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小学古诗词群文教学中“读-赏-创”一体化任务设计研究

作者

张秋静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教育教研室 028000

一、引言

古诗词教学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随着“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实施,传统单篇古诗词教学在整合性、深度性和迁移性方面的不足日益凸显。群文教学通过多文本、多角度、多层次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认知图式和更开放的思维空间。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阅读、鉴赏与创意表达环节往往相互脱节,未能形成有机整体。“读-赏-创”一体化任务设计,旨在通过系统化的任务序列,打通从感知理解到审美体验再到表达创造的学习路径,实现古诗词教学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转型。本研究基于教学实践,系统阐述一体化任务设计的理论基础、设计原则与实施策略,以期为一线教学提供参考。

二、一体化任务设计的理论依据与价值取向

“读-赏-创”一体化任务设计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深度学习理论为支撑,强调学生在主动探究、意义建构和创意实践过程中实现素养发展。其价值取向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整体性,将阅读积累、审美体验和表达创造视为连续、统一的过程;二是进阶性,任务设计遵循从感知到理解、从理解到鉴赏、从鉴赏到创造的认知规律;三是实践性,强调在语言运用和创意表达中实现能力迁移。这一设计契合新课标“在语言运用过程中提升核心素养”的理念,推动古诗词教学从“教知识”走向“育素养”。

三、当前古诗词任务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任务群理念已得到广泛认同,但在实际设计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其一,任务之间缺乏逻辑关联,“读、赏、创”环节彼此孤立,未能形成教学合力;其二,鉴赏环节浅表化,多局限于诗意解释和修辞辨认,缺乏对意象、情感、文化的深度挖掘;其三,创意表达任务形式化,往往与阅读内容脱节,未能真正实现从“入乎其内”到“出乎其外”的转化;其四,任务设计缺乏学段适应性,未能充分考虑低、中、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表达能力差异。

四、“读-赏-创”一体化任务设计的实施路径

(一)以主题整合构建群文内容体系

教师应深入研读教材,基于学生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选择内涵丰富、适切性强的主题整合古诗词篇目。主题来源可多元化:一是意象主题,如“明月寄情”“秋风吟”等;二是题材主题,如“田园诗趣”“边塞豪情”等;三是诗人主题,如“李白笔下的山河”“杜甫诗中的家国”等。以“舟行诗中画”为例,组合《宿建德江》《舟夜书所见》《滁州西涧》三首诗词,引导学生对比体会“客愁孤寂”“静谧灵动”“闲适淡泊”等不同情感维度,感知“舟”这一意象在不同诗人笔下的多元艺术表现,为后续任务的开展奠定文本基础。

(二)设计循序渐进的梯度化任务链

一体化任务设计应遵循“感知-理解-鉴赏-创造”的认知规律,体现明显的层次性与能力递进。以“送别诗”群文教学为例,设计如下任务链:

在“读”的阶段,组织学生开展多层次诵读活动,从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到读出节奏、读悟情感,逐步深入文本,感知《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三首诗的情感基调与语言特色。

在“赏”的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对比诗中送别方式(以酒相送、折柳相赠、话语勉励)、意象运用(江水、柳色、阳关)与情感表达(豪迈洒脱、深情婉转、慷慨悲凉)的异同,并借助思维图示或表格整理发现,提升审美辨析能力。

在“创”的阶段,设计开放而贴近学生的表达任务,如:将《赠汪伦》改写成现代小故事,补充人物对话与心理描写;或仿照《送元二使安西》的句式与情感基调,创作一首送别诗赠予即将转学的同学,实现从审美体验到个性表达的跨越。

(三)提供嵌入式的学习支持策略

为确保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在一体化任务中获得成功体验,教师需提供适时、适度的学习支持。在“读”的阶段,除提供背景资料外,还可通过范读、划分节奏线等方式辅助诵读;在“赏”的环节,运用问题链(如“诗人分别用什么景物表达离别之情?”“哪一首诗的离别最令你感动?为什么?”)和范例引导(如意象分析示例)搭建思维支架;在“创”的阶段,通过提供句式模板、写作词汇库、创意写作清单等工具,降低创作难度,同时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尝试跨体裁创作,如创作微剧本、绘制诗画并配文等,体现支持的分层性与开放性。

(四)建立过程性的多元评价机制

构建与一体化任务相匹配的评价机制,是保障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应设计指向核心素养的评价工具,如“古诗词‘读-赏-创’学习评价量规”,明确阅读理解、审美鉴赏、创意表达各维度的具体表现水平。在实施中,综合运用教师观察、学生作品分析、展示性评价等方式,关注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发言质量、朗读展示中的情感表现、创作作品中的创新意识等过程性表现。同时,积极引入生生互评(如小组内互评改写故事)、自我反思(如“我的创作心得”)等多元主体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导向功能,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五、结语

“读-赏-创”一体化任务设计是推动古诗词群文教学从“知识传授”走向“素养生成”的核心路径。它通过主题整合构建文化语境,通过梯度任务引导思维进阶,通过嵌入式支持促进深度学习,通过过程性评价保障教学实效,有效破解了传统古诗词教学中读写割裂、思维浅表化等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潜能与创造活力。未来研究可进一步聚焦不同学段任务设计的差异化策略,开发更多典型主题案例和实用性评价工具,同时关注城乡学生在任务适应中的差异,助力古诗词群文教学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实现更大突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修订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

[3]张祖庆.古诗词群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与实践策略[J].小学语文教学, 2022(10):15-18.

[4]蒋军晶.让学生学会阅读--群文阅读这样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