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原住民族合唱教学在小学的实践研究
刘莹
佳木斯市教师发展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2)
摘要:本研究以黑龙江原住民族(如鄂伦春族、赫哲族等)传统音乐为资源,探索民族合唱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路径。在分析合唱教学的核心问题、民族文化融合策略及教学案例的基础上,提出从技能训练、文化传承、心理素质培养三方面优化教学实践的些许策略。
关键词:原住民族;合唱教学;实践研究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文化传承需求
黑龙江原住民族音乐,诸如鄂伦春族 “赞达仁” 民歌、赫哲族渔猎歌谣等,承载着独特的历史记忆与艺术价值。然而,在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下,这些传统音乐面临着传承危机。小学阶段作为教育的基础时期,将原住民族音乐融入合唱教学,能够以一种生动且易于接受的方式激发青少年对本土文化的兴趣[1]。青少年作为文化传承的新生力量,他们对本土文化的关注与热爱,将为黑龙江原住民族音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延续注入新的活力。
(二)美育教育目标
合唱作为一种独特的音乐表现形式,对学生的音准、节奏感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2]。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合唱教学,高度契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中 “以美育人” 的核心理念。通过合唱的学习,学生能够在音乐实践中提升审美感知,培养艺术表现能力,塑造美好心灵,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现状分析与核心问题
(一)教学困境
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其呼吸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在进行合唱时,普遍存在呼吸控制不足的问题,难以保持稳定的气息支持歌唱[3]。
1.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不足。目前,多数学校在音乐教学中缺乏专门针对黑龙江原住民族音乐的教材。这一方面是由于相关教育部门和学校对本土音乐文化重视程度不够,未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进行教材编写。另一方面,教师自身对原住民族音乐的研究与了解有限,其音乐素养和专业能力在挖掘原住民族音乐元素以及将其改编为适合小学生合唱的曲目方面存在较大不足,导致教学内容匮乏,难以满足学生对本土音乐文化学习的需求。
2.学生参与度低。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缺乏创新性与趣味性。在合唱教学中,这种模式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部分学生由于自身音准存在问题,在合唱过程中容易出现跑调等情况,从而产生畏难情绪,对参与合唱活动表现出抵触心理,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区域实践现状
黑龙江省部分学校,如伊春市中小学,已积极尝试开展班级合唱活动。然而,在合唱曲目的选择上,多以现代流行歌曲或经典合唱作品为主,对于黑龙江原住民族音乐的融入较少。即便有个别学校尝试引入原住民族音乐元素,也缺乏系统性的教学设计与规划,未能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这使得原住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传承与发展受到极大限制。
三、实践策略与教学路径
(一)技能训练与教学创新
1.分阶段训练法
(1)基础阶段。呼吸是歌唱的基础,在这一阶段,通过慢吸慢呼、循环呼吸等针对性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增强呼吸控制能力,为稳定发声提供充足的气息支持[4]。同时,开展自然音阶、半音阶训练,引导学生熟悉不同音高之间的关系,逐步提升音准能力。(2)进阶阶段。在学生具备一定的音准和气息基础后,进行分声部教学。以鄂伦春族民歌为例,教师将民歌旋律逐句分解,详细讲解每个声部的旋律特点、节奏变化以及与其他声部之间的配合关系。通过分声部练习,让学生逐渐适应自己所在声部的旋律走向,强化声部之间的平衡与和声融合。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钢琴辅助教学,分别弹奏不同声部的旋律,让学生清晰地感受各声部之间的和声效果,从而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演唱。
2.跨学科融合
(1)结合诗歌朗诵,如奴儿干我美丽的福地,将诗歌的韵律与音乐节奏相融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的节奏变化和情感表达[5]。在朗诵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抑扬顿挫,将这种节奏体验迁移到音乐演唱中。例如,在学习赫哲族音乐作品时,先让学生朗诵相关的赫哲族叙事诗,体会诗歌中的节奏特点,然后再进行音乐演唱,使学生在演唱中更准确地把握节奏。(2)引入肢体律动,增强学生对音乐意境的理解。以《乌苏里船歌》为例,将其改编为四部合唱后,为学生设计划船等相关的肢体动作。学生在演唱过程中,通过肢体动作的配合,能够更直观地感受歌曲所描绘的乌苏里江渔民劳作的场景,从而更好地诠释歌曲的内涵,提升音乐表现力。
(二)民族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应用
1.曲目改编与创作
参考《龙里布依迎客歌》在传承与创新方面的成功经验,积极邀请黑龙江原住民族传承人参与到音乐编曲工作中。在保留原住民族音乐传统调式,如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巧妙融入现代和声元素,使改编后的曲目既保留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音乐审美。例如,在改编鄂伦春族民歌时,传承人凭借对本民族音乐的深刻理解,确定歌曲的核心旋律和节奏特点,音乐专业人员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和声技法进行和声编配,使歌曲在听觉上更加丰富。
2.文化认知教育
利用多媒体手段,如播放图片、视频等,向学生展示黑龙江原住民族的服饰、乐器,如鄂伦春族口弦琴等。通过直观的视觉展示,让学生对原住民族文化有更生动的认识。例如,在课堂上播放鄂伦春族传统服饰制作过程的视频,以及口弦琴演奏的音频,让学生感受民族服饰的精美和乐器独特的音色。组织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活动,邀请原住民族音乐传承人亲自为学生讲解音乐背后的文化故事、演唱技巧等。传承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对本民族音乐的深厚情感,能够极大地深化学生对音乐内涵的理解。
(三)心理素质与兴趣激发
1.心理养成计划
