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文化育德与红色歌曲融合:提升德育实效的新视角

作者

高宏宇

内蒙古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8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文化育德以文化浸润为路径,实现价值引领与精神塑造统一。其中红色歌曲是红色文化鲜活载体,蕴含的价值与文化育德目标契合,而当前德育工作面临将抽象价值理念转化为个体自觉行动的挑战,红色歌曲能成为搭建文化传承与道德养成的桥梁。虽红色歌曲与文化育德融合实践已初见成效,但存在深度与广度不足问题,探索二者融合创新路径对提升德育实效有重要意义。

二、文化育德与红色歌曲融合的内在逻辑

(一)红色歌曲:文化育德的重要载体与多维价值体现

红色歌曲兼具文化内涵与教育价值,为文化育德提供支撑体系。从文化传承看,它是红色文化重要部分,如《游击队歌》《黄河大合唱》等记录中国革命和建设历程,是中华文化传承的教材和瑰宝。从教育实践讲,它实现思想性与艺术性统一,构建完整育人链条。

红色歌曲育人价值体现在四个层面:思想引领上,《歌唱二小放牛郎》等传递价值理念;文化传承上,增强学生对革命文化认同和使命感;审美教育上,提升学生审美等素养;心理建设上,培育学生良好心理品质。这些与文化育德目标呼应,为融合奠定基础。

(二)融合共生:提升德育实效性的创新路径与实践探索

文化育德通过文化浸润实现道德认知内化,红色歌曲为此提供情感纽带和艺术载体。传统德育有“理论说教有余、情感共鸣不足”问题,红色歌曲能破解,如演唱《我和我的祖国》可使道德认知升华为情感认同,这是文化育德长效机制关键。

从实践看,二者深度融合能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红色歌曲涵盖多历史阶段,融入文化育德体系可突破传统德育资源局限。海南师范大学“歌声中的党课”实践印证了融合创新的价值和意义。

三、融合实践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应用形式固化,教育活力不足

当前红色歌曲融入文化育德多停留在 “教唱 + 讲解” 的传统模式,形式单一导致吸引力弱化。部分教育者将红色歌曲简单视为 “唱歌教学”,忽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如教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时,仅强调演唱技巧而省略 “抗美援朝” 的历史背景讲解,使育德功能大打折扣。校外教育中,红色歌曲活动多以合唱比赛为主,缺乏体验式、互动式设计,难以适应青少年的认知特点。

(二)情感联结薄弱,价值内化乏力

红色歌曲的育人实效依赖于历史与现实的情感共鸣,但当前实践中存在 “时空隔阂” 问题。部分教育者缺乏对歌曲时代价值的挖掘,如讲解《红星照我去战斗》时,未能结合当代青少年的成长困惑阐释 “迎难而上” 的精神内涵,导致学生难以建立情感联结。调查显示, 38% 的青少年认为红色歌曲 “与生活距离较远”,这种认知偏差直接影响道德内化效果。

(三)资源整合不足,传播效能受限

红色歌曲资源分散与推广力度不足制约了融合深度。一方面,优质资源未能有效整合,革命老区的红色歌曲素材与城市学校的教育需求脱节,如江西赣州的红色故事歌曲未能形成标准化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传播渠道单一,多依赖课堂教学与线下活动,未能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导致红色歌曲的影响力局限于特定场景。四川师范大学调研发现, 62% 的学校缺乏系统的红色歌曲教材,反映出资源供给的短板。

四、融合育人的创新实践路径

(一)思想引领:塑造核心价值观的精神纽带

红色歌曲以艺术化表达构建起价值传递的桥梁,成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生动教材。其思想引领价值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通过具体叙事传递道德准则,《歌唱二小放牛郎》以少年英雄的牺牲故事诠释勇敢担当的品格,《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用 “雄赳赳气昂昂” 的铿锵旋律唤起民族自豪与家国忠诚,学生在旋律感知与歌词理解中自然接纳其中蕴含的价值理念,实现从认知到认同的转化;二是通过精神符号强化理想信念,歌剧《江姐》中《红梅赞》以梅花象征共产党人的坚贞不屈,《沂蒙山》选段以质朴曲调传递 “水乳交融、生死与共” 的沂蒙精神,让抽象的理想信念转化为可感知的艺术形象。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打造的 “歌声中的党课”,正是通过组织学生演绎这些红色歌剧片段,让青年学子在艺术实践中感悟党的初心使命,成为思想引领价值的典型实践印证。

(二)文化传承:赓续红色基因的鲜活载体

红色歌曲作为红色文化的听觉记忆符号,承载着革命历史与民族精神的集体记忆密码。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游击队歌》所展现的乐观斗争精神,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南泥湾》所传递的自力更生品格,再到改革开放时期的《爱我中华》所彰显的团结奋进情怀,不同时代的红色歌曲共同构成红色文化的音乐谱系。在教育实践中,这种文化传承价值通过两种路径实现:一是历史记忆的唤醒,通过传唱《在太行山上》等歌曲,让学生触摸军民鱼水情的历史细节,理解革命胜利的群众根基;二是时代精神的融合,将传统红色歌曲与当代创作相结合,如扶贫题材歌曲《好想对你说》《我的拼命三郎啊》,既延续了无私奉献的红色基因,又融入新时代奋斗精神,实现红色文化的代际传承与创新发展。

