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幼儿主体性发挥的实践路径与策略研究
常小禾
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第三幼儿园 718199
一、引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幼儿主体性的发挥,不仅是游戏活动价值实现的核心,更是幼儿形成独立人格、培养自主能力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当前幼儿园游戏活动实践中,部分教师仍存在“主导过多”“干预过强”的问题,如预设游戏流程、限定游戏玩法、忽视幼儿想法等,导致幼儿在游戏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主体性难以充分体现。基于此,研究如何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发挥幼儿主体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幼儿主体性缺失的表现
(一)游戏主题“教师定”,幼儿缺乏自主性
部分教师为了保证游戏“有序开展”,会提前确定游戏主题(如“超市购物”“医院看病”),并直接分配幼儿的角色(如“售货员”“医生”)。幼儿没有机会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主题或角色,只能被动遵循教师的安排,导致游戏失去“幼儿自主探索”的本质。例如,某班级开展“动物园”游戏时,教师直接指定“饲养员”“游客”角色,而对幼儿提出的“动物管理员”“兽医”角色需求视而不见,抑制了幼儿的自主意愿。
(二)游戏材料“教师配”,幼儿缺乏创造性
游戏材料是幼儿游戏的“工具”,也是激发幼儿创造性的关键。但部分教师在准备游戏材料时,会过度追求“精致”“统一”,如提前制作好“超市货架”“医院听诊器”,且规定材料的使用方式(如“听诊器只能给‘病人’用”)。这种做法限制了幼儿的想象与创造——幼儿原本可能将纸盒当作“小火车”,将绳子当作“小河”,却因教师的“固定材料”和“固定用法”,失去了创造性使用材料的机会。
(三)游戏过程“教师控”,幼儿缺乏主动性
在游戏开展过程中,部分教师会频繁干预幼儿的游戏行为,以“纠正错误”“引导方向”为由打断幼儿的探索。例如,幼儿在玩“积木搭建”游戏时,原本想搭一个“歪歪的房子”,教师却认为“房子应该是正的”,直接上手帮助幼儿调整积木;幼儿在“角色扮演”中出现“争执”(如两人都想当“妈妈”),教师没有引导幼儿自主协商,而是直接“分配角色”,剥夺了幼儿主动解决问题的机会。
三、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发挥幼儿主体性的实践策略
(一)创设“开放自主”的游戏环境,奠定主体性基础
环境是“无声的教师”,开放自主的游戏环境能让幼儿感受到“自己是游戏的主人”。具体可从两方面入手:
1.空间环境“灵活化”:打破“固定区域划分”的限制,允许幼儿根据游戏需求调整空间。例如,将班级的“建构区”“角色扮演区”之间的隔板换成可移动的屏风,幼儿可以根据游戏需要,将两个区域合并(如搭建“城堡”后,在旁边开展“城堡守卫”角色扮演),或拆分出“新区域”(如在建构区角落开辟“积木零件商店”)。
2.材料投放“多元化”:减少“成品材料”,增加“低结构材料”(如纸盒、绳子、布料、松果、石头等),并将材料分类摆放在幼儿能自主取放的位置(如矮柜、开放式篮子)。同时,不规定材料的使用方式,鼓励幼儿“一物多玩”。例如,投放“纸箱”后,幼儿可以将其当作“汽车”“房子”“山洞”,教师只需观察,不干预幼儿的使用创意。
(二)设计“兴趣导向”的游戏主题,激发主体性意愿
游戏主题应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与兴趣,而非教师的“预设”。具体可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1.主题“从幼儿中来”:通过日常观察、谈话、绘画等方式,收集幼儿的兴趣点。例如,幼儿近期频繁讨论“下雨天踩水坑”,教师可顺势引导幼儿开展“雨天小探索”游戏;幼儿对“妈妈做饭”感兴趣,可支持幼儿开展“小厨房”角色扮演游戏。
2.角色“让幼儿自选”:确定游戏主题后,不直接分配角色,而是让幼儿自主选择或协商。例如,开展“小医院”游戏时,教师可提问:“你们想在医院里当什么角色呀?”“如果两个人都想当医生,怎么办呢?”引导幼儿通过“举手报名”“石头剪刀布”“轮流当”等方式解决角色分配问题,培养自主意识与协商能力。
(三)转变“支持引导”的教师角色,保障主体性发挥
在游戏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应从“主导者”转变为“观察者、支持者、引导者”,避免过度干预,保障幼儿的主体性。
1.做“安静的观察者”: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如幼儿如何使用材料、如何与同伴互动、遇到了什么问题),了解幼儿的需求与发展水平,不随意打断幼儿的游戏。例如,幼儿在“积木搭建”中反复尝试“搭高”却不断倒塌时,教师先观察,不急于“教方法”,而是等待幼儿自主探索解决办法。
2.做“适时的支持者”:当幼儿遇到“无法自主解决的困难”时,教师再给予适度支持,但不直接“包办”。例如,幼儿想搭“很高的塔”却总倒塌,教师可提问:“你觉得塔为什么会倒呀?要不要试试把下面的积木放得更稳一点?”引导幼儿思考并自主尝试;幼儿在“角色扮演”中不知道“超市收银员该做什么”时,教师可提供“收银机图片”“购物清单”等材料,帮助幼儿梳理思路,而非直接“教流程”。
四、总结
未来,幼儿园还需进一步探索“幼儿主体性发挥”的多样化路径,结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如小班幼儿需更多情感支持,大班幼儿需更多自主探索空间),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实践策略,让每个幼儿都能在游戏中绽放独特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