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光伏发电并网中的关键技术优化研究

作者

李飞

怒江州扶贫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云南省怒江州 673100

引言

能源结构转型背景下,光伏发电已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核心力量。大规模光伏电站及分布式光伏的集中并网,深刻改变了传统电力系统的潮流分布、运行特性和控制模式。光伏出力受气象条件制约呈现显著的随机性与波动性,其并网过程涉及复杂的电力电子变换与电网交互作用,若关键技术处理不当,极易引发电网电压越限、频率失稳、谐波污染及保护误动等问题,制约消纳空间。因此,深入剖析并持续优化光伏并网关键技术,提升其主动支撑电网的能力与运行适应性,对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经济、高效运行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本研究围绕并网核心环节展开系统性优化探讨。

一、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的深度优化

光伏并网逆变器作为能量转换的核心枢纽,其控制架构的革新对系统稳定性具有决定性影响。传统电流源型控制依赖电网电压相位锁定,在电网阻抗不对称或故障工况下易引发同步失稳。电压源型控制通过模拟同步发电机内电势特性,实现自主构网与黑启动能力,显著增强弱电网适应性。模型预测控制凭借其多变量约束处理优势,可在单控制周期内同步优化电流跟踪精度、开关损耗和谐波畸变率,尤其适用于中高压大容量逆变系统。虚拟同步发电机技术需进一步解决参数自适应问题:惯性时间常数与阻尼系数的动态整定需兼顾系统频率变化率与机组调节需求,避免功率反调现象。未来研究需融合宽频带阻抗重塑技术,在次/超同步频段抑制电网谐振风险,同时开发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控制参数在线整定策略,实现不同电网强度下的控制模式无扰切换。

二、电压与频率稳定支撑技术的强化

高渗透率光伏并网引发的电压波动本质在于有功无功解耦不足。分层协同控制体系中,本地层需建立逆变器无功输出与并网点电压的灵敏度模型,通过 QV 下垂系数动态调整实现毫秒级无功支撑;区域层则需构建集群无功裕度共享机制,通过协调多个电站的 SVG/SVC 设备与逆变器无功容量,实现全网电压分层优化。频率稳定方面,光伏参与一次调频需突破两大瓶颈:一是预留备用容量与发电效益的平衡机制,需结合电价信号动态调整备用比例;二是功率快速响应的物理约束,包括直流母线电容能量释放速率与最大功率点跟踪的动态解耦。创新性的虚拟惯性控制需模拟同步机转子运动方程,通过引入频率微分项实现功率的超前调节,但需防范因相位超前导致的次同步振荡风险。亟需建立光伏电站调频性能的量化评估体系,为参与辅助服务市场提供技术基准。

三、并网电能质量综合治理优化

谐波治理需构建“频谱预测-阻抗匹配-主动抑制”的三级防御体系。在频谱层面,基于开关频率优化的脉宽调制策略可定向消除特定次谐波;在阻抗层面,通过有源阻尼技术重塑逆变器输出阻抗特性,使其与电网阻抗在全频段满足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在抑制层面,集群化有源滤波器可采用载波移相技术等效提升等效开关频率。针对组件老化导致的直流分量漂移问题,需开发基于深度学习的电流分量解耦检测算法,结合 H 桥级联型拓扑实现电容中点电位自平衡。宽频振荡的诱因在于电力电子设备与电网的宽频带交互作用,需建立涵盖 10Hz~2kHz 的谐波阻抗网络模型,设计具备正负序解耦能力的陷波滤波器组。未来方向是开发宽频振荡的早期预警系统,基于广域量测数据实现振荡模态在线辨识与阻尼系数自适应调整。

四、保护与安全运行机制的适应性优化

光伏故障特性引发的保护适配性问题需从故障特征重构与保护原理创新双向突破。距离保护需引入动态等值阻抗修正算法,在故障初期基于电压跌落斜率识别故障类型,自动切换整定值计算模型。方向保护需采用正序电压相量突变方向判定法,解决双向潮流下的方向误判问题。新型暂态保护可利用故障初始行波的高频特征,通过小波变换提取波头极性差异实现故障区段定位。孤岛检测技术需融合主动扰动与被动监测的优势,开发基于电网阻抗相频特性测量的谐振点偏移检测法,在 0.5 秒内完成非计划孤岛识别。低电压穿越能力需重点优化不对称故障下的负序电流抑制策略,通过引入双闭环解耦控制实现正负序电流独立调节,同时设计直流卸荷电路的智能投切逻辑以防止母线过压。建议构建光伏电站保护系统的全数字仿真验证平台,覆盖对称/非对称故障、高阻接地等复杂场景。

五、智能预测与多源协同运行优化

超短期功率预测需融合多尺度气象耦合机制:卫星云图识别云层移动矢量,地面气象站采集温湿度梯度变化,数值天气预报提供边界条件约束。深度学习模型应构建 ConvLSTM 时空联合网络,同步提取云辐射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时间演变规律,将预测误差控制在 5% 以内。多源协同运行的核心在于建立“时间-空间-资源”三维优化模型:时间维度通过储能实现跨时段能量平移;空间维度利用广域光伏集群的出力互补特性;资源维度协调可调负荷与电动汽车的柔性响应能力。虚拟电厂需开发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协同控制架构,采用共识算法实现内部资源的安全调度,并通过强化学习训练最优投标策略参与调峰市场。关键技术突破点在于解决多时间尺度控制的衔接问题,分钟级优化与秒级控制的协调需设计模型预测滚动优化框架,以经济性为目标函数动态修正控制指令。

结论

光伏发电规模化并网的技术优化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命题。研究表明:在逆变器控制维度,电压源型架构与智能算法融合可突破传统控制对电网强度的依赖,虚拟同步发电机技术的参数自适应机制成为提升系统惯量的关键;电网稳定支撑层面,分层协同的无功电压控制与动态备用调节策略,有效化解了高渗透率并网引发的电压波动与频率失稳风险;电能质量治理领域,基于宽频阻抗重塑的三级防御体系,从源头抑制了谐波谐振与直流分量注入问题;保护安全机制方面,适应弱馈特性的故障特征重构原理与快速孤岛检测技术,显著增强了保护系统的选择性及可靠性;系统运行优化中,超短期功率预测精度的提升与多源协同控制框架的建立,为光伏参与电力市场提供了技术基础。未来研究亟需在多时间尺度控制衔接、宽频振荡风险联防及标准体系完善等方向持续突破,通过多学科交叉与产学研协同,推动光伏发电从“被动适应”向“主动支撑”的战略转型,最终实现能源转型的安全性与经济性双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璐凡.光伏发电并网系统及其关键技术分析[J].光源与照明,2023,(08):111-113.

[2]王宇.光伏发电并网关键技术及对策研究[J].电气时代,2023,(02):70-71.

[3]辛乳江,魏勇.光伏发电并网关键技术及对策探究[J].工业技术创新,2017,04(01):128-130+139.

[4]许志远,余佳成.光伏发电并网关键技术及优化对策研究[J].光源与照明,2024,(08):87-89.

[5]端柯羽,赵溢康,梁梦馨.光伏发电并网装置研究与实例计算[J].机电信息,2022,(06):9-11+16.

[6]陈美仕.新能源发电并网对电网电能质量的影响研究[J].河南科技,2021,40(04):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