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研究

作者

李丛丛

邹平市黄山实验小学 256200

引言

"双减"政策的实施对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提出了减量提质的双重挑战,传统"一刀切"的作业模式难以满足学生差异化发展需求。当前作业设计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既加重学业负担又弱化育人功能。探索符合"双减"要求的数学分层作业体系,对深化教学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双减"政策的核心要点解读

"双减"政策作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聚焦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两大核心问题,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作业管理方面,政策严格规定作业总量和时长,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 分钟,强调通过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实现减量增效。在校外培训治理上,全面规范学科类培训机构,严禁超标超前培训,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促进教育回归校园。政策特别强调发挥学校育人主体功能,要求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优化作业管理水平、完善课后服务体系三位一体协同推进,构建良好教育生态。值得注意的是,"双减"并非简单做减法,而是通过系统改革实现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其本质是推动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教育转型,改变机械训练、重复刷题等应试倾向,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二、小学数学分层作业的类型

(一)基础型作业的设计

基础型作业面向全体学生,聚焦数学核心概念和基本技能 旨在巩固课堂所学基础知识。设计时应精选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题目,突出对重要 念的理 重复的机械训练。作业形式可包括概念辨析题、基本计算题、直接应 何图形的基本性质判断等。题目表述要清晰简明,情境设置贴近学生 生活, 制题量和难度,保证大多数学生能在合理时间内完成,获得成功的体验。基础型作业要 和提示,帮助学生建立规范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二)提高型作业的设计

提高型作业针对已掌握基础知识的学生,侧重于数学思维的训练和综合能力的提升。设计时应增加适度的变式和挑战,如条件开放的探索性问题、需要多步推理的复合型问题等。内容上可融入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模型构建等,如设计需要画图辅助解决的行程问题、具有多种解法的应用题等。题目情境可适当复杂化,但避免人为制造难度,确保挑战性来自数学思维本身而非题目表述的晦涩。设计阶梯式问题串,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如从具体计算到规律发现再到推广应用。提供选择性任务,允许学生在若干题目中自主选做,既保证基本要求又尊重个体差异。关注解题过程的呈现,要求学生不仅给出答案,还要说明思考过程和解题策略,培养元认知能力。

(三)拓展型作业的设计

拓展型作业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深度学习机会,注重数学与其他领域的联系和创造性应用。设计跨学科整合项目,如数学与科学结合的数据分 设计等。引入数学史和数学文化内容,如研究古代数学问题的现代解法、 究任务,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如设计校园 现形式,可采用数学小论文、调查报告、创意模型制作等多样化成 生水平的数学读物和网络资源,拓宽数学视野。建立分享展示机制,让学生 机会在班级或学校展示拓展性作业成果,激发持续探究的动力。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研究

(一)依据教学目标分层设计作业

教学目标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向标,其层次性直接决定了作业分层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青岛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中,基础目标可设定为"能在具体情境中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对应设计看图写分数、实物分份表示分数等基础型作业;发展目标可确定为"会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相应设计分数大小排序、简单分数应用题等提高型作业;拓展目标可定位为"能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分数问题",配套设计制作分数卡牌游戏、规划家庭聚餐菜品分配等拓展型作业。每个层次的作业都要与目标形成明确对应关系,通过作业反馈及时评估目标达成度。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单元,基础性作业着重面积公式的直接应用,发展性作业侧重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算,拓展性作业则关注实际生活中面积问题的综合解决。

(二)结合学生学习能力分层布置作业

学情分析是分层作业设计的前提条件,需要通过多元评估准确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以青岛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减法"单元为例,对计算能力较弱的学生,布置以直观模型支撑的简单计算题,如利用货币情境进行小数点对齐练习;对中等水平学生,设计需要多步推理的生活应用题,如超市购物小票计算;对计算能力突出的学生,提供开放性的问题解决任务,如设计最优购物方案。分层不是固定标签,而是动态调整的过程,在"条形统计图"单元中,随着学生读图能力的提升,可逐步提高各层次作业的挑战性。弹性分层机制尤为关键,允许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作业难度,如在"角的度量"单元中设置必做题和选做题组合,既保证基本要求又尊重个体差异。

(三)按照作业难度梯度分层安排任务

难度梯度的构建需要综合考虑数学内容复杂度、情境熟悉度和思维要求等因素。在青岛版五年级"分数四则运算"单元中,将作业设计为三个梯度:第一梯度是单一运算的直接应用,如 2/3+1/6 的计算练习;第二梯度是混合运算的常规应用,如解决简单的食谱调配问题;第三梯度是复杂情境中的灵活运用,如设计运动会积分计算方案。每个梯度内部还要设置渐进式题组,如在"多边形的面积"单元中,从基本公式应用到组合图形分解,再到实际场地测量,形成平滑的难度上升曲线。创新性的难度标示方法也很重要,采用星级评定、色彩区分等直观方式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作业,如在"百分数"单元中用绿色标注基础题、蓝色标识提高题、紫色标记拓展题。难度调控要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当挑战中获得成功体验,同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作业完成情况及时优化后续作业的难度配置。

结束语

科学的分层作业设计能显著提升作业效能,实现减负与提质的辩证统一。未来需进一步探索智能技术支持的动态分层机制,加强作业与课堂教学的协同优化,持续完善基于核心素养的分层作业理论框架与实践模式,推动"双减"政策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蒲晓霞.“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5,(28):118-120.

[2]谢灿鸿.“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项目化作业设计策略研究[J].教育,2025,(24):82-84.

[3]胡艳英.“双减”背景下小学高段数学作业设计的提质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5,(17):26-29.

[4]程方圆.聚焦分层设计,推进减负增效——“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2025,(13):177-180.

[5]钱旻阳.“双减”视域下小学低段数学趣味分层作业设计研究[J].成才,2025,(09):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