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汽车专业教学质量之我见
刘庆
安徽汽车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合肥 23060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强势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汽车已成为广大家庭交通出行的必需品,目前,我国汽车保有量已突破 3.3 亿辆,产销量连续 14 年位居全球第一,并且仍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与此同时,随着汽车数量的日益增多,汽车专业技术人才结构性短缺与维修保养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却日益突出:一方面,汽车专业的毕业生嫌弃汽修工作累、脏与待遇低,不愿意去从事汽车维修保养相关工作,导致传统汽车生产、维修岗位需求得不到充足的满足,不利于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强势发展与广泛普及,对高精尖技术人才需求日益旺盛,使得电驱系统检修、智能座舱标定、车路协同测试等新型岗位缺口巨大,技术代际差问题愈发凸显,譬如我国 2025 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达 53.3% ,但高职等院校的教材仍以传统燃油车相关知识体系为教学的主体,对新能源汽车维修保养等技术教学滞后;还存在智能网联技术模块缺失的问题,毕竟 L3 级自动驾驶技术已量产,但高职等院校的实训设备仍停留在 ADAS 阶段,设施设备有待更新换代。可见,汽车行业对“既懂车又懂电、既懂制造又懂软件”的复合型汽车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可是,高职等院校以机械为主的传统汽车专业课程体系与汽车产业新需求严重不适配,出现“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散、企业招不满”的结构性矛盾,这些存在的问题都迫切需要高职等院校在汽车专业教学上积极创新来逐步解决。
为了针对性解决汽车技术发展与汽车专业教学相脱节的矛盾,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将“新能源汽车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单列,倒逼着高职等院校重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高职等院校务必切实去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力争最大化提高汽车专业教学的质量。可以说,在当前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高职等院校汽车专业教师如何提升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决定汽车专业未来发展前途的核心议题,亟需广大汽车专业相关从业人员去探究最大化提升专业教学质量的可行性策略。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系统思考:
一、转变传统汽车专业教学理念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等先进科技迅猛发展,再加上国家“绿色环保”“节能减排”“双碳战略”的指导与要求,汽车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时代的新要求、发展新局势也对高职等院校的汽车专业教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汽车专业教学必须要与时俱进,紧跟新时代的发展步伐,顺势而为。因此,高职等院校在提升汽车专业教学质量时,首先就需要教师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切实认清当前汽车专业教学的现状与痛点,譬如汽车专业课堂教学方式单一、课程设计滞后、教学评价不科学以及教产相脱节等,这些都需要通过教学理念的转变来改进。目前 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的改革理念非常流行,OBE 主要强调以学习成果为导向,反向设计课程,让汽车专业课程教学的目的性、成果性和功能性更强;其次要逐渐结合高职等院校的实际以及学生的客观情况,有条不紊地去建构新的教学体系,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主动探究知识,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教与学”两者融合,从而有效破解“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传统教学理念的弊端,让汽车专业教学更具活力。
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教师,高职等院校汽车专业的教学也是如此。与其他学科相比,汽车专业的教学较为枯燥乏味,所以如何有效激发出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也是汽车专业教师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这就需要教师积极通过创新课内外各种教学技巧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是多媒体教学,如今基本上高职等院校都配置了设备优良的多媒体教学设施,通过这些多媒体设备,教师可以将相关重难点知识直观地呈现出来,还可以用动漫、H5 等形式,让枯燥的知识变成有趣的声音和画面,既直观又生动,便于学生去接受,这样也可以尽量避免传统教法单一的弊端,因为传统课堂教学还停留在“PPT+示教板”阶段,学生“一看就会、一考就废”,无法从中获得浓厚的学习乐趣;二是探究式教学,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辅助,譬如安排学生去合作的汽车企业或 4S 店,与一线的汽车生产、维修、服务等环节相对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动手实践相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从而避免课堂教学的枯燥性和单调性,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三是定期组织分组讨论和比赛,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几组,让每一组针对某个技能和知识点展开激烈的对抗比赛,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胜负欲,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变“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让所有学生打心里喜欢上汽车专业的教学,如此汽车专业教学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做好教学课程设计的创新
毕竟汽车专业是一门理论性和技术性强、对动手实践能力要求高的专业,因此加强汽车专业教学课程的创新以及课程体系的重构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对此,汽车专业教师要从“学科逻辑”到“工作过程逻辑”转变,构建“平台课程+模块课程 + 方向课程”的三层结构,其中平台课程是指汽车专业教学要涵盖汽车机械基础、电工电子技术、C 语言程序设计等专业课程知识,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这是他们今后从事汽车生产维修等工作的基础;而模块课程主要是要围绕“三电”(电池、电机、电控)、“三智”(感知、决策、执行)、“三网”(车载以太网、5G-V2X、云端OTA)设置 9 个能力模块,再将每个模块对应 1-3 门核心课程 + 几门拓展课程,学生还可以自主进行必修和选修课程的选择;方向课程则是指汽车专业教学要有方向性与目的性,为学生今后的顺利就业提供帮助,譬如与头部汽车企业合作,按车企需求共建“比亚迪电驱检修”“华为 MDC 标定”“百度 Apollo 部署”等多个企业方向班,实行“定向培养”,等学生毕业时根据学习成绩和工作岗位等因素进行双向选择,这有利于提升汽车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四、加快师资队伍的升级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关乎着汽车专业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高职等院校要加大师资队伍的升级力度,多培养和引进更多的优秀的专业人才。在汽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不同的院校有不同的举措,当下“双师型”提升工程非常受到高职等院校的青睐,也就是指高职等院校依托国家级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每年轮训教师不少于两个月,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还可以设立校内“技能大师工作室”,推进产教融合深化,聘请知名汽车企业的首席工程师驻校担任教学嘉宾,定期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专业授课,让汽车专业理论知识和汽车生产、维修实践更加紧密的联系起来。同时,高职等院校还要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譬如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校内导师+汽车企业导师,手把手“传帮带”,助力其快速成长。
综上,提升汽车专业教学质量是一项系统的复杂工程,必须多措并举,多方协作,才能培养出真正适应“新四化”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军,王炜.基于OBE的汽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2):45-52.
[2]张敏,刘强.产教融合视域下“双栖型”师资队伍建设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4(8):33-38.
作者简介:刘庆,1985 年 10 月 1 日出生,男,汉族,湖北仙桃人,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学士本科,单位:,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汽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