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栀子花高效栽培技术优化及生态适应性研究

作者

叶言均

重庆市大足区邮亭镇产业发展服务中心

摘 要:本文从选种、基质、水肥三个方面简述栀子花高效栽培的优化技术,并分析其环境影响、逆境生理、病虫害防治,阐述其生态适应性,以能够推进栀子花大批量种植,为种植者获取更多经济效益作相关参考。

关键词:高效栽培技术;栀子花;生态适应性;土壤基质;水肥管理

栀子花拥有极强的观赏性,备受人们喜欢,但是在栽培种植的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问题。为了保证植株健康成长,枝繁叶茂,花香浓郁,把握高效栽培技术,了解其生态适应性尤为重要。

一、栀子花高效栽培优化技术

1.品种优选与高效繁殖技术

在栀子花的栽培与养殖过程中,选择良好的栀子花品种是确保其高产丰收的关键,备受花农关注。在品种选择时,应以花量大、花香浓郁、抵御病虫害能力强以及适应性强的品种为优先选择。大花栀子香气扑鼻、花量大,并且具有较强的病虫害抵御能力,特别适合在庭院中种植欣赏。而叶栀子的植株相对矮小、紧凑,叶片小巧,更加适合盆栽种植。科学选种不但要考虑栀子花的花朵观赏性,也应将它的生长适应性考虑其中。南方地区高温多雨,栀子花更容易遭受病害,所以应重视品种的抗病性;而北方地区寒冷周期长,对于栀子花的耐寒性具有更高的要求。

在现代生物技术的推动下,栀子花的品种改良迎来了分子育种的新机遇。农业种植科研人员深入分析栀子花DNA,即可快速获取与栀子花抗病能力、花香程度以及耐寒能力等优良性状息息相关的基因标记。并对这些基因标记进行检测,在幼苗期即可预测栀子花的花香情况,进而突破传统育种周期长、成本高的不足,实现在更短的时间内培育出更加优质,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栀子花品种。

传统栀子花繁殖方法主要有播种法、压条法、扦插法等,尽管这些传繁殖方式可以有效繁殖栀子花,但是仍存在着诸多不足,如繁殖周期长、生根率低,技术要求高等。随着现代种植技术的发展,组织培养已发展成为栀子花优质、规模生产的重要方式。经栀子花母株提取的栀子花嫩芽做消毒处理后,置入营养液中培养成为丛生芽,再转移到培养基中培育就能得到健康的栀子花小苗,繁殖效率明显提升,且具有更高的病虫害抵抗能力。

2.优化栀子花栽培基质

栽培基质是花卉成长的基础,优化栀子花栽培基质是保证栀子花健壮成长和丰收的一个重要因素。传统栀子花种植主要以田园土、腐叶土、河沙以及混合土等为种植基质。随着对栀子花生长习性的研究,珍珠岩、泥炭、蛭石等按照一定比例培土可发挥良好的排水和透气作用,被应用于栀子花的种植之中。经大量研究和实践发现,泥炭、珍珠岩、蛭石按照5:3:2的比例配制效果最佳,在栀子花生长过程中可以为其提供充足的水分,又具有足够的透气性和排水性,可避免植株积水烂根或根系缺氧。

由于栀子花是喜酸的植物,所以在土壤改良方面也应注重PH值的调节,将PH水平控制在5.0-6.5的范围内。若种植基质偏碱性,则可以使用硫磺粉或硫酸亚铁溶液来循序渐进的降低PH水平,并做好定期酸碱度检测,以根据植株生长需求及时调节。

良好的肥料可以为栀子花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在栀子花的肥料选择中,应以无机肥或有机肥为宜。可以将鸡粪、饼肥等腐熟以后施作基肥,选择平衡型复合肥与微量元素混合作为追肥,以改善栀子花种植基质的肥力,可以持续为植株提供养分。

3.优化水肥管理技术

水、肥施栀子花生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优化水肥管理技术应从精准度和科学性着手,在其满足栀子花需求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传统栀子花浇水灌溉方式以漫灌为主,这种方式很容易造成土壤板结,且浪费严重。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微喷技术和滴管技术可使水分直达作物根系周围,避免不必要的水资源浪费,且可保持土壤原有的透气性。尤其是在高温的夏季,采用早晚微喷的灌溉方式还能栀子花创造湿润的生长环境,使植株的枝叶更加娇翠欲滴。

