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构建

作者

邓道军

成都市龙泉驿区洪河初级中学校 610101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初中化学核心素养涵盖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五个方面。传统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多侧重知识掌握程度,难以全面反映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因此,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不仅能引导教师调整教学方向,还能更精准地衡量教学成效,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设计原则

设计原则需兼顾关联性、实践性与发展性:关联性上,指标要紧密围绕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等五个维度,确保能反映核心素养培养情况,如评价“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需聚焦实验方案设计、操作规范性及创新思维,避免脱节;实践性上,要结合教学实际,具备可操作性与可观测性,教师可通过课堂发言、实验报告、小组讨论成果收集信息,像评价“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可观察学生从物质颜色、性质分析微观构成;发展性上,不仅关注当前知识、能力成果,还需挖掘核心素养长远潜力,引导教师关注个体差异,如评价“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兼顾科学态度与责任意识潜力,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发展空间。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具体内容

(一)教学目标评价

教学目标应明确指向核心素养的五个维度,且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化学学科特点。例如,在“水的净化”教学中,教学目标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水的净化方法(知识目标),还应设定“能从宏观上观察水净化前后的变化,从微观上分析杂质去除的原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设计简易净水器,培养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等与核心素养相关的目标。若教学目标仅侧重知识传授,未体现核心素养导向,则该指标评价结果较差。

(二)教学内容评价

教学内容选取应紧密结合教材,且能有效承载核心素养的培养任务。教材中“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节,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可通过对比不同金属与氧气、酸的反应现象,引导学生归纳金属活动性顺序,培养“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同时,引入金属资源的保护内容,渗透“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若教学内容仅简单罗列知识点,未挖掘其背后的核心素养价值,则评价结果不佳。

(三)教学方法评价

教学方法需多样化,且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促进核心素养发展。在“燃烧和灭火”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在实验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同时,结合生活中的火灾案例,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问题,提升“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若教师仍以传统讲授法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则难以达到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该指标评价较低。

(四)学生表现评价

从核心素养五个维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在“溶液的酸碱性”教学中,观察学生能否通过 pH 试纸测定溶液 pH(宏观辨识),并结合微观粒子(H、OH)的浓度分析溶液酸碱性差异(微观探析);在实验操作中,是否规范操作、认真记录数据,体现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在小组合作探究中,能否提出合理的猜想和实验方案(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能否依据实验现象进行推理得出结论(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五)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效果不仅要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看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例如,在“化学与生活”单元教学后,通过作业和课堂检测发现,学生不仅能准确回答常见化学物质在生活中的应用(知识掌握),还能主动分析化学物质使用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能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辨别假冒伪劣食品中的化学成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则说明教学效果良好,核心素养培养成效显著。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实施策略

(一)多元化评价主体

除教师作为主要评价者外,引入学生自评和互评。在“质量守恒定律”教学结束后,学生先对照评价指标进行自评,反思自己在实验探究、证据推理等方面的表现;然后小组内进行互评,交流彼此在核心素养发展上的优点与不足,最后教师结合学生自评、互评结果和课堂观察情况,给出综合评价,确保评价结果更全面、客观。

(二)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过程性评价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如记录学生在实验操作、小组讨论、课堂发言中的表现;终结性评价可通过单元测试、项目作业等形式进行,重点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情况。在“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中,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和反应现象、分析反应原理过程中的表现;终结性评价可通过让学生完成“设计中和反应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方案”项目作业,综合评价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

(三)动态调整评价指标

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变化,定期调整评价指标。随着学生年级升高和知识积累增加,对“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等维度的评价要求应逐步提高。例如,在初中化学入门阶段,仅要求学生能根据简单实验现象进行推理;到了高年级,则要求学生能构建化学模型,进行更复杂的推理和探究,评价指标也应随之调整,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

结语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构建,是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举措。该评价指标体系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表现和教学效果五个方面出发,紧密结合初中化学教材实例,遵循关联性、实践性和发展性原则,能全面、客观地评价课堂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成效。在实际应用中,通过多元化评价主体、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及动态调整评价指标等策略,可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引导教师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全面、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王晶,郑长龙。义务教育教科书・ 化学(九年级上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3.

[3] 王后雄。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J]. 课程・教材・ 教法,2020,40 (05):98-104.

[4] 刘知新。化学教学论(第 5 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5] 袁孝凤。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践研究 [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1,42 (12):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