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kV配电线路防雷击措施与效果评估
吴添刚
辽河油田公司新能源事业部(电力分公司),辽宁省盘锦市,124010
摘要:6kV配电线路作为电力输送关键,易受雷击灾害影响,导致大面积停电和经济损失。深入研究防雷击措施,对于提高线路运行可靠性和供电稳定性至关重要。通过实施有效防雷措施,能显著降低雷击损害,减少停电事故,提升电力系统经济效益。本文重点探讨6kV配电线路的防雷击措施与效果评估,旨在为电力部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保障社会安全稳定。
关键词:6kV配电线路;雷击灾害;防雷措施;效果评估
1.引言
6kV配电线路作为电力输送与分配关键,对社会经济稳定运行和人们日常生活至关重要。然而,雷击灾害易引发绝缘子击穿、导线熔断等故障,导致大面积停电,造成经济损失并影响居民生活及社会秩序。鉴于雷击严重危害,深入研究6kV配电线路防雷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有效防雷措施,能显著降低雷击损害,提高线路运行可靠性和供电稳定性,减少停电事故和运维成本,提升电力系统整体经济效益。加强6kV配电线路防雷工作,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活质量、保障社会安全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对6kV配电线路防雷击措施与效果评估研究迫在眉睫,具有深远现实价值和意义。
2.6kV配电线路防雷击措施
2.1安装避雷器
避雷器作为6kV配电线路关键防雷设备,其核心在于对过电压有效响应与限制。以氧化锌避雷器为例,其非线性伏安特性使在正常电压下呈现高电阻,对线路运行无影响;而一旦电压超过动作电压,电阻急剧下降,迅速导通将雷电流引入大地,有效限制过电压,保护线路及设备[1] 。管型避雷器通过击穿间隙和产气熄灭电弧实现防雷,常用于供电线路,但安装维护复杂;阀型避雷器则由火花间隙和阀片电阻构成,在雷击时开启阀门泄流,多用于变电所和发电厂。氧化锌避雷器因响应快、残压低、耐污秽强等优点,在6kV线路中应用最广,可安装在配电变压器高低压侧、柱上开关两侧及电缆分支箱等关键位置,有效保护线路和设备。
2.2架设避雷线
避雷线,即架空地线,在6kV配电线路防雷中至关重要。它通过引雷和分流功能,有效减少雷电对线路直接侵袭。避雷线位于导线上方并良好接地,能将雷电迅速引入大地,降低线路绝缘承受雷电过电压。同时,避雷线对导线具有耦合和屏蔽作用,能降低绝缘子串电压和导线感应过电压,保护线路安全运行。架设避雷线时,需考虑保护角、导地线间距等因素,保护角一般控制在20°-30°间,导地线间距需符合相关要求。全线架设避雷线能为线路提供全面保护,适用于雷电频繁、地形复杂且供电可靠性要求高区域,但建设成本较高。部分架设避雷线则根据线路实际情况,在关键地段或易雷击区域重点架设,可降低建设成本同时满足防雷需求。
2.3提高线路绝缘水平
提高6kV配电线路绝缘水平是增强其防雷能力关键手段。常见方法包括更换绝缘子和增加绝缘皮。传统瓷绝缘子存在局限性,而新型复合绝缘子具有更出色绝缘性能和防污秽能力,能显著提高线路绝缘水平,减少污秽导致绝缘下降和雷击闪络事故。对于架空线路,增加绝缘皮可提供额外保护,增强导线对雷电过电压耐受能力,尤其在雷电频繁且潮湿地区效果显著。此外,优化绝缘配置也至关重要,需根据线路所经地区雷电活动、地形地貌等因素,合理选择导线、绝缘子、金具等设备绝缘参数,如提高绝缘子耐压等级、增加片数,或采用绝缘横担等设备。
2.4新型防雷支柱式绝缘子
防雷支柱式绝缘子是一种集绝缘与防雷功能于一体新型设备,广泛应用于6kV配电线路中。它通常由高性能绝缘材料(如硅橡胶)制成绝缘主体、特殊金属材料构成引弧装置及接地部件组成。绝缘主体提供卓越绝缘性能、抗老化和耐候性,确保在恶劣环境下长期稳定运行。引弧装置能迅速引导雷电流沿特定路径释放,保护绝缘子和导线,而接地部件则安全地将雷电流引入大地。
2.5智能防雷监测系统