(1)设计阶梯式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简单的小组排练开始,逐步过渡到校级展演。在每个阶段,为学生设定明确、可实现的目标,让学生在不断完成目标的过程中积累自信。例如,在小组排练阶段,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演唱自己声部的旋律,与小组内成员配合默契;在校级展演阶段,要求学生在舞台上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演唱水平。同时,积极组织合唱比赛,如“校园合唱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比赛中获得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对合唱的兴趣和热情。
(2)采用游戏化教学方法,将音乐知识和技能融入有趣的游戏中。例如,开展 “声部接龙” 游戏,教师给出一个声部的旋律片段,让学生依次接唱下一个声部的旋律,培养学生对不同声部旋律的敏感度。通过 “节奏模仿” 游戏,教师打出各种节奏型,让学生模仿,提高学生的节奏感。这些游戏化教学方法能够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习过程更加轻松愉快。
2.团队协作强化
在合唱排练中,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合理的角色分配,如领唱、伴唱等。明确每个学生在合唱中的职责,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团队中的重要性,培养其责任意识。例如,选择音色优美、表现力强的学生担任领唱,其他学生担任伴唱,共同完成合唱作品。组织小组互评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其他小组的合唱表现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学生需要认真倾听他人的演唱,分析优点和不足。
四、实践案例与成效分析
(一)案例设计
1.曲目。选取鄂伦春族民歌《高高的兴安岭》,将其改编为四部无伴奏合唱曲目。在改编过程中,保留了原民歌的核心旋律和民族风格,同时根据小学生的演唱能力进行了适当的简化和调整。
2.教学过程。第一阶段:通过播放纪录片、邀请专家讲座等方式,让学生深入学习鄂伦春族的历史背景,了解其狩猎文化。例如,播放关于鄂伦春族狩猎生活的纪录片,让学生直观感受鄂伦春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为理解歌曲内涵奠定基础。第二阶段:进行分声部练习,教师先引导学生熟悉主旋律声部的旋律,通过钢琴伴奏帮助学生掌握音准和节奏。然后,依次开展其他和声部的练习,强化各声部之间的配合。在练习过程中,结合打击乐,如萨满鼓,辅助节奏训练。例如,在练习节奏复杂的段落时,教师用萨满鼓打出节奏,让学生跟随鼓点进行演唱,增强节奏感。第三阶段:进行舞台展演筹备,为合唱加入民族舞蹈动作,如鄂伦春族传统的狩猎舞蹈动作,强化视听融合效果。在排练过程中,注重学生舞台表现力的培养,包括表情、肢体语言等方面,让学生在舞台上更好地展现歌曲的魅力。
(二)成效反馈
为了准确评估教学成效,采用了多种数据收集方法。对于学生音准准确率的评估,通过在教学前后分别进行音准测试,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合唱片段,让学生进行演唱。利用专业的音乐软件对学生的演唱进行分析,统计音准准确的音符数量占总演唱音符数量的比例,以此计算音准准确率。在团队协作意识方面,设计了团队协作调查问卷,从学生在排练中的配合度、对团队成员的帮助等多个维度进行调查,采用李克特量表进行量化评分,分数越高表示团队协作意识越强。
五、建议与未来展望
(一)课程体系建设
开发本土化教材,将黑龙江原住民族音乐纳入校本课程体系。在教材编写中,设置 “文化单元 + 实践单元” 双模块。文化单元主要介绍原住民族音乐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音乐特点等知识;实践单元则围绕合唱教学,包括曲目选择、排练方法、表演技巧等内容。通过这种双模块设置,使学生在学习音乐技能的同时,深入了解民族文化,实现文化传承与音乐教育的有机结合。
(二)师资培训
组织教师参与民族音乐工作坊,邀请民族音乐专家、原住民族音乐传承人等进行授课。工作坊内容涵盖声部编排技巧、民族音乐文化分析方法、音乐改编技巧等方面。通过培训,提升教师对黑龙江原住民族音乐的理解和教学能力,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将民族音乐融入合唱教学中。同时,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探索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六、结语
黑龙江原住民族合唱于小学教育领域的实践,在音乐教育创新与文化传承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从技能维度来看,学生们在合唱训练过程中,音准、节奏把控以及和声感知能力得到显著提升,逐步掌握了复杂的合唱技巧,为音乐素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文化维度上,通过深入学习黑龙江原住民族合唱曲目,学生们仿若开启了一扇通往民族历史与文化宝库的大门,领略到独特的民族风情、传统习俗以及先辈们的智慧结晶,增强了对本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心理维度层面,合唱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自信心以及对艺术的热爱,让他们在集体音乐创作中获得情感的共鸣与心理的成长。技能、文化与心理三维度有机融合,构建了“以美育促传承”的教育模式。黑龙江原住民族合唱在小学实践研究方面迈出了富有成效的一步。我们应紧紧抓住时代发展机遇,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式与传播途径,让这一古老而珍贵的民族音乐瑰宝在小学教育的土壤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花朵。
参考文献:
[1]余眷临.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创新性教学方法[J].琴童,2024(14):93-95.
[2]蔡恒.天籁的诞生——合唱技巧三法则[J].云端,2025(02):60-62.
[3]马赟.呼吸训练在小学音乐合唱团训练中的应用[J].家长,2024(30):144-146.
[4]米瑞玲,蔡烨慧.中小学音乐教师有效实施唱歌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音乐教育与创作,2024(11):9-13.
[5]杨花娥.探究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现状及方法对策[J].教育艺术,2024(01):32.
【作者简介】刘莹(1977.03-),女,汉族,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人,本科学历,佳木斯市教师发展学院教研员,主要研究方向:中小学音乐教育。
【课题项目】2024 年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科普专项)(编号:SKPJ202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