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考虑地质条件的矿山设计与开采技术研究
刘剑锋
湖北建科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摘要:矿山开采与地质条件紧密相连,地质因素宛如一只无形却有力的大手,深刻左右着矿山设计与开采技术的抉择。本大纲深入钻研各类地质条件特征,探寻与之契合的矿山设计新思路与开采技术新方案,精准剖析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并给出应对策略。致力于全方位提升矿山开采的安全性、经济性与环保性,为矿山行业在复杂地质环境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根基。
关键词:地质条件;矿山设计;开采技术;可持续发展
引言
矿山作为资源开发的前沿阵地,其设计与开采之路布满地质条件带来的 “荆棘”。复杂多变的地质构造犹如迷宫,褶皱、断层等时刻影响着开采作业走向;岩土特性千差万别,从坚硬如铁到松软似泥,决定着开采方式的选择;而水文地质条件,更像隐藏在暗处的 “定时炸弹”,地下水水位、涌水量等稍有变动,便可能引发安全危机。在当下资源需求持续攀升、环保标准愈发严苛的时代浪潮中,深度探究综合考量地质条件的矿山设计与开采技术,成为优化矿山生产、达成资源高效利用与绿色发展的迫切且关键之举。
一、地质条件对矿山设计与开采的影响剖析
1.1 地质构造对矿山设计布局的影响
褶皱构造使地层发生弯曲变形,若矿山开拓系统布置在褶皱轴部附近,巷道易受挤压变形,影响运输与通风。例如在背斜构造顶部,岩石受张力作用,裂隙发育,采场布置于此易发生冒顶事故,需合理调整位置。断层更是矿山设计的 “拦路虎”,它破坏地层连续性,断层两侧岩石破碎,在确定巷道走向时,需避开断层破碎带,否则施工难度大增,且后期维护成本高昂。若采场靠近断层,要加强支护措施,防止矿石垮落,保障开采安全与效率,地质构造极大程度决定着矿山开拓系统与采场布局的合理性。
1.2 岩土特性对开采方法选择的制约
对于硬度高的岩石,露天开采可采用大型穿孔爆破设备,配合机械铲装作业,提高开采效率。而硬度低、稳定性差的岩土,露天开采易引发边坡坍塌,更适合地下开采。地下开采中,若岩石稳定性尚可,可采用房柱采矿法,留设矿柱支撑顶板;若岩石极不稳定,充填采矿法能及时填充采空区,维护围岩稳定。岩石的节理、裂隙发育程度也影响开采工艺,节理裂隙多的岩石,爆破时易出现大块率高、飞石等问题,需优化爆破参数,确保开采安全与矿石质量。
1.3 水文地质条件对矿山安全的威胁
地下水水位过高,增加了露天开采边坡的动水压力,使边坡稳定性降低,易发生滑坡事故。在地下开采中,涌水量大可能导致突水,淹没巷道与采场,危及人员生命安全与设备正常运行。如某矿山因未准确掌握地下水文情况,开采过程中遭遇突水,大量积水短时间内涌入巷道,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与生产停滞。地下水还可能溶解岩石中的矿物质,改变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破坏边坡稳定,因此水文地质条件是矿山安全生产必须高度重视的因素。
二、综合考虑地质条件的矿山设计要点
2.1 基于地质条件的开拓系统设计
依据地质构造,若地层平缓、无大的断层褶皱,可采用竖井开拓,垂直向下运输,高效便捷。当地形起伏大、地质构造复杂时,斜井开拓可灵活适应地形变化,减少工程难度。平硐开拓则适用于矿体赋存于山体一侧且有合适地形条件的矿山,利用平硐可直接将矿石运出,通风阻力小。例如在山区矿山,结合地形采用斜井 - 平硐联合开拓,上部矿体用斜井,下部矿体通过平硐运输,实现了高效运输与通风,降低了运营成本。
2.2 地质适应性的采场结构设计
对于坚硬稳定岩石,采场形状可设计为规则的矩形,增大开采空间,提高资源回收率。岩石稳定性稍差时,采用圆形或椭圆形采场,利用拱形结构原理,增强围岩自稳能力。矿柱参数也依岩石特性而定,岩石强度高,矿柱尺寸可适当减小;岩石强度低,需加大矿柱尺寸与密度,保障开采过程中顶板不垮落。合理的采场结构设计,既能保障开采安全,又能最大化回收资源,减少矿石损失与贫化。