智能防雷监测系统是一种集成了现代传感、通信和信息技术先进设备,对6kV配电线路防雷至关重要。该系统由传感器、数据采集装置、通信模块和监控中心组成。传感器实时监测线路状态和雷电活动,包括电场、磁场和电流变化,为雷电预警提供数据。数据采集装置处理传感器数据,转换为数字信号并存储,通过通信模块(如无线或光纤通信)实时传输至监控中心。监控中心接收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实时显示、统计分析、故障预警等操作,及时发现线路异常,如雷击事件、设备故障,并发送预警信息。智能防雷监测系统能实时监测雷击故障,快速响应处理,缩短故障时间,减少停电损失,及时发现故障隐患,确保设备良好运行,提升线路防雷能力。
2.6kV配电线路防雷击措施效果评估体系构建
3.1评估指标
6kV配电线路防雷效果通过耐雷水平、雷击跳闸率、设备损坏率及经济成本效益分析得以全面评估。实施防雷措施前,某线路耐雷水平为10kA,雷击跳闸率为2.28次/(百km·a),配电变压器、绝缘子、避雷器损坏率分别为20%、5%、10%。采取安装避雷器、架设避雷线、提高绝缘水平等措施后,耐雷水平提升至15kA,提升了50%;雷击跳闸率降至1.14次/(百km·a),降低了50%;设备损坏率分别降至10%、2%、4%,分别减少10%、3%、6%。这些改进显著增强了线路防雷能力,减少了雷击导致跳闸和设备损坏,提高了电力供应可靠性。经济成本效益分析显示,尽管防雷措施涉及设备采购、安装及后期维护成本,但通过减少停电损失和设备维修更换费用,带来了显著经济效益。实施防雷措施后,某线路年设备维修更换费用从10万元降至5万元,节省费用明显。
3.2评估方法选择
在6kV配电线路防雷击措施效果评估中,我们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法。AHP通过将问题分解为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利用两两比较确定因素相对重要性,构建判断矩阵并计算权重向量,最后进行一致性检验。具体步骤包括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将评估指标如耐雷水平提升程度、雷击跳闸率降低幅度等作为准则层,防雷措施作为方案层;构造判断矩阵,采用1-9标度法确定元素值;计算权重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确保判断矩阵一致性。模糊综合评价法则基于模糊数学隶属度理论,将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首先确定评价因素集和评价等级集,如“很好”“较好”等;然后通过专家评价或数据统计确定单因素评价矩阵;最后结合AHP确定权重向量,利用模糊合成运算得到综合评价结果,确定防雷措施效果评价等级。
3.3防雷措施效果实例评估
某地区6kV配电线路因地处山区、气候多变,频繁遭受雷击,导致故障频发,严重影响居民和企业正常用电。改造前,线路防雷措施不足,避雷器选型布局不合理、老化严重,绝缘水平低,接地系统存在问题,雷击跳闸次数高达50余次/年。改造项目实施前,详细收集了雷击跳闸次数、设备损坏情况、停电时间和范围等数据,直观反映了雷击对线路设备严重破坏和高昂维修成本。防雷改造后,通过专业测试和计算,线路耐雷水平从12kA提升至20kA,雷击跳闸率降低了60.1%,设备损坏率也大幅下降。
4.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6kV配电线路雷击事故分析,明确了雷击危害及原因,探讨了传统与新型防雷措施,提出了优化方案,并构建了防雷效果评估体系。实例评估显示,防雷改造显著提升了耐雷水平,降低了雷击跳闸率和设备损坏率,取得了良好效益[2] 。未来,需深入研究山区、高原等特殊环境下防雷方案,加强防雷设备长期可靠性研究,完善经济性评估方法,并探索新型防雷技术和材料。通过技术创新,6kV配电线路防雷工作将不断进步,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 10 kV配电线路常见故障及预防处理措施. 张泽斌;苏克;王育飞.农村电工,2024(05)
[2] 农网10 kV配电线路常见故障分析及防治方法. 徐涛.光源与照明,2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