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人工智能驱动下个性化学习路径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作者

杨泞瑜

重庆市朝阳中学北校 400700

一、引言

在 “互联网 + 教育” 与教育数字化战略推动下,学习场景向线上线下融合延伸,学习者需求呈现多元化、差异化特征。传统 “一刀切” 教学模式难以兼顾个体差异,超 75% 学习者期待 “针对性学习指导” 以提升效果。人工智能技术凭借数据处理与智能分析能力,为构建个性化学习路径、解决教学矛盾提供新方案。本文梳理人工智能与个性化学习的关联,提出个性化学习路径构建流程,结合实践案例总结成效与问题,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参考。

二、核心概念与技术支撑

2.1 核心概念界定

个性化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依据知识基础、能力、兴趣及目标差异,提供适配内容、策略与支持的教学模式,核心是 “以学定教”。个性化学习路径是其核心载体,指为学习者规划的有序学习序列,涵盖内容选择、顺序安排、时长分配与方法指导,需具备动态调整特性以匹配实时需求。

2.2 人工智能技术支撑

大数据分析技术可采集学习时长、答题数据、行为偏好等多维度信息,经清洗与挖掘提取关键特征(如通过错题分布定位知识薄弱点),为适配提供数据基础。机器学习技术是路径动态调整核心,依托协同过滤、深度学习等推荐模型,基于历史数据预测需求(如学习者某模块正确率低于 60% 时,自动调整内容难度与任务量)。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通过语音识别、语义理解实现智能交互(如答疑机器人解析疑问),同时丰富学习者数据。知识图谱技术以 “节点 - 关系” 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明确知识点逻辑与依赖顺序,保障学习路径有序性。

三、人工智能驱动下个性化学习路径的构建流程

基于上述技术,个性化学习路径构建形成 “数据采集 - 画像构建 - 路径生成 - 动态调整” 闭环流程,具体步骤如下:

3.1 构建多维度学习者画像

学习者画像是路径构建起点,需结合静态与动态数据。静态数据(年龄、年级、知识基础、学习目标)通过问卷、入学测试采集;动态数据(实时学习时长、答题情况、行为偏好、互动频率)由智能平台自动获取。画像核心维度包括知识维度(掌握程度、结构完整性)、能力维度(学习能力、效率时段)与偏好维度(内容形式、策略倾向),经技术分析形成数字化描述(如 “初二学生,数学代数掌握 70%、几何 50%,逻辑推理强,偏好动画教学,下午 3-5 点效率最高”)。

3.2 分解个性化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路径构建导向,需根据学习者画像分层细化。将总体目标(如 “中考数学提分 30 分”)分解为长期(学期末掌握全知识点、模拟考 105 分)、中期(每月掌握 2-3 个薄弱知识点)与短期(每周完成 1 个知识点学习,正确率 80% 以上)目标,结合知识与能力基础匹配难度,避免目标过高导致挫败。

3.3 适配学习内容与策略

以知识图谱为基础,结合学习者薄弱点与短期目标选择内容(如针对 “几何薄弱” 且目标为 “掌握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 的学习者,提供定义视频、分层练习题及应用案例)。依据能力与偏好推荐策略(如 “记忆力弱” 者采用 “间隔重复记忆法”,“逻辑推理强” 者采用 “问题导向学习法”),并根据效率时段安排重点内容学习。

3.4 动态调整学习路径

智能平台实时采集学习数据(目标完成情况、时长达标度、新薄弱点),反馈至机器学习模型。模型依据预设规则调整路径:短期目标达标且正确率超 90%,则加快进度、提升难度;未达标或正确率低于 60%,则增加基础复习、减缓进度;出现新薄弱点,立即插入相关内容(如学习者英语语法正确率持续偏低时,系统自动增加基础语法复习,减少高难度任务)。

四、人工智能驱动个性化学习路径的实践案例与成效

4.1 实践案例

某中学初中数学智能教学系统为 800 名初一学生提供服务:通过入学测试与问卷采集数据构建画像,结合中考目标分解为学期、月度与周度任务,依据知识图谱与偏好推荐内容及策略,实时分析数据动态调整路径(如“代数基础弱” 学生优先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基础,采用 “例题讲解 + 分层练习” 策略,重点安排在上午效率高峰时段)。

某在线英语学习平台面向成人学习者,以 “雅思提分” 为目标构建路径:通过模拟测试定位薄弱点,结合学习时间偏好(如夜间)规划每日任务,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提供作文批改与口语反馈,机器学习分析数据(如听力 “细节题” 正确率低时,自动增加专项训练)。

4.2 实践成效

学习效率方面,学习者完成同等知识点平均时长缩短 20%-30%,中学数学作业完成率从 75% 提升至 92%,在线平台学习者每日学习坚持率提高 40%。学习效果方面,中学学生数学平均分提升 15%,薄弱知识点正确率提高 25%;在线平台学习者雅思平均提分 0.5-1 分,听力与写作进步显著。学习体验方面,83% 学习者认为路径 “贴合自身需求”,78% 表示 “学习焦虑减少”,更愿主动参与学习。

五、人工智能驱动个性化学习路径面临的问题与展望

5.1 面临问题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方面,学习者数据含个人信息与学习特征,部分平台存储不规范、权限管理松散,存在泄露风险,且相关法规对教育数据采集与使用界定不细。技术适配性不足方面,部分地区缺智能平台所需硬件与网络支持,且机器学习模型对数据质量要求高,小样本或偏差数据会降低推荐精度(如偏远地区学生数据少,系统难准确构建画像)。教师角色定位模糊方面,部分教师 “过度依赖技术” 或 “忽视技术价值”,影响教学效果。

5.2 未来展望

技术优化上,加强数据安全技术研发(如加密存储),完善法规明确数据边界;优化机器学习模型,结合迁移学习提升小样本处理能力,增强适配性。教育生态构建上,明确教师 “引导者” 与 “监督者” 角色,通过培训提升其技术应用能力,推动 “技术赋能教师、教师主导教学” 模式;加大偏远地区硬件与网络投入,促进教育资源均衡。路径优化上,融入 “情感因素”,采集学习情绪数据调整内容难度与节奏(如情绪低落时减少任务量、推荐趣味内容),实现 “认知 + 情感” 双重个性化。

六、结论

人工智能技术为个性化学习路径构建提供关键支撑,通过 “画像构建 - 目标分解 - 内容适配 - 动态调整” 流程,可为学习者提供适配学习序列,有效提升学习效率与效果。实践案例表明,个性化学习路径在缩短时长、提高成绩与改善体验方面成效显著,但面临数据安全、技术适配与教师角色定位问题。未来需通过技术优化、生态构建与路径完善,推动人工智能与个性化学习深度融合,助力教育数字化转型,实现 “千人千策”教育目标,为学习者提供更优质、精准的学习支持。

参考文献

[1] 赵毅。生成式人工智能与个性化学习:重塑学习模式和协作关系 [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24,43 (6):45-52.

[2] 白雪梅,郭日发。生成式人工智能何以赋能学习、能力与评价?[J]. 现代教育技术,2024, 34 (1):6-13.

[3] 李福灼,覃延鑫。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学生个性化学习:基本方略与实践图景 [J]. 中国成人教育,2024(5):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