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思维的路径探索
刘文玲
南京宇通实验学校
摘要:在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英语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既是落实“思维品质”维度的关键,也是推动学生从“知识接受者”向“主动建构者”转型的核心路径。本文立足高中英语教学实践,结合新课标要求,探讨培养学生学习思维的现实意义,并从情境创设、问题设计、读写融合等具体环节提出可操作的实施路径,旨在为教师优化教学策略、提升学生思维深度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英语;学习思维;思维品质;教学路径;核心素养
一、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思维能力的意义
随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推进,“思维品质”被明确列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四大维度之一,强调通过语言学习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批判质疑、创新迁移等思维能力。在此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对高中英语教学具有多重价值:
(一)提升英语教学质量,突破“知识灌输”困境
传统英语教学常以词汇、语法、题型训练为核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导致“高分低能”“语言运用僵化”等问题。培养学习思维能力,能推动教学从“知识本位”转向“思维本位”。例如,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本逻辑、对比文化差异、评价作者观点,教师可将语言知识与思维训练深度融合,使学生在理解、应用、创造的过程中真正掌握语言工具,实现教学效果的提质增效。
(二)活化英语学习思路,打破“机械记忆”局限
高中英语学习内容(如长难句分析、复杂文本阅读、开放性写作)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提出了更高要求。若仅依赖机械记忆,学生难以应对灵活的语言运用场景。培养学习思维能力,能帮助学生构建“语言—思维—文化”的学习框架:如通过思维导图梳理文本结构,用批判性思维辨析观点合理性,以创造性思维改编或续写故事。这种“主动思考—深度加工—灵活输出”的学习模式,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兴趣。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衔接核心素养目标
思维能力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底层能力,与语言能力、文化意识、学习能力相辅相成。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习思维,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水平,更能为其跨学科学习(如分析历史文献、论证理科实验结论)、社会交往(如有效沟通、理性表达观点)及未来职业发展(如信息整合、创新决策)奠定基础,真正落实“全人教育”理念。
二、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思维的路径
(一)创设多元教学情境,促进直观理解与思维具象化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创设多元情境是推动语言知识与思维发展深度融合的关键路径。教师可通过“角色扮演”“多媒体沉浸”“真实任务”三类情境的有机联动,将抽象的语言规则转化为可感知、可操作的思维实践场域。
例如,在阅读课中,教师可先以“多媒体沉浸”情境导入——播放一段英语国家超市购物的真实视频,引导学生观察顾客与店员的对话细节(如“Could I have a discount,please?”与“Can I get cheaper?”的语气差异),初步感知语言使用的“文化隐含规则”,激活观察与归纳思维。随后,开展“角色扮演”活动:部分学生扮演视频中的顾客或店员,部分学生化身“评论者”分析对话的礼貌策略,还有学生尝试以“作者视角”重构对话(如调整语境为“急着赶车的顾客”,语言会如何变化),从不同视角解读语言现象,训练多角度思维。最后,设计“真实任务情境”——要求学生为学校英文报撰写“跨文化购物礼仪”专栏稿,需综合视频观察结论、角色扮演中的分析,以及批判性思维(如评估不同礼貌策略的适用场景),将零散的语言感知升华为结构化的思维成果。
三类情境环环相扣,从“观察感知”到“多元解读”再到“综合输出”,既实现了语言知识的具象化理解,更推动学生在“用语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观察、分析、批判与创造等多维思维能力。
(二)设计开放性问题,鼓励主动思考与深度探究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问题是撬动学生思维的关键支点。相较于“是不是”“对不对”等封闭性问题对思维的局限(仅触发记忆或简单判断),“为什么”“如何”“如果…会怎样”等开放性问题更能打破思维惰性,引导学生从“被动应答”转向“主动建构”,实现思维从低阶到高阶的递进发展。
以阅读课中分析一篇关于“人工智能影响”的说明文为例,教师可通过分层设计的开放性问题链,逐步深化思维训练:首先抛出“分析层”问题(低阶思维):“What is the main argument of the author?What evidence does he use to support it?”引导学生提取文本核心观点(如“AI将替代部分基础岗位”)并梳理数据、案例等支撑材料,训练信息提取与逻辑梳理能力。在此基础上,进入“评价层”(中阶思维):“Do you agree with the author’s view?Why or why not?”鼓励学生结合自身认知(如“AI也创造了新职业”)或课外知识(如“2023年全球AI岗位增长数据”)质疑或补充作者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最后,以“创造层”问题(高阶思维)推进:“If you were the author,how would you revise the conclusion to make it more convincing?”要求学生综合文本逻辑、现实案例与个人见解,提出更全面的结论(如“AI是职业结构的‘重塑者’而非‘终结者’”),激发创新思维。
(三)强化读写结合,提升综合应用与思维迁移能力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读写结合是实现“输入—加工—输出”思维闭环的关键路径。阅读为思维提供素材,写作为思维提供表达出口,二者的深度融合能有效推动学生从“信息接收”向“综合应用、创新创造”跃升。教师可通过“读后续写”“观点对比写作”“文本改编”三类任务,构建梯度化的思维训练体系。
以“科技与生活”单元教学为例:首先开展“读后续写”——学生阅读一篇未完结的科幻故事(如《机器人管家》的片段),需基于前文对机器人性格(忠诚但缺乏情感)、情节矛盾(主人因工作疏离家庭)的理解,续写结局(如机器人通过学习人类情感化解家庭隔阂),并在写作后说明“为何设计这样的转折”(如“呼应‘科技需有温度’的主题”),训练逻辑推理与创造性思维。接着进行“观点对比写作”——学生阅读两篇关于“人工智能利弊”的短文(一篇强调效率提升,另一篇警示情感冷漠),需撰写评析文章,比较作者观点的异同(如“均认可AI的工具属性,但对‘人类主体性’的侧重不同”),并结合生活实例(如智能客服的便捷与机械)提出自己的辩证观点(如“AI是‘辅助者’而非‘替代者’”),深化批判性与辩证思维。最后实施“文本改编”——要求学生将原科幻故事片段改编为剧本,或把说明文《AI的发展历程》改写为对话体(如“科学家与学生的访谈”),在转换文体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情节张力与剧本的对话冲突差异、说明文的严谨逻辑与对话体的口语化表达区别,训练文体迁移与创新思维。
结束语
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是高中英语教学从“知识传递”走向“素养发展”的关键突破口。教师需立足课堂,通过创新导入、情境创设、问题设计、读写融合等路径,将思维训练渗透于教学全过程。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实施下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潘荣华.考试与评价,2020(10)
[2]厘清思路高效学习——思维导图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张茜.试题与研究,2022(35)
[3]基于文本与话题的高中英语词汇有效教学[J].王国琴.安徽教育科研,20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