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家校社协同下小学心理健康教学的创新实践

作者

李娟 王影

皖滁州市定远县炉桥镇第一小学教育集团

引言: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健康教学至关重要。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一定局限,家校社协同成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三方协同能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深入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

1.家校社协同的意义与价值

1.1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心理健康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实用的教育工作。家校社协同能有效整合各方资源,为小学心理健康教学提供更丰富的支持,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学校拥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和教学场地,能系统开展心理健康课程与活动,但在了解学生家庭成长背景、日常心理状态方面存在局限。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能实时掌握孩子的情绪变化与行为习惯,却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社区则具备丰富的社会资源,如心理咨询机构、文化活动中心等,可提供多元化的实践场景与专业服务。通过家校社协同,学校的专业教学资源、家庭的个性化观察资源、社区的社会化服务资源能够相互补充。学校可借助家长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家庭可依托学校培训提升教育能力,社区能为家校提供实践平台,三者形成资源合力,避免资源分散与重复投入,让小学心理健康教学获得更全面、高效的资源支撑。

1.2 营造良好心理成长环境

家校联合是教师与家长共同承担学生成长责任的教育模式,目的是让学生充分享受来自家庭和教师的共同关怀,体验教育带来的欢乐。家校社协同能为小学生营造连贯、一致的心理成长环境,助力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持续发展。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对环境的依赖性较强,若学校、家庭、社区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理念不一致、方法不统一,易导致学生认知混乱,影响教育效果。在家校社协同模式下,三方通过统一教育目标与理念,形成教育共识。学校在课堂上传授情绪管理、人际相处等知识,家长在家中通过日常互动强化这些理念,社区通过开展主题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例如在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时,学校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失败,家长在家中鼓励孩子面对困难不退缩,社区组织挫折体验类活动让学生实践应对方法。这种全方位、无断层的教育环境,能让学生在不同场景中持续接受积极的心理引导,减少环境差异带来的负面影响。

2.创新实践的具体策略

2.1 多元化教学活动开展

在小学教学中,为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教师在关注基础知识传授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心理健康引导的重要意义。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是家校社协同下小学心理健康教学创新实践的重要路径。三方可结合学生特点与教育目标,共同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学校可牵头组织“心理健康主题开放日”,邀请家长走进校园,参与亲子心理游戏、心理健康讲座等活动,让家长直观了解学校教学内容,同时增进亲子情感交流。社区可提供场地与资源,联合家校开展“社区心理实践营”,通过角色扮演、小组协作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真实社会场景中提升人际交往、情绪调节能力。家庭也可主动参与活动设计,如分享家庭中的心理教育小故事,为学校、社区活动提供素材。这些多元化活动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将心理健康教育延伸至家庭与社区,让学生在实践、互动中深化心理认知,同时促进家校社三方在活动中加深了解、增强协作,推动教学实践更贴近学生需求。

2.2 建立高效沟通机制

建立高效沟通机制是保障家校社协同顺畅运行的关键,能确保三方及时共享信息、同步教育步调。学校可搭建常态化沟通平台,如定期召开线上或线下的“家校社协同会议”,通报学生心理健康教学进展、分享典型教育案例,让三方明确阶段性教育重点。同时,利用信息化工具建立即时沟通渠道,如组建专属沟通群,方便家长随时反馈学生在家心理状态,社区及时发布心理健康服务信息,学校快速回应家长与社区的疑问。此外,可建立信息共享档案,记录学生在学校的课堂表现、家庭中的行为习惯、社区活动中的参与情况,三方共同更新、查阅档案,全面掌握学生心理发展动态。高效的沟通机制能消除信息壁垒,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教育偏差,让三方在第一时间调整教育策略,形成教育合力,提升小学心理健康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3.实施保障与未来展望

3.1 制度与师资保障

完善的制度与专业的师资保障,是家校社协同下小学心理健康教学创新实践稳定推进的基础。学校需联合家庭、社区共同制定协同教育管理制度,明确三方的职责与权利,如规定学校的教学组织责任、家长的配合义务、社区的资源支持范围,同时建立协同议事规则,确保三方在决策、执行过程中有章可循。在师资保障方面,学校需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定期组织专业培训,提升教师的协同教育能力与心理健康教学水平。社区可推荐专业心理咨询师参与家校社协同工作,为教师、家长提供专业指导。家庭则可通过学校、社区组织的培训课程,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协同配合方法。通过制度规范与师资赋能,减少家校社协同中的矛盾与障碍,确保创新实践有序开展。

3.2 持续改进与创新

家校合作关系涉及到学校和家长以及学生三个主体,为了落实合作教育模式,学校和家庭之间需要建立心理教育联动机制,设置科学合理的活动计划,使双方联系不断增强,稳定学校和家庭的关系,利用合作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持续改进与创新是推动家校社协同下小学心理健康教学长期发展的动力。在实践过程中,三方需定期对协同教学效果进行复盘,分析活动开展中的问题与不足。例如通过收集学生反馈、家长建议、教师总结,判断教学活动是否贴合学生需求、沟通机制是否高效、资源整合是否充分。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策略,如优化活动形式、完善沟通渠道、补充资源供给。

3.3 推广应用与辐射效应

当前很多小学已经初步转变了家长教育观念,但是在落实过程中还是存在偏差。推动家校社协同模式的推广应用,发挥辐射效应,能让更多地区、更多学校受益于这一创新实践。在模式成熟后,可通过建立示范基地的方式,邀请其他学校、社区参观学习,分享协同教育的经验做法,如展示管理制度、教学活动案例、沟通机制运行模式等。同时,可联合教育部门、教研机构,将实践中形成的有效策略、方法整理成标准化指导手册,为其他地区开展家校社协同心理健康教学提供参考。通过推广应用,让家校社协同模式从局部实践走向广泛普及,形成辐射效应,推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为更多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结束语:家校社协同下小学心理健康教学的创新实践是一项长期且重要的工作。通过三方的紧密合作与不懈努力,已取得一定成效。未来,需不断完善协同机制,深化创新实践,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注入新活力,助力他们在健康的心理环境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高国娇.家校合作理念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教育界,2021,(17):89-90.

[2]杨冉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策略[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23):171-172.

[3]邓少勇,张小梨,吴欣欣.家校合作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具体呈现[J].知识文库,2021,(19):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