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化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理路与实现进路

作者

黄晓聪 汪洋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 湖北武汉 430020

摘要:本文探讨了数字化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理路与实现进路。通过分析数字化赋能的必要性、逻辑理路,包括技术逻辑与价值逻辑,提出了实现进路,包括提升数字化素养、创新教学方法与内容、构建完善评价体系、强化数字治理与协同联动等。旨在借助数字技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数字化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逻辑理路;实现进路;数字素养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已经全面进入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技术不仅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在数字化背景下,如何借助数字技术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其针对性和实效性,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探讨的重要课题。

二、数字化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在数字化时代,大学生作为“触网一代”,其思想特点、行为习惯、信息获取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更加依赖于网络获取信息、交流思想、表达观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借助数字技术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更加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成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

(二)提升教育效果

数字技术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等特点,能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生动、多样的教育资源和手段。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打破传统思政课堂的时空限制,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教育效果。

(三)推动教育创新

数字化赋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它要求教育者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以适应数字化时代的需求。通过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可以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向启发式、互动式、体验式教育转变,实现教育的创新发展。

三、数字化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理路

(一)技术逻辑

在数字化背景下,大学生日常学习、社交及生活产生的大量数据蕴含其思想动态和行为偏好等关键信息,通过数据挖掘与分析可精准识别个体需求并优化教育策略,数据孪生迭代特性推动教育模式持续演进以动态适应学生变化;算法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教育数据的智能匹配与自主决策,能自动分析学生学习倾向与行为特征并推荐适配资源,既优化了资源配置又促进了教育主客体间的数据互通;而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创设的沉浸式体验场景使抽象理论具象化,人机协同不仅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更推动师生互动从单向灌输转向平等开放的双向交流,从而系统性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性、交互性和实效性。

(二)价值逻辑

数字化技术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领域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通过整合共享学科资源、创新研究方法,显著提升了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推动学科向智能化方向转型;同时,数字化赋能从根本上增强了育人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借助精准的数据分析技术可以深入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个性化需求,配合丰富多样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和手段,构建起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化教育模式,既提升了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又实现了精准化、个性化的育人效果。

四、数字化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思政队伍的数字化素养有待提升

目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对数字化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还存在不足。他们缺乏对信息质量的识别判断能力,难以从海量的数据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同时,他们也缺乏对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能力,无法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制约了数字化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技术标准的统筹机制有待完善

数字化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以确保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然而,目前高校在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上还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这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也影响了数字化赋能的效果。

(三)部门之间的协作有待加强

数字化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高校各部门之间的紧密协作。然而,目前部分高校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存在部门之间沟通不畅、协作不力的问题。这导致了教育资源的分散和浪费,也影响了数字化赋能的整体效果。

五、数字化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进路

(一)提升数字化素养

高校应建立分层次、多维度的思政工作者数字化能力提升体系。针对不同年龄层和岗位特点,设计差异化的培训方案:面向青年教师开展Python数据分析、SPSS统计软件等专业技能培训;为中老年教师开设智慧教学工具应用工作坊,重点提升其多媒体课件制作、在线教学平台操作等基础能力。同时构建"理论+实践+考核"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通过组织信息化教学竞赛、数字思政案例评选等活动促进学用结合。在学生数字素养培育方面,除开设《人工智能与社会》《大数据伦理》等通识课程外,还应打造"数字素养实践中心",设置虚拟仿真实验、网络舆情分析等实践模块,并建立"数字素养学分"认证制度。通过组建师生数字化学习共同体,开展联合课题研究、创新项目孵化等活动,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二)创新教学方法与内容

高校需要构建"四维一体"的智慧思政教学新范式:在空间维度上,打造虚实融合的"5G+智慧教室",实现线下授课与云端直播的同步开展;在时间维度上,建设碎片化学习资源库,支持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微学习;在内容维度上,开发VR红色教育基地、AR思政案例库等沉浸式资源,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可体验的情境;在方法维度上,运用学习分析技术实现个性化推荐,为不同学生智能匹配适宜的学习路径。重点建设"思政金课"资源平台,整合国家级精品课程、名校公开课等优质资源,同时鼓励教师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微课程。建立校企合作的资源开发机制,引入互联网企业的技术支持和媒体机构的内容资源,共同打造具有时代特征的数字化思政教学内容体系。

(三)构建完善评价体系

构建基于大数据的思政教育综合评价模型,包含认知维度(理论掌握度、价值判断力)、行为维度(网络言行、实践活动参与度)、发展维度(思想成长轨迹、问题解决能力)三大评价模块。具体实施中,一方面利用智慧课堂系统采集学生的课堂互动、在线测试等结构化数据;另一方面通过校园APP、社交平台等渠道收集非结构化行为数据。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学生发言文本的情感倾向,通过社交网络分析评估学生的互动特征。建立动态评价看板,实时呈现个体和群体的思想发展态势。同时引入区块链技术存证重要成长数据,形成不可篡改的"思政素养数字档案"。评价结果不仅用于教学改进,还将与第二课堂学分、评优评先等挂钩,形成闭环激励机制。