肥料的选择与配置技术优化是保障栀子花整个生长期养分充足的关键所在。所以,为满足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应充分结合栀子花的生长习性提供肥料,生长阶段应多施用氮肥,氮磷钾配比以3:1:2为宜,以促进植株茎叶生长,花芽分化阶段则应增加磷钾肥比例,氮磷钾肥料配比为1:2:2,开花期氮磷钾的比例应调整为1:3:3。此外,还应重视微量元素的补充,比如叶面喷洒螯合铁补充栀子花生长所需的铁元素,防治黄叶病。为保证栀子花可以摄取充足的锌元素、锰元素来促进光和作用,可在种植基质中掺加含有微量元素的有机肥,或者每个月应补充一次微量元素复合肥。

二、栀子花生态适应性分析

1.环境适应性

温度、光照和水分是植物生长的三大要素,栀子花的成长与开花对这三方面因素具有敏感的要求。栀子花适宜生长温度为18-28℃,这样的环境可以促进栀子花养分积累和新陈代谢。当气温低于5℃时栀子花就容易遭受东海,需要加强保温措施。在高温的夏季,则会处于半休眠状态,需要人工降温和通风。然而,良好的昼夜温差水平则能够促使栀子花萌发出更多的花芽,在种植过程中应将昼夜温差控制在8-10℃的范围内,以促进栀子花花繁叶茂。

虽然栀子花属于喜光植物,但是无法忍受灼热的太阳,强光照射时间过久很容易导致叶片晒伤,这要求农户应加强光照管理,在光照强烈时搭建遮阳网避光,让栀子花适度见光。但是,在光照不足的条件下会引起栀子花徒长,所以应做到科学控光,每日光照控制在4-6小时为宜,并且应以柔和的散射光照为最佳。

栀子花喜欢潮湿温润的生长环境,空气湿度应控制在60%-70%的范围。对于北方种植的农户而言,空气相对干燥,可以根据栀子花的状态适当增加环境湿度,比如在种植棚中喷雾增湿。

2.逆境生理特点

栀子花在生长环境上有其特殊的偏好,而不适合其生长的环境就会激发它开启自我保护机制。在干旱条件下,栀子花会关闭气孔抑制植株中的水分流失,卷曲叶片、茎叶下垂缩减植株受光面积,而土壤中的根系则会加快向深入土层寻找水源。若持续的干旱没有得到缓解,栀子花就会开始分解叶绿素,导致黄叶、落叶。而栀子花经历适当的干旱历练有助于植株中的可溶性糖和脯氨酸上升,提升抗旱能力。

盐碱地不适宜多种作物生长,栀子花同样不喜欢这种高盐分、易板结的土壤。这样的环境会引起栀子花生理性干旱,即便是在种植中给足水分,也很难让植株根系有效利用。而盐碱地中含有丰富的钠离子,对植株吸收钙、钾造成一定的干扰,不利于栀子花健康成长,开出丰硕的花朵就更加无从谈起了。若盐碱性基质不可避免,那么种植者就应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定期进行土壤淋洗,并施用腐殖类肥料改良土壤,最大化的削减盐碱对植株的危害。

栀子花不耐寒,当温度较低时会造成栀子花细胞膜系统损伤,甚至造成冻害。对此,应积极做好栀子花保温防护措施,在深秋时就应增加磷钾肥的施肥量,以提升栀子花的细胞液浓度,增强植株对抗低温的能力。冬季严寒时则需采用物理保温的方式,如使用防寒布包裹植株或覆盖种植棚。

3.病虫害生态防控

叶斑病是栀子花梅雨季节的高发病害,会从叶片上的小斑点发展为不规则的大块斑片,甚至引起落叶。蚜虫、红蜘蛛都是栀子花的常见虫害,对栀子花生长和开花造成严重威胁。生物防治可以在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进行病虫害防治,比如释放瓢虫捕杀蚜虫,使用木霉菌对抗土传病害等。对于大面积的严重的病虫害,可使用生态农药来防治。比如,选用武夷菌素进行叶斑病防治,选择苦参碱进行红蜘蛛、蚜虫的防治等。也可以采用滴度的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如使用苯醚甲环唑进行叶斑病防治等。不论采用何种方式,都应坚持轮换用药的原则,以免产生病虫害抗药性。

参考文献:

[1] 张明生, 刘鹏, 徐德冰. 栀子花对土壤干旱的生理适应机制研究[J]. 植物生态学报, 2017, 41(6): 689-698.

[2] 陈功锡, 李菁, 刘世彪. 中国栀子属植物资源及其生态适应性研究进展[J]. 中国中药杂志, 2018, 43(12): 2473-2480.

3] 黄宇翔, 赵小兰, 李伟. 栀子花组培快繁技术优化及栽培管理[J]. 南方农业学报, 2020, 51(4): 832-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