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水系统管网漏损监测与智能修复技术探讨
王庆博
中工武大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市 430000
引言
供水管网作为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其运行状态直接关系到民生保障和城市安全。据统计,我国城市供水管网平均漏损率超过 15% ,部分老旧城区甚至高达 30% 以上,远低于发达国家 5%-8% 的水平。大量水资源漏失不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还可能导致地基冲刷、道路塌陷等次生灾害。传统漏损检测主要依赖人工巡线、听音杆等方式,存在效率低、精度差、响应慢等缺点。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智能化的漏损监测与修复技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1 供水管网漏损产生的原因
1.1 管道材质与老化问题
早期供水管网多采用灰口铸铁管、混凝土管,这类管道抗腐蚀能力弱:地下水中的酸性物质会侵蚀管道内壁,形成腐蚀孔洞;长期运行后管道强度下降,在外部压力作用下易破裂。据调研,使用年限超 20 年的管道漏损发生率是新管道的 4.5 倍,且多集中在接口与管身薄弱部位。
1.2 外部环境影响
一是地质沉降,城市地铁施工、高层建筑基坑开挖导致地面不均匀沉降,管道被拉伸或挤压,接口处出现缝隙;二是第三方破坏,道路施工、管线交叉作业时,机械碰撞易造成管道破损,某城市 2023 年因第三方破坏导致的漏损占比达 28% ;三是温度变化,冬季低温导致管道冻胀破裂,夏季高温使管道热胀冷缩,加速接口密封材料老化。
1.3 运行管理缺陷
一是压力控制不当,供水系统未实现分区压力调控,部分区域管道长期超压运行(压力超设计值 20% 以上),加剧管道疲劳损伤;二是维护不及时,供水企业未建立定期管道检测制度,漏损点发现滞后,小漏损逐渐发展为大破裂;三是施工质量问题,管道安装时接口密封不严密、基础沉降未处理,为后期漏损埋下隐患。
2 供水系统管网漏损监测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2.1 声学监测技术:精准定位漏损点
(1)智能听漏仪:采用高精度麦克风与振动传感器,结合 AI 算法过滤环境噪声,定位误差缩小至 1 米以内,适用于 DN100-DN1000 的各类管网,可在白天复杂环境下使用,巡检效率提升 3 倍;(2)分布式光纤监测:将光纤传感器沿管网敷设,通过监测声波在管壁的传播特性,实现漏损的实时监测与定位——当管网发生漏损时,水流冲击管壁产生的振动信号被光纤捕捉,AI 系统可在 10 秒内定位漏点,定位误差 ⩽0.5 米,适用于长距离、大口径管网(DN800 以上);(3)水声呐监测:在管网节点安装水声呐探测器,发射低频声波并接收漏损点的反射波,通过波速差计算漏点位置,适用于 PE 管、钢管等非金属与金属管网,可穿透土壤深度达 5 米,在地下水位高的区域仍能稳定工作。
2.2 智能封堵技术:快速控制漏损
(1)管道机器人封堵。针对 DN300 以上管道的紧急漏损处理:将携带封堵气囊的智能机器人通过检查井送入管道,机器人通过摄像头定位漏损点后,充气膨胀气囊实现临时封堵,封堵压力可达 1.0MPa ,为后续修复争取时间。某城市因施工破坏导致 DN800 管道破裂,采用该技术 30 分钟内完成临时封堵,减少水资源浪费超 500 立方米。(2)电磁感应加热封堵。适用于塑料管道(PE、PVC)的小漏损修复:利用电磁感应设备对漏损点周边管道加热,使管道材料熔融后自行封堵,或植入热熔补丁完成修复,修复后管道密封性达 0.8MPa 压力无渗漏。该技术操作简单,单人即可完成,适用于小区支管与入户管道的快速修复。
2.3“监测-修复”智能联动系统
