能将思政工作融入业务环节(如在科研团队中开展“科技报国”主题教育);
新媒体应用能力:善用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线上互动平台等新媒体工具,创新思政工作形式,增强对年轻职工的吸引力。
(三)作风素质优良,践行服务宗旨
事业单位政工工作需贴近职工、服务群众,政工人员需具备“服务型”作风:能深入职工群体,倾听思想诉求(如关注青年职工职业发展困惑、老职工待遇问题);在服务群众中传递政策温度(如在窗口单位通过思政工作提升服务态度),以优良作风增强思政工作的公信力与感染力。
二、当前事业单位政工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现存问题
(一)队伍结构不合理,专业基础薄弱
兼职化现象普遍:部分事业单位未设专职政工岗位,政工工作多由业务干部兼职,导致政工人员精力分散,难以深入钻研专业知识;
年龄与知识老化:政工队伍中老职工占比高,虽有丰富经验,但对新媒体技术、新时代思政理论的学习滞后,难以适应年轻职工思想特点;年轻政工人员多为“转岗”或“新手”,缺乏系统培训,专业能力不足。
(二)培养机制滞后,能力提升乏力
培训内容脱节:现有培训多聚焦“理论宣讲”,缺乏与事业单位业务结合的实操课程(如“思政工作如何融入科研管理”),也缺乏新媒体应用、心理疏导等实用技能培训;
培养模式单一:以“集中授课”为主,缺乏“实践锻炼”“师徒结对”“跨单位交流”等模式,政工人员难以将理论转化为实操能力;
职业发展通道不畅:政工岗位晋升路径模糊,多数事业单位将业务业绩作为晋升核心指标,政工人员因“职业前景不明”缺乏主动提升专业能力的动力。
(三)考核激励缺位,工作实效难保障
考核标准模糊:对政工工作的考核多以“开展活动次数”“发文数量”为主,缺乏对“职工思想变化”“服务效能提升”等实际效果的量化评价,导致政工人员重“形式”轻“实效”;
激励机制不足:政工工作成果难以直接量化,与薪酬、评优挂钩不紧密,部分政工人员因“干多干少一个样”缺乏工作热情,专业化建设缺乏内生动力。
三、新时代事业单位政工队伍专业化建设路径
(一)构建“三维能力体系”,明确专业化目标
围绕“政治素养、专业能力、作风素质”,制定政工队伍专业化能力标准:
政治素养维度: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成效”“政治判断力”纳入能力考核,通过“专题学习+政治测试”确保政工人员政治过硬;
专业能力维度:分岗位制定能力清单(如“基层政工岗”需具备“职工思想调研能力”“活动组织能力”,“管理岗”需具备“思政工作规划能力”“业务融合能力”),明确各岗位专业学习重点;
作风素质维度:建立“职工评价+群众反馈”机制,将“服务职工满意度”“群众认可度”作为作风考核核心指标,推动政工人员践行服务宗旨。
(二)创新“多元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化能力
“理论+实操”融合培训:联合党校、高校开设“思政理论+业务融合”课程(如“医疗单位政工人员思政工作与患者服务融合培训”),增设新媒体应用、心理疏导等实操模块;组织政工人员参与“业务轮岗”(如到科研、服务岗位体验),提升业务融合能力;
“实践+交流”赋能成长:开展“政工项目实践”(如“青年职工思想引导项目”“单位文化建设项目”),让政工人员在实践中提升能力;建立“跨单位政工交流平台”,组织不同事业单位政工人员分享经验(如教育单位与医疗单位交流“群众服务中的思政工作”);推行“师徒结对”,由资深政工人员带教新手,传承实践经验;
“线上+线下”拓展学习渠道:搭建“政工学习线上平台”,上传理论课件、优秀案例、新媒体工具教程;定期组织“线下研讨”,围绕“新时代政工工作难点”(如“如何应对年轻职工‘躺平’思想”)开展专题讨论,碰撞思路。
(三)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强化专业化保障
建立“实效导向”的考核体系:制定量化考核指标,如“职工思想问题解决率”“思政工作推动业务提升占比”“群众对服务满意度提升幅度”,结合“定量数据+定性评价”(职工评议、领导评价)综合考核,避免“唯形式”考核;
畅通“职业发展+薪酬激励”通道:设立政工专业技术岗位序列(如“政工员—助理政工师—政工师—高级政工师”),与业务岗位享受同等晋升待遇;将专业化能力考核结果与薪酬挂钩,对“能力突出、成效显著”的政工人员给予加薪、评优倾斜;
强化“制度保障”:事业单位需将政工队伍专业化建设纳入单位发展规划,明确“专职政工岗位设置标准”“年度培训经费占比”,确保专业化建设有制度、有资源、有落实。
四、结语
新时代事业单位政工队伍专业化建设,是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服务单位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当前需针对队伍结构、培养机制、考核激励等短板,通过构建能力体系、创新培养模式、完善保障机制,推动政工队伍向“政治过硬、专业精湛、作风优良”转型。
参考文献
[1]孟令艳.党建引领下政工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机制创新与实践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5(5):88-90.
[2]吴欣.加强事业单位政工队伍建设之我见[J].魅力中国,2025(8):56-58.
[3]纪二菱.新形势下我国国有企业政工队伍建设之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2023(1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