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中的数据集成与平台建设研究

作者

张霖山

新疆天成规划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引言:

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空间治理体系持续优化,国土空间规划进入全面转型阶段,信息化、数字化成为支撑规划编制与实施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国内外在空间数据管理、智能化平台构建等领域取得一定成果,但在数据标准统一、多源信息整合及平台协同应用方面仍有不少欠缺,为切实应对这些挑战,需要深入研究规划编制过程中数据集成与平台建设的关键路径,从而提升技术支撑能力与管理效能。

1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数据集成现状与问题

1.1 数据类型与数据源构成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涉及的数据资源丰富多样,主要可分为空间数据、专题数据和统计数据三大类,空间数据包含基础地理信息、遥感影像、地形地貌等内容,是开展空间分析和规划布局的基础支撑;专题数据涵盖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环境质量、基础设施等专业领域信息,为规划的专业性提供保障;统计数据则包括人口、经济、产业、交通等宏观指标,用于支撑发展目标测算与趋势研判,这些数据广泛来源于国土、住建、生态、交通、水利等多个部门,呈现出来源渠道多样、内容层次丰富的特点,长期以来各部门数据却独立建设、各自为政,形成“条块分割”的数据格局,因缺乏统一协调的采集与管理机制,给数据整合带来先天障碍。

1.2 数据融合面临的挑战

实际编制工作中,多源数据的融合与整合存在诸多挑战,数据标准不统一的问题相当突出,不同部门在坐标系统、数据精度、分类体系等方面存有差异,这使得数据叠加分析难度增加,也影响了数据的综合利用效率,数据更新不够及时,部分基础地理和专题数据落后于实际变化,难以满足规划对实时性和前瞻性的要求,造成规划内容与实际情况出现偏差,数据权属分散、共享机制不完善同样是数据融合的痛点,相关数据常因管理权限、隐私保护或商业利益限制而难以获取,这严重制约了数据的流通与深度应用。

1.3 编制过程中的数据应用瓶颈

尽管数据资源持续积淀,具体应用中却仍面临不少阻碍,规划方案比选工作因数据类型欠缺或精度不足,缺乏充足数据支持,难以开展多方案情景模拟与量化评估,致使决策依据不够扎实,进而影响规划方案的科学性,模型分析环节,参数缺失与界线条件模糊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会干扰规划预测及空间配置的精准度,降低规划结果的可靠程度,实施评估过程中,动态监测数据的匮乏构成显著难题,使得规划落地成效难以实时追踪与反馈调整,不利于规划的持续优化完善。

2 数据集成的技术路径与平台架构设计

2.1 数据集成技术框架

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进程中,搭建高效且系统的数据集成技术框架,是提高编制质量的核心所在,可考虑运用“基础数据 ⋅+ 专题数据库+时序动态库”的三层结构体系:基础数据层归总地形、地籍、遥感影像等基础空间数据,为规划打造底图支撑;专题数据库层汇集土地利用、生态红线、基础设施、人口分布等专业领域数据,达成多维度空间要素的整合;时序动态库负责记载并更新动态变化数据,像建设用地变化、城市扩张、人口迁移等,为规划调整和实施评估提供具备时效性的依据。技术手段方面,借助大数据平台处理与挖掘海量数据,依托遥感影像自动解译增强土地与生态监测能力,引入三维建模技术让空间场景实现可视化、互动化展示,强化决策支撑作用。

2.2 平台功能模块划分

高效运行的数据平台需配备能覆盖规划全流程的多功能模块体系,规划编制支持模块为技术人员供给数据汇聚、分析研判、规划方案比选及图件自动生成等服务,增进规划过程的效率与科学性,审查报批模块要拥有规划成果标准校核、版本管理和流程监管功能,保证各阶段成果契合国家技术标准,流程透明且可追溯,运行评估模块肩负对规划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测、关键指标预警与执行成效评估等职责,为政策调整与动态更新供给数据支撑,这些模块需依托统一平台架构协同运转,支撑从“编制—审查—实施—评估”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达成系统集成、一体联动。

2.3 数据标准与接口规范

数据的高效整合与跨部门协同应用,离不开统一数据标准体系和接口规范的构建,统一编码规则、分类体系及元数据标准的制定至关重要,规范空间要素命名方式、属性构成模式及空间精度参数,可提升数据兼容性能与重复利用价值,标准化数据交换接口的建立也很关键,能够推动国土、住建、生态、交通等部门的数据流通衔接,打破信息壁垒,运用接口中台技术,能自动完成多源异构数据的收集、净化与聚合,加快数据更新速度并提升集成层次。

3 案例分析与实施建议

3.1 杭州市国土空间规划平台建设实践

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信息化向前推进的过程中,杭州市成功打造“国土空间规划一体化管理平台”,达成了数据集成与业务协同的目标,这一平台坚守“统一数据底板、技术标准、业务入口”的准则,搭建起以基础地理信息为核心,融入生态红线、基本农田、开发边界等专题图层的数据体系,技术架构上采用“云平台 + 大数据引擎+GIS 组件”的形式,拥有编制、分析、图件生成、成果管理、报审监管等功能。

3.2 实施中面临的问题与应对措施

杭州的实践虽已收获一定成效,平台在运行期间却仍需应对不少挑战,部门间协同程度有待提升,规划、信息、统计等单位在职责划分、数据更新频率等方面的意见差异,对数据的一致性与系统运行的稳定性造成了影响,数据保密与共享之间存在冲突,涉密数据难以实现全面集成,使得数据汇聚的深度受到限制,运营机制尚不完善,专业技术团队的缺失,造成平台维护和功能优化工作滞后,使用效率随之降低。

3.3 推动全国范围数据集成与平台协同的建议

要在全国范围内高效推进国土空间规划信息化,需从多个层面协同行动,国家层面应强化顶层设计,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体系和平台技术框架,推进自然资源数据中台建设,实现规划数据资源的国家级统筹管理,地方层面要健全规划部门与政务信息化主管部门的协作机制,破除信息壁垒,设立统一的数据归集入口与平台运维机制,增强数据互通和服务协同能力,技术层面应支持具备专业能力的第三方平台开发商参与平台建设与运营,促进遥感影像处理、AI 辅助选址、三维空间模拟等前沿技术在规划实践中的广泛应用,进而构建统一标准、多方协作、持续演进的国土空间规划数据与平台体系。

结语:

对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中数据集成与平台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实践探讨表明,高效的数据整合与平台支撑是提升规划科学性、协同性和可实施性的关键,面对多源异构数据、标准不一与系统割裂等问题,需构建统一标准、协同共享的技术架构,未来应加强国家与地方的统筹协调,建立常态化数据治理机制,增加技术与资金投入,推动“数字规划”体系全面落地,实现空间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许军,徐海贤,韦胜.“三调”成果数据在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中的应用探索[J].城乡规划,2020,(06):83-90.

[2]吴敏慧.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杭州港总体规划编制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水运,2022,22(18):30-31+34.

[3]吕良康.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的控制性规划编制体系研究[J].新城建科技,2024,33(06):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