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多因素耦合的港口配电变压器过载风险动态预警方法

作者

叶志来

北部湾港北海码头有限公司 广西北海市 536017

文章针对港口配电变压器在多因素耦合下面临的过载风险问题展开研究。随着港口智慧化与绿色化转型,供电可靠性要求不断提高,而变压器负载受作业负荷、环境温度、设备工况等多因素动态影响,传统预警方法难以有效应对。本研究通过分析多因素耦合机理,构建基于机器学习的动态负荷预测与风险评估模型,设计智能预警系统框架,旨在实现过载风险的精准感知与提前预警,为保障港口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一、港口配电变压器过载风险的多因素耦合机理分析

1.港口典型作业负荷特性及其时变规律

港口作业负荷具有显著的间歇性、冲击性和随机性特征。岸桥、场桥等大型设备启停瞬间产生冲击负荷,冷藏集装箱堆场则呈现周期性波动。负荷时序规律受船舶靠离泊计划、作业调度安排及季节性货运量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表现出明显的时变特征,日负荷曲线呈现多峰形态,夜间作业低谷与日间作业高峰差异显著,这种动态变化对变压器负载造成持续压力。

2.多维度风险影响因素的识别与量化

过载风险影响因素涵盖电气、环境、运行三大维度。电气因素包括负载率、谐波含量、电压偏差等;环境因素涉及环境温度、湿度、风速等;运行因素包含设备健康状况、维护周期、作业计划等。需建立多因素量化指标体系,采用归一化处理方法消除量纲影响,运用熵权法等客观赋权法确定各因素权重,为风险量化评估提供数据基础。

3.多因素耦合作用对过载风险的传导机制

多因素通过复杂非线性关系耦合影响过载风险。环境温度升高直接导致变压器额定容量下降,同时夏季冷藏负荷增加造成负载上升,形成"降容-增载"双重压力。设备老化使绝缘性能下降,在负荷冲击下更易过载。各因素间存在显着的交互效应,需要通过耦合度模型量化因素间相互作用强度,揭示风险传导的链式反应路径与放大效应。

二、多因素耦合的过载风险动态预警方法框架

1.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处理与特征提取

构建多源数据融合架构,集成 SCADA 系统实时电气量、环境监测系统温湿度数据、生产管理系统作业计划等多模态数据。采用时间序列对齐技术解决数据异步问题,运用小波变换去除噪声干扰,通过主成分分析进行特征降维,提取与过载风险强相关的综合特征指标,为后续预测模型提供高质量输入。

2.基于机器学习的短期动态负荷预测模型

建立考虑多因素影响的短期负荷预测模型。以历史负荷数据、环境因素、作业计划等为输入特征,采用长短期记忆网络捕捉时序依赖关系,通过注意力机制强化关键特征影响,结合随机森林等集成学习方法处理特征非线性关系。模型能够实现未来 4-8 小时负荷的精准预测,为风险预警提供前瞻性数据支撑。

3.过载风险动态评估与预警等级划分

构建基于实时状态与预测结果的动态风险评估模型。融合当前负载率、预测负荷曲线、环境温度等多维度信息,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风险指数。根据风险严重程度建立正常、注意、预警、危险四级预警机制,设定

动态阈值调整策略,考虑不同季节、不同运行方式下的容量裕度差异,实现风险等级的精准划分与可视化展示。

三、预警系统的实现路径与优化策略

1.系统架构与功能模块设计

采用分层分布式系统架构,包含感知层(数据采集)、网络层(数据传输)、平台层(数据处理)、应用层(功能实现)。核心功能模块包括:数据管理模块负责多源数据接入与存储;风险分析模块实现负荷预测与风险评估;预警发布模块生成预警信息;可视化展示模块提供人机交互界面;联动控制模块实现与其它系统的协同互动。

2.预警模型的在线更新与自适应优化

建立模型在线学习机制,通过实时监控预测误差动态调整模型参数。采用滑动时间窗技术更新训练数据集,确保模型适应最新运行状态。引入强化学习算法,根据预警准确率反馈自动优化特征权重与预警阈值,提升模型泛化能力。定期进行模型评估与重构,避免因设备老化、运行方式改变导致的模型性能退化。

3.与港口能源管理系统的协同集成

设计标准数据接口与通信协议,实现与港口能源管理系统的无缝对接。通过数据共享机制获取全局能源调度信息,向 PEMS 上传预警等级与负荷预测结果。建立协同控制策略,在高风险预警时触发负荷调控指令,引导优先保障关键作业供电,实施需求侧响应措施,形成"预警-决策-控制"的闭环管理,提升港口电网整体运行韧性。

四、总结与展望

文章统性地构建了多因素耦合的港口配电变压器过载风险动态预警方法体系。通过深入分析港口负荷特性与多维度风险因素的耦合机理,揭示了环境因素、运行因素与电气因素交互作用下的风险传导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多源数据融合与机器学习的动态预警框架,实现了从短期负荷预测到风险等级划分的全过程预警功能。进一步设计了分层分布式系统架构与自适应优化策略,确保了预警系统的实用性与可靠性,并明确了与港口能源管理系统协同集成的实现路径。研究的主要创新在于建立了多因素耦合分析的理论框架,开发了融合物理机理与数据驱动的动态预警方法,提出了系统性的工程实现方案。然而,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体现在未开展实际工程验证以及未充分考虑极端工况下的不确定性影响。未来研究应重点开展系统实证应用,深化人工智能算法在风险预警中的创新应用,加强极端场景下的韧性预警研究,并探索与智能配电网的协同控制策略,以推动港口电网安全运行水平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袁耀.智能配电系统在港口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水运,2023,(01):36-38.

[2]李宁.港口工程中变压器的运行稳定性分析[J].珠江水运,2024,(20):59-61.

[3]曾芬钰,郝世旺.电力变压器设备风险评估研究综述[J].电工电气,20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