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轨道交通运营与城市公共交通的协同调度管理模式研究

作者

罗霞

昆明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云南昆明 650214

引言: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作为保证居民出行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以及共享单车这两种公共交通方式之间联系的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交通系统整体运行效率。当前,多数城市轨道交通与公共交通仍处于“分别进行调度,独立经营”状态,存在换乘衔接不畅、运力匹配失衡、信息不通享的现象,造成了居民的出行时间增加,换乘体验差,甚至会加重交通拥堵。在智慧交通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突破交通方式之间调度壁垒,建立轨道交通和城市公共交通协同调度管理模式已成为城市交通资源优化配置和出行服务质量改善的必然选择。所以研究两者的协同调度管理模式对于促进城市交通系统的高质量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当前轨道交通与城市公共交通协同调度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主体分散,协同机制缺失

轨道交通与公共交通分属不同管理部门(比如地铁集团,公交公司等),各自制定调度计划,缺乏统一的协同管理机构与沟通机制。部门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壁垒,调度决策很难考虑到双方的需要,如公交公司不能及时了解地铁客流高峰的变化情况,造成接驳运力的调整相对滞后;地铁集团还没有把发车计划与公交公司同步进行,导致换乘衔接出现断层。

1.2 信息共享不足,数据孤岛严重

轨道交通的客流数据(比如站点客流量,高峰期,换乘流向等)、运营数据(比如发车时间,延误信息等等)与公共交通的车辆定位、客流分布、发车间隔等数据未实现互通。没有一个统一信息共享平台使得调度人员对总体交通运行状态不能充分把握,很难制定出准确的协同调度计划,如公交接驳频次不能随地铁的突发延误进行调整等。

1.3 调度计划刚性,动态调整能力弱

当前调度计划多为固定模式(如公交按固定间隔发车、地铁按固定时刻表运行),未考虑客流的动态变化(如早晚高峰、节假日、大型活动)。当出现突发情况(如地铁故障、公交拥堵)时,调度调整响应慢,无法快速联动调整,导致运力与客流需求不匹配,加剧交通混乱。

1.4 评价体系单一,优化方向模糊

现有协同调度评价多聚焦单一指标(如公交准点率、地铁客流量),未建立涵盖“换乘效率、出行时间、客流匹配度”等多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没有科学的评价支撑很难找到协同调度的弱点,造成优化方向不明确,协同效果不能不断提高。

2.轨道交通与城市公共交通协同调度管理模式构建

2.1 信息共享层:搭建统一数据平台,打破信息壁垒

为实现轨道交通与城市公共交通的高效协同,拟搭建城市级交通协同调度信息平台,通过平台建设逐步整合两类交通方式的关键数据资源。其中,轨道交通数据将涵盖各站点实时客流量、高峰时段客流分布特征、列车运行状态(准点率/延误情况)及换乘流向动态;公共交通数据将重点纳入公交车辆实时定位、发车间隔调整记录、车厢载客量监测数据,以及共享单车重点区域投放地点与数量统计。平台建设将引入 5G、物联网技术保障数据实时更新能力,同时推进轨道交通与公共交通调度中心的数据接口标准化改造,逐步实现数据接口开放互通。最终目标是让调度人员能够实时获取完整、准确的跨方式交通数据,为协同决策提供数据支撑,目前相关技术方案与资源整合计划正处于细化推进阶段。

2.2 计划协同层:分时段制定协同调度方案,实现运力匹配

针对客流特征进行分时段的协同调度计划以保证运力和需求的准确匹 配:

高峰时段(早晚通勤):基于轨道交通站点客流高峰数据,调整公交发车间隔(例如,在地铁的早高峰时段 7:00-9:00,客流量显著增加,因此公交的发车时间间隔从原先的 10 分钟减少到了 5 分钟),优化接驳路线(增加了直达地铁站点短途公交专线);根据站点的客流需求,共享单车公司决定在地铁出入口附近 1 公里范围内加大车辆的投放力度。平峰时段(非通勤时段):适当延长公交发车间隔,减少运力浪费;地铁在按照常规时刻表行驶的前提下,通过在平台上分享发车计划的方式,保证公交到达时间和地铁出发时间的错位在三分钟以内。特殊时段(节假日、大型活动):提前分析客流趋势(例如,节假日期间商圈内车站客流猛增),制定临时协同方案,例如增加公交接驳频次、开通地铁和商圈直达公交专线以免积压客流。

2.3 应急联动层: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应对突发情况

实时监测:通过信息平台监测轨道交通与公共交通的运行异常(例如,地铁信号故障,公交交通事故等),自动触发预警。快速响应:协同调度中心即时告知双方调度人员并启动应急方案如在地铁晚点的情况下公交公司暂时追加接驳车辆以延长运营时间等;在公交拥挤的情况下,地铁对发车计划进行了调整,并通过加密班次的方式进行客流疏散。信息同步:通过站台广播、手机 APP 向乘客实时推送应急信息(如“地铁晚点了,公交已经加大了接驳的力度如“地铁延误,公交已增加接驳”),引导乘客合理选择出行方式,减少混乱。

2.4 评价优化层:构建多维度评价体系,持续改进协同效果

构建包括“高效,体验,环保”三个主要方面的综合评估体系,并定期对协同调度的效果进行评价。效率维度:包括换乘衔接时间(公交和地铁平均等候时间)、运力匹配度(公交载客量和地铁换乘客流量之比)、线路利用率(公交接驳路线载客率均值)。体验维度:包括居民出行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换乘便捷性(换乘行走距离,设施完善度等)。环保维度:这包括公共交通的分担率(选择轨道交通加公共交通出行在出行总量中所占比重)和碳排放的减少量。

3.协同调度管理模式的保障措施

3.1 完善管理机制,成立协同调度机构

在城市交通主管部门的主导下,与地铁集团,公交公司和共享单车企业共同组建“城市交通协同调度中心”等,并明确主体的责任,建立定期沟通会议制度(如每周召开调度协调会),统一制定协同调度规则,打破部门壁垒,实现“统一决策,分工实施”。

3.2 强化技术支撑,推广智慧调度工具

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提高调度的智能化程度:采用 AI 算法对历史客流数据进行分析,对未来客流趋势进行预测,并自动生成协同调度方案;智能调度系统的普及实现公交车辆发车间隔的自动调节和地铁列车运行速度的动态调节,增强系统的动态响应能力。

3.3 加强政策支持,保障协同实施

明确协同调度职责和激励机制等政策,如在地铁集团和公交公司绩效考核中加入协同效果,并对协同调度取得显着成效的公司进行补助;建立数据共享规范、明确数据使用权限和安全要求、确保信息共享合规性和安全性。

结束语

轨道交通和城市公共交通的协同调度管理是提高城市交通系统效率的关键,其核心是通过打破管理障碍、整合数据资源、优化调度流程,实现“ 1+1>2 ”的协同效应。展望未来,随着智能交通技术的持续进步,协同调度技术将逐步向“实现了全自动化,个性化和精细化”的方向发展,比如通过自动驾驶方式实现公交和地铁之间的精确协同、在乘客画像基础上定制化接驳服务进一步提高了城市公共交通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给居民营造了一个更加方便,有效,快捷的出行环境。

参考文献:

[1]邓迪禹.城市轨道交通供电接触网类型的比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24):11-11.

[2]张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技术要点和管理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24):8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