2.3 应对水文地质的防治水设计
针对涌水量小、水位低的矿山,可采用疏干排水方案,在开采前通过钻孔、巷道等方式,将地下水排出,降低水位。涌水量大且有隔水层条件时,采用帷幕注浆堵水,在矿山周围形成隔水帷幕,阻断地下水流入。例如某矿山通过在矿体周围注入水泥浆等材料,形成有效隔水屏障,减少了涌水量,降低了排水成本。对于有突水风险的矿山,建立监测预警系统,实时监测地下水水位、水压变化,一旦异常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确保矿山安全生产。
三、契合地质条件的开采技术选择与应用
3.1 适应不同地质的露天开采技术
在松软岩土条件下,连续开采技术优势明显。轮斗挖掘机的斗轮能以较高转速持续挖掘,搭配带式输送机,可实现不间断运输,极大提升开采效率。其挖掘过程平稳,有效减少对岩土的扰动,降低挖掘阻力,设备磨损率也随之大幅下降,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减少维修频次与成本。对于坚硬岩石,深孔爆破技术的炮孔深度通常在 10 米以上,通过精确计算装药量、炮孔间距与角度等参数,能控制岩石破碎程度。例如在大型露天金属矿山开采坚硬花岗岩时,高精度深孔爆破可将岩石破碎成便于铲装的尺寸,配合大型电动铲车,每铲斗可装载数十吨矿石,大规模开采作业得以高效推进,大幅提高单位时间矿石产量,显著降低每吨矿石开采成本。
3.2 匹配地质特性的地下开采技术
面对复杂地质构造与不稳定围岩,充填采矿法极为关键。尾砂、废石等充填材料来源广泛且成本较低,将其输送至采空区后,能有效支撑围岩,防止其变形与垮塌,有力控制地压。在一些地下金矿,采用该方法可使矿石回收率提升至 85% 以上。崩落采矿法在围岩易崩落、矿石稳固性好的矿山应用时,利用围岩自然崩落特性,减少了专门的充填作业环节,简化开采流程。如某地下铜矿,采用分段崩落法,自上而下分段崩落围岩与矿石,实现高效开采。在深部开采地压大、围岩不稳定的有色金属矿山,上向分层充填采矿法通过分层回采与充填,逐步强化围岩稳定性,保障安全生产,同时提高资源回收效率。
3.3 结合地质条件的绿色开采技术应用
在水资源丰富、含水层脆弱的矿山,保水开采技术可通过优化开采顺序,先开采远离含水层区域,减少对地下水径流通道的破坏。还可采用特殊支护材料,降低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煤矸石综合利用途径多样,除制成砖材外,还能用于生产水泥、修筑道路基层等。在一些煤矿,将煤矸石粉碎后与其他材料混合制成水泥,既消耗大量煤矸石,又为建筑行业提供原料。用于回填采空区时,可采用定向抛掷爆破等技术,精准将煤矸石回填至指定区域,减少矸石堆积占地,避免其长期堆放产生的环境污染,实现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为矿山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
四、结论
地质条件从多方面深刻影响矿山生产,通过合理设计开拓系统、采场结构,精准选择开采技术,有效应对地质挑战,能显著提升矿山开采的安全性、经济性与环保性。尽管当前在地质勘探精度、技术适应性等方面仍存在问题,但随着科技进步与研究深入,不断优化地质条件分析与技术应用,定能推动矿山行业在复杂地质环境下实现可持续发展,为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协同共进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叶敬明.复杂地质条件下煤矿巷道掘进支护技术的应用[J].内蒙古煤炭经济,2023,(22):154-156.
[2]冯勇.不良地质条件下矿山开采工艺设计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21,(15):37-38.
[3]李科,张龙滨,闵炳源,等.矿山越界开采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技术,2024,53(11):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