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赋能初中语文古诗词审美教育的策略研究
能子有拉 黑哈日尔
布拖县特木里镇依撒中学616350
随着教育信息化2.0 的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成为提升核心素养的关键路径。古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审美教育在初中阶段承载着文化传承与审美能力培养的双重使命。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因技术工具单一化、评价机制僵化等问题,导致学生难以突破时空界限感知诗词意境。
一、信息技术赋能初中古诗词审美教育的现实需(一)传统教学模式对审美素养培养的制约
古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语言美、意境美与情感美的多重价值。初中阶段是学生审美素养形成的关键期,新课标明确提出需通过古诗词教学培养文化自信与审美创造能力[1]。然而传统教学模式长期受限于知识本位的桎梏,将古诗词拆解为字词释义、主旨归纳的机械流程,导致学生难以感知“大漠孤烟直”中边塞的苍茫壮阔或“乱花渐欲迷人眼”里春日的生机盎然。教师多依赖板书与口头讲解,缺乏对意象重构与意境体验的引导,使诗词教学沦为单向的知识灌输,学生的情感共鸣与审美想象空间被严重压缩[2]。
(二)技术工具表层化与评价机制滞后的双重瓶颈
当前教学实践中技术应用呈现出明显的表层化特 多媒体工具常被简化为背景图片与配乐的堆砌,例如《春江花月夜》教学中仅以古曲循环播 诗句韵律、画面构图与情感起伏深度融合。评价体系则局限于默写正 文化理解力的动态考察。以《使至塞上》为例,教师往往仅要求学 引导学生通过色彩对比、空间构图等视觉化手段,体会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质。这种割裂式的教学方式既无法激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也难以回应信息化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二、信息技术赋能古诗词审美教育的核心(一)技术驱动下的教学内容重构
信息技术的介入为破解上述困境提供了全新路径。在教学内容重构层面,动态图像与3D 建模技术可将抽象文字转化为可感知的立体场景[3]。例如《钱塘湖春行》教学中,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几处早莺争暖树”的生态图景。黄莺振翅的轨迹随声波可视化呈现,嫩柳枝条随风摆动的频率与诗句节奏同步变化,学生得以在动态交互中理解“早莺”、“新燕”背后蕴含的早春生机。跨媒介融合则进一步打破艺术形式的边界,如《春江花月夜》教学中将张若虚的诗句与宋代山水画、古琴曲《流水》结合,利用全息投影技术构建多维艺术空间,使学生在视听联觉中领悟“江流宛转绕芳甸”的意境流转。
(二)技术赋能的教学模式创新
教学模式创新需以技术赋能为支撑。虚拟现实技术可重构历史时空,例如《登鹳雀楼》教学中,学生佩戴VR 设备“漫步”盛唐时期的鹳雀楼观 晖的光影变化,通过触觉反馈手套感知“风急天高猿啸哀”的环境氛围,从而深 创作则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表达平台,借助自然语言处理工具, 学生 统实时反馈押韵度与意象匹配度,既保留古典韵味又激发创新 能,如《江雪》教学中设计“钓雪意象解谜”游戏。学生需在虚 Lt 影等数据 推 蓑笠翁”所处的极端环境,进而理解
柳宗元“独钓”背后的精神坚守。
(三)数据驱动的精准化评价体系革新
数据驱动的评价体系革新是策略落地的关键保障[5]。学习平台可记录学生诵读时的语速、停顿、重音等数据生成情感表达热力图,例如《水调歌头》诵读中,“何事长向别时圆”的哽咽停顿被系统标记为情感峰值点,辅助教师精准定位学生的共情能力。多主体协同评价则构建起立体化反馈网络,AI 智能分析学生的意象联想文本,对比同龄人语料库生成审美能力发展曲线;同伴互评环节中,学生通过共享 VR 创作作品展开讨论,如对《天净沙·秋思》数字水墨画的构图争议,推动批判性思维的深化。
三、实践路径与优化建议(一)系统化资源建设与教师能力分层培养
区域性数字资源库需整合多模态素材(如《饮酒·其五》配套陶渊明纪录片、东晋田园图集及朗诵音频)支持教师调用与二次开发。嵌入智能检索功能,输入“意象分析”可获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历代画作演变图谱,为教学设计提供跨时空参照。教师技术素养提升需分层推进。基础层培训PPT 动态蒙版、剪映混剪等工具操作;进阶层学习Unity 引擎将《木兰诗》战场转化为3D 交互模型;高阶层探索脑机接口在《琵琶行》情感分析中的应用。建立“技术导师+学科带头人”双师制,通过同课异构对比VR 与传统教学效果,推动理念革新。
(二)家校社协同的虚实融合生态构建
家庭端开发 AR 诗词地图 APP,扫描《望庐山瀑布》插图即可触发3D 云雾建模,家长可参与“飞流直下三千尺”手势交互游戏。社区部署压力感应屏诗词长廊,行走间激活《诗经·蒹葭》芦苇摇曳动画,配合雾森系统营造“白露为霜”沉浸氛围。通过虚实联动,将古诗词审美从课堂延伸至生活场景,形成持续性文化浸润。
四、结语
信息技术与古诗词审美教育的深度融合,既是传统文化传承的创新实践,也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必然选择。通过技术工具重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完善评价体系,能够有效破解传统课堂的审美体验缺失难题。未来需进一步探索5G+全息投影、生成式AI 等前沿技术的应用边界,在虚实交织的审美场域中,培育兼具文化底蕴与数字素养的新时代人才,让古诗词的永恒魅力在科技赋能下焕发新生。
参考文献:
[1]潘国好,孙金敏.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信阳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45(3):50-56.
[2]张明知.大数据背景下人教版初中语文教育实践[J].微型计算机,2025(16):49-51.
[3]周员宇.古诗词教学与审美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的融合路径[J].文学与人生,2023,44(8):7-
[4]黄焕仙.初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的审美教育路径探究[J].求知导刊,2025(16):59-61.
[5]蒙伟连.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意境重构与审美教育[J].求知导刊,2025(17):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