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接中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安敏

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第二中学 620860

引言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持续深入发展的进程中,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衔接问题变得日益明显地显现出来,已然成为对化学教育质量以及学生发展产生影响的关键要点。初中阶段的化学课程与高中阶段的化学课程,在内容设计方面、能力要求方面以及评价标准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倘若这种差异没能获得有效的弥补,就容易致使学生出现学习衔接不畅、兴趣降低以及科学思维培养出现断层等情况。当下诸多地区以及学校在实际教学实践过程里,依旧面临着初高中教学各自独立、缺少协同机制的状况,这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还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连贯提高形成了妨碍。把关注点集中在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对接研究上,探寻教学改革以及实践的途径,是化学教育领域迫切需要去解决的关键课题。

1 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接的现实意义与必要性

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现有效对接有着十分关键的现实意义以及紧迫的必要性,这是保障化学教育连贯性、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以及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的关键做法。就现实意义而言,初高中化学课程顺利衔接可防止教学内容出现简单重复或者突兀跳跃的情况,能协助学生构建起系统化的化学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率与兴趣,推动科学思维与剖析能力不断发展。并且对接工作有利于教师更精准地把握学段间的教学要求,设计契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活动,促使化学教育从知识灌输朝着素养培育转变。在必要性层面,随着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初高中化学课程需要共同落实科学观念、剖析实践以及社会责任等素养目标,然而当前课程标准在内容深度、能力层次以及评价方式上存在差异,容易造成初中与高中教学脱节,影响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

2 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差异与问题分析

2.1 内容体系与知识结构的差异

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在内容体系以及知识结构方面有着较为十分突出的差异,初中化学侧重于基础性以及生活化,其内容包含常见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以及简单计算等,着重强调直观感知以及兴趣培养;高中化学则更倾向于理论化以及系统化,涉及物质结构、化学平衡、有机化学等更深层次的知识,更加侧重于逻辑思维以及抽象理解。这样的差异致使学生在升入高中之后有可能面临知识跨度较大、适应起来存在险阻的问题,比如初中阶段只是初步接触化学方程式,到了高中却要求可熟练运用并且进行复杂计算,这很容易造成学习上的断层。内容重复与缺失的情况同时存在,部分在初中已经学过的内容在高中被简单重复,而一些必备的衔接知识却没有得到充分的覆盖,这种结构性的问题削弱了课程的连贯性,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产生了影响。

2.2 能力要求与素养目标的断层

在能力要求以及素养目标方面,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出现了断层的情况。初中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描述能力以及简单的实验操作能力,其素养目标更偏向于科学兴趣以及社会意识;高中阶段则着重强调学生分析、推理、设计实验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并且要求落实证据推理、模型认知等核心素养。倘若这种能力层次的跃升缺少过渡,那么会让学生很难适应高中化学的深度和广度。就好比从初中的验证性实验过渡到高中的剖析性实验,学生有可能因为缺乏循序渐进的训练而表现欠佳。

2.3 教学与评价方式的不协调

初高中化学课程在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方面存在不协调的状况。初中阶段的教学较多运用直观演示以及活动剖析等方法,评价主要围绕知识识记以及简单应用展开;高中阶段的教学倾向于理论讲解、问题驱动以及自主剖析,评价着重关注综合能力与思维品质。这样的不协调致使学生在过渡阶段难以对学习策略进行调整,容易产生挫败感。而且初高中教师之间缺少沟通机制,教学各自为战,评价标准也不相同,这加重了学段间的隔阂,对课程标准的有效对接形成了妨碍。

3 教学改革与实践路径的构建

3.1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整合策略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整合策略乃是推动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接的关键所在,其促使从整体角度去设计课程内容,以此保证知识、能力以及素养可连贯发展。要梳理初高中化学课程里的核心素养要素,像科学剖析、创新思维以及社会责任等,并构建素养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体系,明确初中和高中在素养培育方面的分工以及衔接点。整合课程内容,防止简单重复,填补知识空白,比如在初中引入初步的模型认知内容,为高中学习做好铺垫;在高中强化初中化学知识的应用与拓展,推动知识迁移,设计跨学段的主题式学习项目,如“环境保护与化学”或者“能源利用与反应原理”,让学生在真实情境里体会化学的连贯性与实用性,提高素养培育的整体性。

3.2 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学段衔接机制

教学方法创新以及学段衔接机制乃是达成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接的关键要点。在教学方法层面,初高中教师需共同运用渐进式教学策略,初中阶段着重于实验剖析以及情境导入,以此激发学生兴趣;高中阶段逐步增添问题导向学习即 PBL 以及项目式学习即 PjBL,用以培育学生高阶思维。同时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像虚拟实验平台以及在线协作工具等,创设连贯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平稳过渡。在衔接机制方面,要建立初高中教师联合教研制度,定期开展课程标准研讨、教学案例分享等活动,推动教学理念与方法的交流;构建学生发展档案,跟踪记录从初中至高中的学习进展,为个性化衔接提供依据。

3.3 教师发展与评价体系的重构

教师发展以及评价体系的重新构建是保障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接可切实落地的关键支撑。对于教师发展而言需要强化初高中化学教师之间的协同培训,将重点放在课程标准对接理念、内容衔接方法以及素养培养策略方面,以此提升教师的跨学段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以及行动研究,在实践过程中探寻对接路径,形成可进行推广的经验。在评价体系这一方面,要重新构建以素养发展作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初高中运用相同的评价框架,重视过程性评价以及能力评估,降低单一知识测试所占的权重。创建初高中联合评价小组,定期对学生表现数据展开分析,识别衔接问题并及时对教学作出调整。

4 结语

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对接属于一项系统且繁杂的工程,其与化学教育质量以及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直接相关。本研究借助对标准差异和问题展开分析,提出了以核心素养作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以及实践路径,着重突出课程整合、教学方法创新以及教师发展的意义。未来要深入理论研究以及实践探索,强化政策支持与资源保障,构建更为科学、高效的对接机制,最终达成初高中化学教育的协同发展以及整体跃升。

参考文献:

[1]张红兰.高中化学新课程探究性教学的研究与实践[D].苏州大学,2010.

[2]苏香妹.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研究与实践"栏目的教学策略[J]. 2025.

[3]魏欣,秦磊,苏华庆,等.初高中化学课程"对接"教学实践研究——以"'二碱'除油污"教学为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9(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