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通识课程《现代生活与化学》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作者

朱艳丽

淮北理工学院 安徽省淮北市 235000

摘要:通识教育课程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育人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占有重要地位。《现代生活与化学》是一门化学通识教育性质的公共选修课,主要以实际生活为主线,介绍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知识,用化学的视角解读生活中各种问题,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能有效地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是一门实用性极高的课程。本文旨在通过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以期达到课程教学目标。

关键词:通识课程;现代生活与化学;教学模式;项目化学习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打破专业教育带来的知识分化,注重知识的关联性和整体性,注重培养学生面向生活,能判断、把握和处理生活中复杂问题的能力[1]。通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现代生活与化学》是一门化学通识教育性质的公共选修课,主要以实际生活为主线,介绍化学之美、食品与化学、能源与化学、化学与毒物、化妆品与化学、烹饪与化学、娱乐与化学、饮料与化学、酒与化学、居室环境与化学等知识,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能有效地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是一门实用性极高的课程。

根据走访学生了解,学生对于通识课程总是抱有一种挣学分的心态。学生认为通识课程没有必要学习,与专业教育没有任何关联,对以后的人生也无益处,出现了课程意识薄弱,知识摄入量少,屡次出现上课玩手机、后排就坐、迟到、早退、缺课等情况,加大了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难度,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迫在眉睫。

针对现代的大学生对待通识课程普遍积极性不高的事实,在课堂上采用满堂灌式的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必然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保证教学质量,达到育人目标。《现代生活与化学》积极探索高效可行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1. 教学内容筛选

《现代生活与化学》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深刻而具体地认识到化学“无所不在,无处不用”,了解前沿科学的研究状况,扩充知识量,能用化学的视角辨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能用化学的观点看待能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社会问题,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依据教学目标,《现代生活与化学》的教学内容摘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理论课程,主要涉及化学之美、食品与化学、能源与化学、化学与毒物、化妆品与化学、烹饪与化学、娱乐与化学、饮料与化学、酒与化学、居室环境与化学十大主题篇幅,主要讲授化学知识在生活各方面的应用,学会用化学的语言讲述和处理问题,建立化学价值观;另一方面是实践课程,在理论课程的基础上附加科研小课题,主题包括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和化学前沿科技在某一领域的应用,比如在食品与化学章节中给学生提供研究霉变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小课题,在酒与化学中给学生提供破解“头孢配酒,说走就走”的传言小课题,在能源与化学章节中给学生提供探索新能源汽车中电池的发展的小课题等。

2. 教学方法改革

2.1成立项目化学习小组,提高学生参与度

项目协作作为一种具有实践性和合作性的学习方式,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探究学习[2]。

在本课程开课之初,成立项目化小组,在课程过程中承担讨论、研讨、研究课题的任务。根据班级人数进行编排,4-5人为一组,成员内分工明确,包括项目组长、资料调查员、文案撰写员、成果管理员等,组织定期线上或线下小组会议,让学生分享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策略,共同制定行动计划。包括明确项目主题、组员分工、时间安排等。这样很好的带动全班同学参与课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参与度,达到全员学习的目的。

2.2搭建项目化成果展示,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主题式项目化学习是一种以生为本的学习模式,即学生对一个既定的主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在项目协作中,学生会根据既定的主题,自主地制定研究计划和时间安排,学会搜集、筛选和整合资源,在现有的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了独立思考、判断和评估信息的可靠性和适用性的能力,培养了信息获取和分析的能力,最终达到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项目化学习小组在通过数字资源查阅、研究、线下调研、实践等工作形成一定课题成果,成果的呈现可以多种多样,如正式的书面报告、海报、辩论、多媒体演示、作品集、视频等。学生将课题成果在课堂上展示,形成翻转课堂,呈现以学生为主题的课堂模式,充分展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2.3构建研究成果数据库,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建立数据库,已然成为整合各种资源最便捷的方式之一。为方便保存和管理学生的成果,在每一个小课题结束后学生的研究成果上传至微信小程序,统筹分类管理和追踪,让学生的研究成果数字化,实现数据共享,重视学生的努力,肯定学生的成绩,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科学研究的兴趣,根据不同的研究成果得与学生一定的指导性意见,为学生以后的生涯发展提供有利的帮助。

3. 考核评价的改革

考核评价采用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学生互评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学生互评还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学生互评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增强自信心和自我认识,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大有裨益。教师评价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指导,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力,呈现多层次化教学的效果。

学生互评和教师自评相结合目的是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获得自身发展的反馈信息,促进他们形成更加全面、客观的自我认知,并引导他们确立下一步的发展目标,激发学生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4.结束语

课程改革需要将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交互式教学模式。理论环节采用教师讲授、自主学习和翻转课堂等形式进行,发挥不同课堂主战地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实践环节采用开放性课题调研及汇报形式,使得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强化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现代化学与生活》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使全体学生参与课堂,作为课堂的主体,主动研究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以化学的视角看待生活中各种问题并给与一定的解决方案,体会学科交叉和学科融合展现的人工制造,同时在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表达沟通能力、分析决策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美玲.通识教育视角下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0(4):72-76.

[2]李志河,张丽梅.近十年我国项目式学习研究综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