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篮球队体能训练现状与对策探究
骆南廷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408000
一、选题背景
随着篮球比赛攻防转换节奏持续加快、身体对抗强度日益激烈,对运动员体能提出了更高、更全面、更专项化的要求。这种趋势使得科学化、系统化的体能训练已成为提升篮球运动竞技水平的核心环节之一。本研究旨在为推动高职院校篮球体能训练的科学化进程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助力提升其竞技水平,促进运动员全面发展,同时也为丰富我国高职体育训练理论体系做出有益探索。
二、篮球队训练中体能训练的重要性
对于高职院校篮球队而言,体能训练绝非是“可有可无”的辅助环节,而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基石、提升技战术水平的引擎、以及预防伤病的根本保障。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核心维度:
(一)体能是技战术执行的“物理基础”,没有体能,一切技战术都是空中楼阁。
(二)体能是提升“竞技表现”的关键引擎,直接决定球员在场上能跳多高、跑多快、有多猛。
(三)体能是“预防运动损伤”的最强盾牌,对于学业任务重、医疗资源可能相对有限的高职学生来说,预防伤病比治疗伤病更重要。
(四)体能是塑造“心理优势”和“团队精神”的熔炉,体能训练的价值远超生理层面。
三、篮球队组建及训练的意义(一)运动训练的直接效益
1.提升竞技水平,为校争光。
2.促进学生运动员身心健康发展。3.发掘与培养篮球后备人才。
(二)篮球训练的间接效益
1.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管理功能:提升学校治理水平。
3.文化功能:繁荣校园文化,增强凝聚力。
4.社交功能:拓展交际,提升社会适应性。
四、组建及训练中的注意事项
(一)球队组建注意事项
1.队员选拔兼顾“潜力”与“适配”。
2.明确团队规则与责任分工。
3.协调学业与训练时间。
(二)球队训练注意事项
1.基础体能与专项技术结合训练。
2.注重训练内容的实用性与趣味性。
3.强化伤病预防与安全管理。
4.建立反馈与调整机制。
五、篮球运动对运动员身体素质的要求
(一)篮球运动对速度素质的要求
篮球运动要求运动员具备三类核心速度:一是反应速度,以快速应对传球、防守突袭等突发情况;二是动作速度,确保急停、变向、传球、投篮等技术动作快速完成;三是移动速度,支撑攻防两端的快速跑位,如摆脱防守、追防对手或参与快攻。
(二)篮球运动对力量素质的要求
篮球运动需运动员具备全面的力量:一是爆发力,支撑起跳抢篮板、盖帽、扣篮及快速启动;二是核心力量,维持身体在急停、变向、对抗时的平衡与稳定;三是对抗力量,在篮下卡位、突破防守等场景中,能承受并克服对手的身体对抗。
(三)篮球运动对耐力素质的要求
篮球运动对耐力的要求集中在两点:一是有氧耐力,保证运动员在 40分钟比赛(含多节次)中持续保持运动能力,避免后期体力透支;二是无氧耐力,支撑短时间内的高强度攻防,如连续快攻、多次高强度防守回合,应对比赛中的冲刺与间歇对抗。
(四)篮球运动队灵敏素质的要求
篮球运动要求运动员具备快速的身体调节与应变能力:需在攻防转换中,迅速改变跑位方向、调整动作节奏;在对手防守变化时,快速切换传球、突破或投篮动作;面对突发的身体接触,能及时调整身体姿态,避免
失误或受伤。
(五)篮球运动队柔韧素质的要求
篮球运动对柔韧的要求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关节活动度,保证肩、膝、踝等关节在投篮、传球、跨步防守等动作中能充分伸展,提升动作幅度与完成质量;二是肌肉柔韧性,减少肌肉在快速变向、起跳落地时的拉伤风险,同时提升动作的协调性与连贯性。
六、加强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的策略
(一)提高机体的刺激—适应能力
通过逐步增加训练负荷(如提升力量负重、加快速度训练频率),给身体持续且适度的刺激,促使机体在生理机能(如肌肉力量、心肺功能)上产生适应性变化,从而逐步提升体能储备,避免因负荷突变导致受伤或适应缓慢。
(二)强调训练量与强度统一
需平衡训练量(如训练时长、动作重复次数)与训练强度(如力量训练的负重比例、速度训练的冲刺速度):避免只追求量而忽视强度(导致体能提升效率低),或只重强度而量不足(难以形成稳定体能基础),根据运动员水平和训练目标,合理搭配两者,确保训练效果最大化。
(三)体能训练以力量训练为基础
将力量训练作为核心支撑,优先通过基础力量训练(如深蹲、卧推)增强肌肉基础力量,再结合爆发力训练(如跳深、负重纵跳)提升力量转化效率,为速度、耐力、灵敏等其他体能素质的提升提供身体支撑,同时降低比赛中肌肉劳损、关节受伤的风险。
(四)体能训练应以速度训练为核心
围绕篮球比赛中“快攻、快速防守、快速变向”等核心需求,将速度训练贯穿体能训练全程:结合反应速度(如信号刺激下的快速启动)、动作速度(如快速运球、传球)、移动速度(如短距离冲刺)训练,提升运动员在攻防两端的快速反应与执行能力,契合篮球运动的快节奏特点。
(五)体能训练要与技战术训练相结合
避免体能训练与实战脱节,将体能训练融入技战术场景:例如在快攻战术训练中同步强化移动速度与无氧耐力,在篮下卡位训练中结合对抗力量训练,在防守滑步训练中兼顾灵敏与下肢耐力,确保提升的体能能直接服务于实战中的技战术执行。
(六)体能训练需有计划性和系统性
制定长期(如赛季周期)与短期(如周/日)训练计划,明确各阶段训练目标(如赛季前打基础、赛季中保状态、休赛期补短板),按“基础训练—提升训练—巩固训练”的逻辑推进,避免随机训练;同时保证训练内容的连贯性,如先练基础力量再练爆发力,先练单一速度再练结合技战术的速度,逐步构建完整的体能体系。
七、研究总结
本研究围绕高职院校篮球队体能训练现状与对策展开,系统梳理了当前其体能训练的实际情况。研究表明,当前高职院校篮球队体能训练虽具备一定基础,但仍面临多方面挑战。对此,研究提出针对性对策:一是需制定系统化训练计划,明确各阶段训练目标,强化力量、速度、耐力等体能要素与技战术的融合训练,提升训练实用性;二是院校应加强统筹协调,合理安排训练时间,完善训练设施与医疗保障,同时加强教练团队专业培训,提升其训练指导能力;三是通过丰富训练形式、建立激励机制,提升队员训练积极性,并健全伤病预防与康复流程,保障训练安全。
参考文献
[1]杨铮.高职院校篮球队的训练现状及改进对策研究[J].拳击与格斗,2025,(03):137-139.
[2]宋浩冉.高强度间歇训练在大学篮球队预赛期体能准备中的应用[J].体育风尚,2025,(12):113-115.
[3]张建超.男子篮球队科学化体能训练分析——以唐山市高校篮球队为例[J].拳击与格斗,2023,(11):67-69.
本文系 2024 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一般项目“高等职业院校篮球队体能训练中的技巧与方法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2024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