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电力项目管理中的项目生命周期管理与效益评估

作者

傅泳强

陕西秦龙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陕西西安 710065

一、引言

在 “双碳” 目标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推动下,电力项目(如风电、光伏、特高压输电工程等)成为能源结构转型的核心载体。此类项目不仅需应对技术迭代快、政策调整频繁等外部挑战,还面临投资回报周期长、运维成本高、环境影响复杂等内部问题。项目生命周期管理作为贯穿项目全流程的系统性方法,可实现各阶段资源高效配置;而科学的效益评估能及时识别项目风险与价值点,两者结合是提升项目成功率的关键。当前部分电力项目存在生命周期阶段割裂、效益评估维度单一等问题,亟需构建更适配行业需求的管理与评估体系,因此开展本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电力项目生命周期管理的核心阶段与实施要点

2.1 规划阶段:聚焦可行性与战略适配性

规划阶段是电力项目的 “顶层设计” 环节,直接决定项目方向与资源投入效率。此阶段需结合区域能源需求、电网规划及政策导向,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重点分析技术可行性(如新能源项目的资源禀赋、输电项目的技术路线)、经济合理性(如投资估算、成本收益预测)及环境兼容性(如生态影响、碳排放水平)。同时,需建立项目目标体系,明确建设规模、工期、投资回报率等关键指标,避免因规划脱离实际导致后期调整成本激增。

2.2 建设阶段:强化进度、质量与成本协同管控

建设阶段是项目从规划落地的核心环节,易受供应链、施工环境、技术难题等因素影响,需构建 “进度 - 质量 - 成本” 三位一体的管控机制。在进度管理上,可采用甘特图、关键路径法等工具,细化施工节点,实时跟踪设备采购、土建施工、安装调试等环节进度,避免因设备延期交付导致工期延误;在质量管理上,需建立全流程质检体系,严格执行电力行业标准(如 GB 50217《电力工程电缆设计标准》),对关键工序进行旁站监督,防范因施工质量问题引发安全隐患;在成本管理上,需动态监控预算执行情况,通过优化施工方案、控制变更签证等方式降低成本。

2.3 运维与退役阶段:兼顾长效运营与可持续收尾

运维阶段是电力项目实现长期效益的关键,需以 “可靠性优先、成本优化” 为原则,构建智能化运维体系。借助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如智能巡检机器人、设备状态监测系统),实时掌握设备运行状态,提前预警故障风险,减少非计划停机时间,例如光伏电站通过无人机巡检与 AI 故障诊断,将运维效率提升 30% ;同时,需制定科学的运维成本预算,平衡设备维护投入与使用寿命,避免过度维修或维护不足。

三、电力项目效益评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3.1 经济效益评估:聚焦全周期收益与风险

经济效益是电力项目决策的核心依据,需突破传统 “建设期投资” 视角,构建全周期经济评估模型。评估指标包括投资回收期、内部收益率(IRR)、净现值(NPV)等核心指标,同时需考虑运营期成本(如运维费、能耗费)、政策补贴(如新能源电价补贴)及市场风险(如电价波动、碳市场价格变化)。

3.2 技术与环境效益评估:适配新型电力系统需求

随着电力项目技术复杂度提升与环保要求趋严,技术与环境效益评估成为不可或缺的维度。技术效益评估需关注项目技术先进性、可靠性与适配性,例如智能电网项目需评估其对分布式电源的接纳能力、电网调度灵活性;新能源项目需评估发电效率、设备故障率等指标,判断技术方案是否满足长期运营需求。环境效益评估需紧扣 “双碳” 目标,设置碳排放强度、污染物排放量(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生态修复率等指标。

3.3 社会效益评估:拓展项目价值边界

电力项目作为基础设施,其社会效益需从 “能源保障” 向 “社会贡献” 延伸,构建多维度评估指标体系。一方面需评估项目对区域能源供应的保障能力,如供电可靠性、供电覆盖率,尤其在偏远地区电力项目中,需关注其对民生改善、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需评估项目的社会影响,如就业带动(建设期与运营期创造的就业岗位)、税收贡献、社区关系(如征地补偿、周边基础设施改善)。例如某农村光伏扶贫项目,不仅为当地提供清洁电力。

四、电力项目生命周期管理与效益评估的协同优化策略

4.1 建立全周期数据共享机制,打破信息壁垒

生命周期管理与效益评估的协同需以数据为基础,当前部分项目存在各阶段数据割裂(如规划阶段数据未同步至运维阶段、评估数据未反馈至管理环节)的问题,导致管理与评估脱节。需构建统一的项目管理信息平台,整合规划、建设、运维、退役各阶段的数据(如投资数据、进度数据、设备运行数据、效益评估数据),实现数据实时共享与动态更新。

4.2 推动效益评估贯穿生命周期各阶段,实现动态调整

传统效益评估多集中于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阶段)或后期(运营阶段),难以实时指导项目管理。需将效益评估嵌入生命周期各阶段,实现 “事前评估 - 事中监控 - 事后优化” 的闭环管理。在规划阶段,通过初步效益评估筛选最优项目方案;在建设阶段,实时监控成本、进度与质量对效益的影响,及时调整施工方案(如因原材料涨价导致成本超支时。

4.3 强化专业团队建设与技术赋能,提升管理评估能力

电力项目的复杂性对管理与评估团队的专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当前部分团队存在“懂管理不懂评估、懂技术不懂经济” 的短板,需加强团队建设。一方面,通过跨专业培训(如组织项目管理人员学习效益评估方法、评估人员参与项目管理实践),培养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借助数字化技术赋能,如引入 BIM 技术实现项目全周期可视化管理,利用 AI 算法优化效益评估模型(如预测电价波动对项目收益的影响),提升管理与评估的精准度。

五、结论

电力项目生命周期管理与效益评估是提升项目全周期价值的核心手段,两者的协同优化对推动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生命周期各阶段(规划、建设、运维、退役)的管理要点,构建包含经济、技术、环境、社会维度的效益评估体系,提出数据共享、动态评估、技术赋能等协同优化策略,得出以下结论:其一,生命周期管理需打破阶段割裂,实现全流程系统性管控,尤其需重视易被忽视的运维与退役阶段;其二,效益评估需突破单一经济维度,构建多维度体系,适配新型电力系统对技术、环境效益的需求;其三,两者的协同需以数据共享为基础、动态评估为核心、技术赋能为支撑,才能实现项目资源高效配置与价值最大化。未来可进一步结合具体项目类型(如储能项目、虚拟电厂项目)开展针对性研究,细化管理与评估方案,为电力项目实践提供更精准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吕 卫乾. 电 力工 程项 目的 全 生命 周期 管理 与优 化策 略[J]. 大 众标准化,2025,(06):82-84.

[2]张硕婷.A供电公司 110kV变电站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优化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24.

[3]蔡毅恒,刘欣雨.关于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思考[J].商业 2.0,2023,(33):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