(三)情感培育:促进心理成长的美育路径

红色歌曲的旋律特质与情感表达具有强大的共情能力,能够有效弥补传统德育重理性轻情感的短板,构建 “美育 — 德育 — 心育” 协同增效的育人链条。从情感激发维度看,《我的中国心》以深情婉转的曲调激发民族认同感,《红星照我去战斗》以明快昂扬的节奏培育迎难而上的意志品质,这种情感共鸣能够快速拉近学生与道德理念的心理距离。从素养提升维度看,红色歌曲的鉴赏与演绎过程本身就是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学生在识别旋律象征意义、理解歌词文学内涵、参与合唱编排的过程中,审美感知力与艺术表现力得到提升,同时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韧性。这种感性化的熏陶方式,打破了德育与美育的学科壁垒,实现了 “以美育人、以美化德” 的教育效果。

三、二者融合提升德育实效的实践路径

基于红色歌曲的三维育德价值,需通过历史语境的精准还原、育德场景的多维拓展、教育资源的系统整合,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融合实践体系,推动德育实效的实质性提升。

(一)历史语境还原:筑牢认知基础

融合实践的首要任务是打破红色歌曲与当代学生的历史疏离感,将作品置于具体的历史场景中进行深度解读。实践中可采用 “三维还原法”:一是历史背景还原,如在排练《黄河大合唱》时,通过展示冼星海在延安的创作手稿、播放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史料影像,解析作品创作时的民族危亡背景,让学生理解旋律中 “怒吼式” 节奏的象征意义;二是创作历程还原,邀请党史专家或音乐家后代分享作品创作故事,如讲解《歌唱祖国》作者王莘在天安门广场的创作灵感,让学生感知作品背后的真情实感;三是精神内涵还原,结合具体历史事件解读歌曲的精神内核,如在赏析《遵义会议放光辉》时,通过党史纪录片片段呈现会议的历史转折意义,让学生理解歌词中 “革命航船有了舵手” 的深刻内涵。武汉革命博物馆举办的 “红巷里的音乐会”,正是通过“歌曲讲解 + 党史串讲” 的模式,让观众在历史语境中理解作品价值,为课堂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

(二)多维场景融入:拓展育德空间

构建 “课堂主阵地 + 社会大课堂 + 数字新场景” 的三维育德空间,实现红色歌曲育德价值的全方位渗透。在第一课堂,推动红色歌曲与多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思政课可围绕《长征组歌》开展 “歌声中的党史” 专题教学,音乐课可将《沂蒙小调》纳入民族音乐鉴赏模块,语文课可分析红色歌词的文学修辞与情感表达,实现学科间的协同育人。在第二课堂,打造沉浸式实践场景:高校可组织红色歌剧复排、校园红色音乐节等活动,中小学可开展 “红星宣讲员” 培养计划,通过情景剧演绎、歌曲联唱等形式增强参与感。辽宁师范大学 “红色薪火” 宣讲团走进中小学,通过《沂蒙小调》对唱、红色故事情景剧等形式开展互动教学,让 600 余名学生在 “听得懂、看得见、摸得着” 的体验中感悟精神力量。在数字场景,借助新媒体技术拓展传播渠道: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重现《长征组歌》的历史场景,通过抖音、QQ 音乐等平台发布红色歌曲赏析短视频,让红色旋律融入学生的日常数字生活。

(三)资源协同整合:强化育人合力

构建 “教育机构 + 文化场馆 + 媒体平台 + 社会力量” 的多元协同机制,形成融合育人的强大合力。在资源整合层面,教育机构与红色纪念馆、党史馆建立常态化合作,开展 “歌曲中的革命故事” 研学活动,如组织学生走进延安革命纪念馆,在《延安颂》的旋律中参观革命旧址;高校依托音乐、思政等专业优势,打造红色艺术教育品牌,如武汉音乐学院与武汉革命博物馆联合举办音乐党课,实现专业资源与红色资源的有机结合。在传播推广层面,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资源:电视媒体可打造《红色歌曲背后的故事》专题节目,音乐平台可开设 “红色经典” 专题歌单,短视频平台可发起 “我唱红色歌谣” 互动挑战,扩大育德覆盖面。在队伍建设层面,组建由思政教师、音乐教师、党史专家、非遗传承人组成的复合型师资团队,开展红色歌曲育德能力培训,确保融合实践的专业性与实效性。

四、结语

文化育德与红色歌曲的融合,本质上是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育德力量的创新实践,是对中国传统 “乐教” 思想的当代传承与发展。这种融合既发挥了红色歌曲 “以声传情、以情育德” 的情感优势,又彰显了文化育德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的浸润特质,有效破解了传统德育中 “知识灌输易、精神内化难” 的现实难题。

在新时代背景下,红色歌曲的育德价值不仅在于传承历史记忆,更在于赋能时代新人培养。随着传播媒介的迭代与创作形式的创新,红色歌曲正以更贴近当代青年的方式实现价值传递,从扶贫歌曲的真情演绎到数字技术的场景重现,红色旋律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未来,需进一步深化红色歌曲与文化育德的融合实践,在作品遴选上兼顾经典性与时代性,在传播方式上融合传统性与创新性,在育人场景上打通课堂与社会,让红色歌曲真正成为铸魂育人的精神号角,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田晨,程功群. 音乐育德:革命文化融入小学音乐课程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进路[J].生活教育,2025,(22):120-124.

[2]梁娜,党存财. 课程思政视域下地方师范院校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大学,2025,(18):145-148.

[3]刘双.红色歌曲的文化育德问题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6.

[4]刘双. 新时期红色歌曲文化育德的有效途径[J].现代交际,2016,(02):

课题:内蒙古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文化育德和红色歌曲融合研究》,项目号:YB2024216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