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量感培养阶梯式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索
顾新菊 赵晓雪
江苏省高邮市菱塘回族乡回民实验小学
摘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量感作为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理解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探讨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的阶梯式教学策略,以小学数学教材为例,通过理论分析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提出一套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教学方法。通过阶梯式的教学策略,学生不仅能够逐步建立起对量的直观感知和抽象理解,还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量感培养;阶梯式教学策略
引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的培养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关键环节。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了量感培养的系统性和层次性。阶梯式教学策略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强调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水平,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不同的阶段,通过逐步深入、层层递进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对量的直观感知和抽象理解。本文将以小学数学教材为例,探讨阶梯式教学策略在量感培养中的应用与实践。
一、量感培养的重要性与现状分析
量感,作为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和抽象理解,是学生理解数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石。它不仅关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影响着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的培养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部分教师过于侧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机械训练,忽视了量感培养的过程性和层次性。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虽然能够记住各种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但在面对实际测量或需要运用量感进行推理的问题时,却常常感到束手无策。
以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中的“长度单位”教学为例,如果教师仅仅在课堂上简单地介绍厘米、米等单位的换算关系,而没有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测量来感受这些单位的具体大小,那么学生就很难真正建立起对这些单位的直观感知。这样的教学结果往往是,学生虽然能够熟记换算公式,但在实际运用时却缺乏准确的量感,无法准确判断或测量物体的长度。因此,探索一种有效的量感培养策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量的存在,理解量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二、阶梯式教学策略的理论基础
阶梯式教学策略深深植根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之中。它认识到,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过程,因此,将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划分为不同的阶段,通过逐步深入、层层递进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框架。
在量感培养这一具体教学领域中,阶梯式教学策略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它根据学生对量的感知和理解程度,精心地将教学内容划分为直观感知、抽象理解、实际应用等三个紧密相连的阶段。在直观感知阶段,学生通过实物操作和观察,初步建立起对量的直观认识;在抽象理解阶段,学生进一步通过数学语言和符号,深入理解量的本质和规律;而到了实际应用阶段,学生则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量感问题。这样的教学阶段划分,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能够有效地促进他们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地掌握量感,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阶梯式教学策略在量感培养中的实践应用
(一)直观感知阶段
在量感培养的初期,教师应着重通过直观感知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量。实物展示和模型操作是有效手段,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不同量的大小及关系,为后续的抽象理解打下基础。以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中的“角的度量”为例。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角度的直观感知,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常见的物体,如书本、课桌等,并引导学生使用量角器进行测量。在测量书本的夹角时,教师可以先示范如何正确使用量角器,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同样地,对于课桌的边角,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测量,并比较不同边角的大小。通过这样的实践操作,学生不仅能学会使用量角器,还能在测量过程中直观感受到角度的存在和变化,从而加深对角度概念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有趣又实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抽象理解阶段
在学生对量有了初步的直观感知后,教师应适时引导他们进入抽象理解阶段。这一阶段,教师需要借助数学语言、图形符号等抽象工具,将量的概念进一步抽象化和符号化。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可以深入理解量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形成更加稳固和系统的量感认知。以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中的“小数的乘除法”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仅仅满足于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小数乘除的运算,而应更注重引导他们理解其背后的算理和算法。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例题,引导学生分析小数乘除法的计算过程,让他们思考为什么小数点要这样移动,乘除的结果为何如此。通过这样的引导和分析,学生可以逐渐领悟到小数乘除法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建立起对小数的抽象理解。这种抽象理解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还能为他们后续学习更复杂的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实际应用阶段
在学生对量已具备直观感知和抽象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通过实践,学生不仅能巩固和深化对量的理解,还能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迁移。以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中的“比例”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与比例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测量校园内树木的高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通过测量树影的长度和人的身高及影长,利用比例关系计算出树木的实际高度。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计算不同图形的面积,比如通过测量实际物体的尺寸,利用比例尺将实际尺寸转化为图纸上的尺寸,再计算图纸上图形的面积,从而得到实际物体的面积。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深刻理解比例的概念和应用,还能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测量、计算和推理能力,进一步提高数学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四、阶梯式教学策略的实施效果与反思
通过实施阶梯式教学策略,学生在量感培养上取得了显著进步。学生的直观感知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他们能够更加敏锐地捕捉到量的变化,对量的概念有了更准确的理解。同时,抽象理解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学生能够深入探究量的本质和规律,形成系统的量感认知体系。
在实际应用方面,学生也展现出了更强的能力。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量感的应用意识得到了显著增强。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如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差异化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如何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保持对量感学习的热情,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方向。因此,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继续探索和完善阶梯式教学策略,注重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他们的量感素养。
结束语:阶梯式教学策略在小学数学量感培养中的应用与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通过逐步深入、层层递进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建立起对量的直观感知和抽象理解,还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继续探索和完善阶梯式教学策略,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贡献更多力量。
参考文献:
[1]谷诗新.小学数学思想的价值认识及渗透策略[J].新课程研究, 2023(10):21-24.
[2]赵青艳.深度学习视角下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J].新课程, 2021:136-137.
[3]牛新虎.小学数学兴趣课堂的构建策略研究与学生审美 能力的培养[J].信息周刊, 2019(35):1.
[4]王莉娜.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分析[C]//新时期教育教学与创新研究论坛.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慧教育专业委员会,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