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体测焦虑到科学管理:大学生体重进化指南
赵世琼
徐州医科大学体育部 江苏省徐州市 221002
摘要:随着全民健身意识逐渐兴起,“体重管理年”这一倡议在两会期间亮相,为健康生活目标设定了清晰的方向,身为社会新生力军的大学生,他们的体重管理议题更显独特价值,本文聚焦于缓解大学生体测焦虑、助力他们迈上科学体重管理之路来探讨,并提出相关的管理策略,帮助大学生强壮身体根基。
关键词:体重管理;体测焦虑;膳食调控
在全民健身的大环境中,大学生被视为社会前行的重要动力,他们的身心健康愈发受人关注,随着大学生活节奏转变、学业负担增多,部分大学生陷入了体测焦虑的状态之中,这类情绪对其心理健康造成干扰,也阻碍了身体素质的进步,在此背景下回应两会“体重管理年”的号召,深入探讨大学生体重管理相关课题显得尤为重要,期望利用科学方法帮助大学生减轻体测焦虑,构建健康意识,朝着实现身心协调进步的方向迈进。
一、解构体测焦虑的认知密码
体测焦虑并非空穴来风,它关联着大学生对自我形象的认知、测试结果的担忧以及外界评价的高度敏感,许多学生将体测结果当作评估自身价值的一部分,一旦成绩不理想便滑向消极的自我否定情绪,再加上社交媒体四处充斥与身材相关的负面信息,进一步放大了他们对体重的不安。对体测的观念出现偏移,常把体测分数等同于能力或未来的走向,无意间拔高了原本的含义,这种认知偏差让他们更注重数据本身,却忽略了身体健康的深层实质[1]。要想减轻这种焦躁心态,先要弄清思想上的误解之处,引导学生树立伴随生活方式优化的科学健康观更为关键。
二、构建科学管理的三维模型
(一)膳食调控的微观革命
大学生若要实现科学的体重管理,膳食调控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为大学生的饮食提供了科学依据[2]。在日常饮食中,大学生应严格遵循三大宏量营养素合理的供能比例,即脂肪供能占比维持在20%至30%之间,蛋白质供能占比为15%至20%,碳水化合物供能占比则需达到50%至60%,并且早中晚三餐的供能比建议保持在3:4:3。
大学生要对饮食与体重和健康之间的关联性进行理解,以往不良的饮食模式要摒弃,日常饮食中要选择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食物等,蔬菜维他命、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成分关键,肠道蠕动能借助这些强化,消化进程可优化。水果包含维他命与抗氧成分且口感香甜,提升身体的新陈代谢。糙米、全麦面包等全谷物中富含膳食纤维和复合碳水化合物,供能长久能做到,瘦肉、鱼、豆类等优质蛋白在修复身体及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要严格控制高热量、油炸食品、甜点及饮料等高脂肪和高糖分的食物,虽然美味,但过量实用,会增加身体的负担。大学生要养成查看食品包装标签的习惯,将营养与热量搞清楚之后,安排一天所需的营养物质摄入量,饮食规划表设计后充分获取那些身体所需的物质,让均衡的营养达到。
(二)代谢激活的运动处方
管理体重与激活代谢时,大学生应依据自身状况和兴趣制定运动计划,跑步和游泳等有氧运动提升心肺功能,也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燃脂。每周可安排3至5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的运动,清晨或傍晚慢跑,身体随节奏律动,体质增强,课业压力也缓解。
力量训练在大学生锻炼中同样为不可缺少的项目,举重、俯卧撑和仰卧起坐等项目可使肌肉量增加,促使基础代谢率上升,身体在休息时可消耗更多热量。大学生每周两三次力量训练,锻炼时轮换不同肌群部位不错,瑜伽或者健身操这类新潮事物也能尝试,收获内心的宁静、专注以及耐性,同时赋予身体柔韧与协调。
(三)生物节律的精准调控
大学生体重管理与生物节律存在紧密的关联性,稳定的作息在体重管理中起关键性影响,为达到有效管理体重的目标,大学生每天需保证7到8小时的睡眠时长。睡眠缺乏容易使新陈代谢与内分泌系统的紊乱现象发生,食欲失控、脂肪堆积等结果可能接连发生,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避免长期熬夜的现象。睡前温水泡脚、听舒缓音乐,这可使入眠更轻松,睡前玩手机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屏幕蓝光对睡意存在抑制影响并降低睡眠质量。日常作息不仅影响睡眠质量,也关乎生活节奏的合理性。妥善安排学习与休闲时间,避免过度疲惫。在平常,可以通过参与社团活动,通过与他人交流,建立健康的人际互动关系,有效缓解学业压力,为生活增添活力。
三、重塑健康管理的生态系统
(一)学校主导,构建多元体育体系
学校在体育课程建设中起着关键作用,内容设计需精心规划,兼顾丰富性与趣味性。在保留传统项目的同时,可适当引入户外运动、舞蹈等特色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运动兴趣和需求,从而激发更多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促进全面发展[3]。
重塑健康管理的生态系统需要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共同努力。学校方面,要加强体育课程建设,丰富体育课程内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除了传统的体育项目,还可以开设一些具有特色的体育课程,如户外运动、舞蹈等,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同时,要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更专业的体育指导。学校还应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举办各种体育比赛和活动,如运动会、篮球赛、足球赛等,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设立体育社团和俱乐部,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参与到自己喜爱的体育活动中。
(二)家庭助力,引导健康生活习惯
家长于家中应关注孩子身体与体重的变化,适时给予建议支持,试着培养孩子规律作息、均衡饮食以及适量运动的习惯,逐步构建健康生活方式,除此之外家人共同制定健康目标也是一个选择,一同运动既能改善体质又能增加亲子互动使得家庭氛围更佳,这样的陪伴对孩子的成长颇有裨益同时也能加强家人间的情感联系。
(三)学生主体,践行科学体重管理
学生自己首先要树立健康的观念,主动投身到体重管理中去,这种管理不是短期行为而是个长期工程,并不能一蹴而就,要学会自我监控和定期测评,比如常备体重秤抽检自身状况,同步评估体脂率等基础信息并实时调整策略;同时需要维持平和心态以便顺利坚持整个流程,过于激进可能会功亏一篑,坚信通过科学方式能够达成理想成果就显得很重要。
结束语:
在“体重管理年”的号召之下,大学里的体重管理工作犹如一座复杂建筑,需要认知、行为与环境等多维度协同发力,解码体测压力背后的思维暗扣,并构建起科学的三维体系来重塑健康管理路径,大学生才能够灵活化解决体测焦虑困局,顺带让自身的体重稳定掌控在合理区间,向着充满能量的新我大步迈进;多点自信,摸到幸福生活的门槛,放心加油,在这条通往强身健体的旅途上奋力奔赴,讲出属于你我的精彩人生。
参考文献:
[1]周亚君,田广.贵州省某高校2020~2023年新入学大学生体重指数调查研究[J].运动精品,2024,43(12):23-25.
[2]言咏.不要让体测成为新的教育焦虑[N].经济观察报,2024-10-21(008).
[3]覃相融,闫艳,刘梁儒.高强度有氧训练干预大学生肥胖的Meta分析[C]//国际班迪联合会(FIB),国际体能协会(ISCA),中国班迪协会(CBF).第五届国际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下).广西大学体育学院;,2024: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