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融合·赋能·迁移:小学数学跨学科学习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研究

作者

朱俊娟

唐山市路南区第三实验小学

一、引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将“综合与实践”领域作为重要内容,要求跨学科主题学习课时占比不少于 10% ,旨在打破学科壁垒,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为小学数学跨学科教学提供了政策依据与方向指引。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问题解决训练程式化,学生多依赖固定解题步骤,面对新颖、复杂的真实问题时,常出现“无法识别数学信息”“难以转化问题”“缺乏多角度思考”等能力短板,制约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本研究为一线教师提供可操作的教学模式、策略与案例,帮助教师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切实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促进其综合素养发展。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国内研究多集中于跨学科学习的课程设计与兴趣激发,如部分学者通过“数学+科学”“数学+语文”的融合教学,验证了跨学科模式对学生学习动机的积极影响。

研究仍存在不足:一是学科融合多停留在表面,常出现“数学边缘化”或“为跨而跨”的问题;二是对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缺乏系统性设计,未明确跨学科学习与能力发展的内在逻辑;三是评价体系不完善,多以结果评价为主,忽视过程性与综合性评价。针对上述不足,本研究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情境认知理论、.STEAM 教育理念聚焦“数学为核”的深度融合,构建“情境—探究—评价”一体化的实践路径。

三、跨学科学习与解决问题能力的耦合机制

跨学科学习对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并非简单的“叠加效应”,而是通过四大核心环节形成内在耦合,具体表现为:

(一)真实情境:能力生长的“土壤”

跨学科学习以真实生活问题(如“校园节水方案设计”“微农场种植规划”)为载体,打破传统习题的“确定性情境”,呈现“条件复杂、答案开放”的真实问题。这种情境迫使学生跳出“套用公式”的思维定式,主动观察、筛选关键信息,为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提供前提条件。

(二)多维知识:问题分析的“工具包”

跨学科学习整合多学科知识,为学生提供多元分析视角:如“设计运动会赛程”时,数学知识用于“时间计算与人员分配”,体育知识用于“比赛规则制定”,美术知识用于“赛程表设计”,语文知识用于“通讯稿撰写”。多维知识的融合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避免思维单一化,帮助学生更全面地分析问题。

(三)探究过程:能力实践的“演练场”

跨学科学习的“提出问题—建立模型—求解验证—发布分享”流程,与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高度同构。在探究中,学生需自主制定方案(如“微农场种植中如何分配土地面积”)、尝试解决(计算种植密度、预估产量)、调整策略(根据季节变化优化方案),这一过程为解决问题能力提供了完整的“实践演练”,帮助学生掌握可迁移的方法论。

(四)数学思维:整合迁移的“大脑”

在跨学科学习中,数学始终处于核心地位:通过“量化分析”处理科学实验数据,通过“逻辑推理”优化工程设计方案,通过“模型建构”解决生活中的分配问题。数学思维作为“整合器”,将多学科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确保学生在 跨学科实践中不偏离核心目标,实现知识的深度迁移。

四、小学数学跨学科学习的实践路径

(一)主题开发策略

1. 主题来源:一是教材延伸,如结合“长方形面积”开发“班级图书角设计”主题;二是生活热点,如围绕“垃圾分类”设计“家庭垃圾统计与分类方案”;三是传统文化,如基于“榫卯结构”探究“几何图形的稳定性”;四是校园需求,如针对“课间活动安全”设计“活动区域划分”项目。

2. 开发原则:需锚定数学核心知识,避免脱离教学目标;具有驱动性,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具备可行性,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实践能力。

(二)融合模式设计

1. “数学为核,多科赋能”模式:以数学知识为解决问题的核心工具,其他学科提供支持。例如“分析语文课文《爬山虎的脚》”时,用数学“统计”知识计算爬山虎叶片数量,用科学知识解释生长原理,用美术知识绘制叶片图形,最终通过数学分析总结爬山虎的

生长规律。

2. “问题导向,学科协同”模式:围绕复杂问题,各学科协同攻关。例如“设计校园运动会”项目,数学负责“赛程时间计算、参赛人员分组”,体育负责“比赛规则制定”,美术负责“会徽与赛程表设计”,语文负责“运动会通讯稿撰写”,各学科共同完成项目目标。

(三)教学流程重构

构建“入项—探究—成果—反思”的循环流程:

1. 入项阶段:创设情境,提出驱动性问题。如“学校要建设‘微农场’,如何规划种植区域才能让蔬菜产量最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2. 探究阶段:先开展“知识建构”,学习“长方形面积”“比例”等数学知识及“植物生长”的科学知识;再进行“合作探究”,分组制定种植方案,计算土地分配比例,预估产量。

3. 成果阶段:学生通过“模型制作”(绘制种植规划图)、“报告撰写”(阐述方案设计思路)、“现场展演”(讲解方案优势)呈现成果。

4. 反思阶段:通过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反思方案的优缺点;引导学生思考“该方案还能用于解决哪些生活问题”,实现能力迁移。

(四)评价体系构建

1. 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相结合,避免单一的结果评价。

2. 评价内容:不仅关注“数学答案的正确性”(如种植方案中面积计算是否准确),更重视“参与度”(是否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协作精神”(能否与同伴分工合作)、“创意设计”(方案是否有新颖之处)、“反思深度”(能否发现方案的不足并改进)。

3. 评价工具:设计“跨学科学习量规”,明确各维度的评价标准;使用“学习日志”记录学生的探究过程;通过“作品评价表”对学生的方案、模型进行综合评分。

五、案例剖析:设计“微农场”种植方案

(一)案例背景

结合小学数学“长方形面积”“比例”知识点,融合科学“植物生长”、美术“图形设计”知识,开展为期 2 周的跨学科学习,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施过程

1. 入项阶段:展示学校“微农场”空地照片,提出问题“如何规划种植区域(番茄、黄瓜、生菜),既能保证每种蔬菜有足够生长空间,又能让总产量最高?”,分组确定探究目标。

2. 探究阶段:

知识建构:学习“长方形面积计算”“比例分配”,了解三种蔬菜的生长周期与种植密度(科学知识)。

实践探究:测量“微农场”空地面积(长 8 米、宽 5 米),查阅资料确定三种蔬菜的种植比例(番茄:黄瓜:生菜=3:2:1),计算每种蔬菜的种植面积;绘制种植规划图(美术),标注尺寸与蔬菜种类。

3. 成果阶段:各小组展示种植规划图,讲解“面积计算过程”“比例分配依据”“产量预估方法”,接受其他小组提问与点评。

4. 反思阶段:小组反思“方案是否考虑了光照因素”“比例分配是否合理”,教师引导学生将“面积计算与比例分配”方法迁移到“家庭书房设计”“班级值日分工”等问题中。

(三)案例成效

通过案例实践,学生不仅熟练掌握了“长方形面积”与“比例”知识,更能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真实问题;在小组合作中, 85% 的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分工协作;课后访谈显示,78%的学生认为“数学有用”,解决问题的信心显著提升。

六、研究结论与展望

研究表明,以数学为核心的跨学科学习,通过真实情境、多维知识、探究过程与数学思维的耦合,能有效培养小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是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路径。未来可进一步拓展跨学科主题的范围,深化“数学+技术”的融合(如运用编程处理数据),并构建更完善的评价体系,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