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跨学科育人的复合型教师培养策略研究
程小艳
重庆市万州上海中学
摘要:新课程方案指出,各门课程要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发展。由此可知,跨学科教学素养已成为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必须掌握的核心能力。《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推进教师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文章将重塑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的专业意识与能力作为新时期深化推进教师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复合型教师的发力点,就基于跨学科育人的复合型教师培养旨向与策略展开针对性探析。
关键词:跨学科育人;复合型教师;培养策略
传统的单学科育人将一系列教育教学工作局限于学科内,导致各学科之间相对独立,知识被分割成不同的板块,学生往往只能深入学习某一学科知识,最终致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思维结构、实践能力受限,综合素质发展不均衡。贯彻落实跨学科主题学习,能够打破单学科育人的桎梏,促进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助推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发展。教师是设计与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关键力量,帮助教师摆脱单学科既有的独立化惯性思维,成长为具备跨学科知识技能、多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本领的复合型教师尤为重要。
一、基于跨学科育人的复合型教师培养旨向
(一)体现跨学科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愿景
“跨学科”这一概念最早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就已经出现,随着新课程标准与方案不断修订,基于“跨学科”概念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被提出,并在“五育并举”和“五育融合”背景下,成为学科建设的必然趋势与选择,与当今学科融合建构的高质量发展目标高度耦合。教师作为落地、落实、落细跨学科教学的关键,在推进教师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需要结合交叉学科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愿景进行调适建构,旨在培养出能够适应当前跨学科主题学习要求以及推动跨学科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复合型教师。
(二)凸显“一专多能”或“一主多辅”的技能培养原则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试行)》,深入解读该文件发现,交叉学科是通过学科间的深入交融,创造一系列新的概念、理论、方法,展示出一种新的认识论,构架出新的知识结构[1]。交叉学科与跨学科主题学习在本质上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故基于此文件可间接了解到,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语言学习内容、多学科知识、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学习环境等的多重整合,旨在引导学生综合多学科知识和方法,既形成新的认知体系,又能够运用新的认知结构分析解决问题。而这一诠解打破了单一学科教师培养的学科知识结构和方法论范畴,要求教师具备跨学科知识技能、多科际知识结构和实践教学本领,因此基于跨学科育人的复合型教师培养要凸显“一专多能”或“一主多辅”的教学技能培养原则,进而最大限度地培养出具备多学科知识体系和方法论基础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二、基于跨学科育人的复合型教师培养策略
(一)聚积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资源
在充足的资源支持下,基于跨学科育人的复合型教师培养工作能够聚焦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逐步打通相近学科的界限,形成多科际知识结构。因此,聚积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资源是培养具有跨学科育人能力的复合型教师的先行条件。具体实践中,学校可站在共享多学科交叉融合资源信息数据角度,鼓励各教师以授课学科为中心,共同探索不同学科间的共性与关联性,以及设计实施跨学科育人的工具和手段,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使其成为提升复合型教师跨学科整合能力的外引力。除此之外,学校也可促进跨学科教学素养共同体与社会企业、研究机构等合作,为教师接触和学习前沿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提供机会[2]。
(二)聚合多学科之间的交融能动力
基于跨学科育人的复合型教师培养目标在于复合型教师跨学科育人能力,具体可细化为,多学科交叉融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跨学科创新能力。据此,聚合科际之间的交融能动力,强化对复合型教师跨学科教学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具体实践中,学校可重构培训课程,设置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内容,以此帮助教师掌握跨学科教学理论和技能,革新教师的整体育人模式。与此同时,实践是培养和发展教师跨学科育人能力,使之成长为复合型教师的重要途径。学校为增强教师主动运用跨学科理论、知识、方法和政策体系设计与实施跨学科教学的动力,还可建构多学科问题的交叉融合创新激励制度,通过物质和精神激励,驱励教师践行跨学科融合创新实践[3]。
(三)聚力开展复合型教师培育工作的优质师资力量
跨学科育人视域下,优质的师资力量是培养复合型教师的基础。学校应通过重重选拔,组建起能够开展复合型教师培育工作的复合型教师队伍。考虑到校内拥有广博知识积淀并有志于从事复合型教育教学的师资力量有限,学校还可遵循请进来与走出去的原则。例如,学校可邀请教育或培训领域的优秀师资,定期到学校为教师讲解先进的跨学科教育理念、方法、技巧、经验等,并指导教师开展实践,根据不同教师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予以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在此基础上,学校可组织教师外出学习,与其他学校能够设计与开展高质效跨学科教学的教师进行交流,汲取对方身上优秀特质和经验。
(四)聚焦建立健全教师的职后成长机制
基于跨学科育人的复合型教师培养工作是长期的,需要常态化开展,这样方可持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不断提高教师跨学科育人能力,避免教师脱离复合型教师队伍。故而,建立健全教师的职后成长机制是基于跨学科育人的复合型教师培养要点。首先,学校要发挥教师共同体作用,例如积极开展跨学科教学的观摩与研讨活动,使教师有机会和平台进行思维碰撞、经验互通,又如积极鼓励跨学科教学能力优异和经验丰富的教师帮扶正在向复合型教师转变的年轻教师[4]。其次,学校要善用信息技术拓宽培训平台,例如在实施讲座、沙龙等线下培训的同时,开展基于直播技术和国家中小学智慧平台、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视网的线上培训,打破时间和空间对原有培训的桎梏,让基于跨学科育人的复合型教师培训活动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最后,学校要健全评价追踪体系,对教师在培训期间以及培训后运用跨学科教学知识、理念、技能实施教学的过程,展开过程式的评价,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切实保障复合型教师培养质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跨学科育人的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具备全面素质的人才,故素质教育视域下,跨学科教学尤为重要。研究基于跨学科育人的复合型教师培养策略发现,坚持兴国必先强师,要想贯彻落实跨学科教学,需先组建具备跨学科育人能力的复合型教师队伍。具体实践中,基于跨学科育人的复合型教师培养既要体现跨学科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愿景,也要凸显“一专多能”或“一主多辅”的技能培养原则,同时要将重点放在聚积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资源、聚合多学科之间的交融能动力、聚力开展复合型教师培育工作的优质师资力量、聚焦建立健全教师的职后成长机制四个方面。
参考文献:
[1]董波林.跨学科协同育人的价值与路径探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4(17):12-13.
[2]李永,傅利琴."历史学+地理科学"复合型硕士层次高中教师培养路径探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2,23(10):82-84.
[3]马伟娜,连福鑫,张晓贤,等.新时代复合型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的创新实践[J].现代特殊教育,2024(14):47-53.
[4]黄晓洁."四新"建设背景下教育硕士跨学科教学能力培养路径[J].武夷学院学报,2024,43(11):8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