(四)强化数字治理与协同联动

构建"1+3+N"数字化治理体系:"1"个校级思政大数据中心,整合教务、学工、后勤等系统的数据资源;"3"大保障机制(数据标准规范、安全防护体系、伦理审查制度);"N"个应用场景(精准资助、心理预警、就业推荐等)。重点建立数据治理委员会,由校领导牵头,信息化部门、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多方参与,统筹数据资产管理和应用开发。制定《思政数据分类分级指南》《数据共享负面清单》等制度文件,明确各部门数据权责。建设可视化决策支持系统,通过数据驾驶舱实时监测思政工作成效。同时拓展校际协同,加入区域思政大数据联盟,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开展比较研究和经验共享,推动形成开放共治的数字化思政新生态。

六、数字化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展望

(一)深化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当前,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思想政治教育形态。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深度应用,使思政教育从传统的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通过构建校园行为大数据分析平台,可以实时捕捉学生在课堂讨论、网络社交、校园活动等场景中的思想表达,运用情感计算技术分析其价值观倾向。教育者能够基于数据驾驶舱提供的可视化分析报告,及时发现思想波动趋势,实施精准干预。例如,当系统检测到某班级学生对特定社会议题的关注度异常升高时,可自动推送相关教学资源和案例分析,帮助教师开展针对性引导。这种技术融合不仅提升了教育时效性,更实现了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未来,随着脑机接口、情感计算等前沿技术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将实现更深层次的人机协同。

(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向智慧化转型

智慧思政体系的构建需要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群突破。物联网技术将教学设备、校园设施、师生终端连接成网,实现教育要素的全面数字化。云计算平台为海量教育数据的存储和分析提供算力支撑,使跨校区、跨地域的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特性,既能确保教育资源的确权与溯源,又能建立可信的学术成果评价体系。典型的应用场景包括:基于智能合约的思政学分认证系统,自动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和成果;分布式存储的红色文化资源库,防止重要教育资源的篡改和丢失。智慧化转型的关键在于打破数据孤岛,构建统一的数据中台,使教务管理、学生工作、后勤服务等系统的数据能够互联互通,为个性化思政教育提供全景数据支撑。

(三)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数字化时代的思政教育要着力培养兼具家国情怀和数字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在课程设计上,应增设《数字伦理》《科技与社会》等交叉课程,帮助学生理解技术发展背后的价值选择。通过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据思维,如组织"用数据讲好中国故事"等主题活动。特别要重视培养三种核心能力:一是数字认知能力,能辩证看待技术发展的双刃剑效应;二是数字应用能力,善用工具解决实际问题;三是数字创新能力,在数字化转型中主动作为。清华大学开展的"AI+思政"工作坊,引导学生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党史文献,既提升了技术能力,又深化了理论认知。这种培养模式使数字化不仅作为教学手段,更成为育人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构建虚实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场域

元宇宙技术的兴起为思政教育开辟了全新维度。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重建重要历史场景,如让学生"亲历"五四运动现场,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爱国精神。数字孪生校园则实现了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平行互动,线下开展的党课、团日活动可以同步生成数字档案,供后续回放学习。北京大学开发的"红色元宇宙"项目,将校史馆、革命遗址等转化为三维交互空间,学生通过虚拟化身参与集体学习。这种新场域具有三个显著优势:一是突破时空限制,实现随时随地的情境化学习;二是增强情感共鸣,通过多感官刺激深化认知;三是支持协作共创,师生可以在虚拟空间中共同建构知识。教育者需要重新设计教学流程,将线上沉浸体验与线下深度讨论有机结合,形成闭环学习体验。

(五)建立数据驱动的精准思政长效机制

精准思政的实现需要建立全链条的数据治理体系。在数据采集环节,要构建多源异构的数据湖,整合课堂表现、图书馆借阅、食堂消费、网络行为等全过程数据。在数据分析环节,应用聚类分析识别学生群体特征,通过关联规则挖掘发现潜在问题。某高校的实践表明,早餐规律性与学习积极性存在显著相关性,这类洞见为精准帮扶提供了依据。在数据应用环节,要建立分级响应机制:对普遍性倾向开展集体教育,对个性化问题实施一对一辅导。整个过程中必须筑牢数据安全防线,采用联邦学习等技术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严格遵循知情同意原则。西南某高校开发的思政大数据平台,通过隐私计算技术分析加密数据,既保障了学生隐私,又获得了有价值的分析结果,为平衡数据效用与隐私保护提供了示范。

七、结论

数字化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通过深入分析数字化赋能的逻辑理路和实现进路,我们可以发现数字化技术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的优势,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需要从提升数字化素养、创新教学方法与内容、构建完善评价体系、强化数字治理与协同联动等多个方面入手,不断推动数字化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未来,数字化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向更深层次、更广维度发展。随着5G、AI、元宇宙等技术的成熟应用,思想政治教育将实现全场景智能化转型,构建起虚实融合的育人新生态。通过建立数据驱动的精准思政体系,形成个性化、交互式、沉浸式的教育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周汉杰,麦心念. 数字技术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逻辑与风险防范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5, (01): 87-90.

[2] 李永霞. 数字化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 [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 37 (06): 108-110.

[3] 董辉,马鑫一. 数字技术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困境与实践路径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4, (06): 80-83.

第一作者:黄晓聪 女 1986.3.19 湖北黄冈人 汉族 法学硕士 讲师 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