构建基于物联网的一体化管理平台:监测设备(声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实时上传漏损数据,平台通过 AI 算法自动诊断漏损类型(如裂缝、接口松动)、评估漏损等级(如轻微、紧急),并匹配最优修复方案(如非开挖修复、智能封堵),同时调度维修人员与设备,实现“漏损发现-方案制定-现场修复”全流程自动化,某供水企业应用该系统后,漏损修复响
应时间从 24 小时缩短至 4 小时。
3 供水系统管网的智能修复技术创新
3.1 管道内衬修复技术
(1)HDPE 内衬修复:采用高密度聚乙烯管,通过牵引机拉入原有管道,利用热胀冷缩原理使内衬管与原管壁紧密贴合,施工周期短,适用于腐蚀、结垢严重的铸铁管;(2)CIPP 翻转内衬修复:将浸有树脂的软管翻转送入管道,通过热水或蒸汽固化,形成高强度的树脂内衬层,适用于各种材质的管道,可修复管道裂缝、接口泄漏等问题,且对管道变形的适应性强。
3.2 非开挖修复技术:减少路面破坏
(1)紫外光固化修复(UV-CIPP)。适用于 DN150-DN1600 的管道裂缝、腐蚀修复:通过检查井将浸满树脂的软管拉入破损管道,利用紫外灯照射使树脂固化,形成高强度内衬管,修复后管道使用寿命可延长 30 年。(2)胀管修复技术。针对 DN50-DN300 的镀锌钢管、灰口铸铁管更新改造:通过液压设备将新的聚乙烯(PE)管拉入旧管道,同时胀破旧管,使 PE管与周围土壤紧密贴合,形成新的输送通道。该技术适用于道路狭窄、地下管线密集区域,某老城区采用该技术更新 5 公里管道,施工成本较开挖修复降低 25% ,且无建筑垃圾产生。
3.3 智能封堵技术
(1)智能球阀:可远程控制关闭漏损管段,隔离故障区域。(2)自修复材料:开发具有自修复功能的管道材料,微小裂缝可自动愈合。(3)机器人作业:利用管道机器人携带修复材料进行精准施工,减少开挖量。
3.4“监测-修复”智能联动系统
构建基于物联网的一体化管理平台:监测设备(声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实时上传漏损数据,平台通过 AI 算法自动诊断漏损类型(如裂缝、接口松动)、评估漏损等级(如轻微、紧急),并匹配最优修复方案(如非开挖修复、智能封堵),同时调度维修人员与设备,实现“漏损发现-方案制定-现场修复”全流程自动化,某供水企业应用该系统后,漏损修复响应时间从 24 小时缩短至 4 小时。
3.5 管理机制创新
部分城市探索建立了跨部门协同治理模式,打破传统条块分割的管理壁垒,实现信息共享与资源整合。例如,通过设立专门的漏损控制中心,统筹调度工程维护、数据分析、应急抢修等多方力量,提升整体响应速度和处置能力。部分城市还试点推行绩效考核机制,将漏损控制成效与运营单位绩效挂钩,增强责任落实与执行力度。值得注意的是,漏损治理效果的评估不仅依赖于漏损率这一单一指标,还需综合考量供水稳定性、能耗变化、运维成本及用户满意度等多维因素。当前一些城市正逐步建立涵盖技术、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评价体系,以更全面地反映治理成效,并为后续策略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结语
供水管网漏损监测与智能修复技术是解决水资源浪费、保障城市供水安全的关键手段。当前,声学监测、压力监测、非开挖修复等技术已在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需通过完善标准、加大投入、技术创新,构建“监测-诊断-修复-评估”一体化体系。未来,随着物联网、AI 技术的深度渗透,供水管网漏损管控将向“全流程智能化、全周期绿色化”方向发展,为实现城市水资源高效利用与水务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武斌.基于智能监测的输配水管网漏损检测与定位技术研究[J].水上安全,2024(15):55-57.
[2]李鑫,祝达,陶其育.营业服务区供水管网漏损检测与控制技术分析[J].海河水利,2023(2):70-73.
[3]刘刚.污水管网漏损检测与修复技术研究[J].中国地名,2024(10):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