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许娣
合肥市柏堰小学 安徽省合肥市 230000
一、引言
小学数学中“图形与几何”板块,承担着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几何直观与推理能力的任务,是中学几何学习的基础。但小学生思维处于具象向抽象过渡阶段,对“点、线、面、体”概念、图形性质及空间关系的理解易遇障碍。传统“讲解 + 板书”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既难掌握知识本质,也易丧失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法源于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需在特定情境中通过意义建构获得”。将其应用于“图形与几何”教学,能打破知识与生活的壁垒,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情境中主动探索,实现知识自主建构,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情境教学法应用的意义
(一)降低抽象性,契合认知特点
“平行线”“面积”“体积”等几何概念抽象性强,学生难凭文字建立认知。情境教学法将概念与生活场景结合,实现知识“具象化”。如讲“平行线”时,通过“观察铁轨”“楼梯扶手”情境,让学生感知“永不相交”;学“面积”时,以“给课桌铺桌布”“刷教室墙面”情境,帮助理解“面积是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降低认知难度。
(二)激发兴趣,提升参与度
传统教学中,枯燥的概念与公式记忆易让学生抵触。情境教学法通过有趣场景激发兴趣:教“图形拼组”时,设“拼图大赛”,让学生用基本图形拼动物、交通工具;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创“搭建积木城堡”情境,学生在操作中探索图形特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主动参与教学。
(三)培养空间观念,提升核心素养
空间观念是“图形与几何”教学核心目标,也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想象:教“观察物体”时,设“从不同角度看玩具熊”情境,让学生理解“不同角度视图可能不同”;学“长方体体积”时,创“用小正方体摆长方体”情境,学生自主发现“体积
长 × 宽 × 高”,锻炼空间感知与想象能力,提升核心素养。
三、应用中的现存问题
(一)情境脱离生活,缺乏关联性
部分教师创设情境时,未考虑学生生活经验与认知水平,导致情境与生活脱节。如农村小学教“圆柱和圆锥”时,用“城市高楼立柱”为素材,农村学生认知有限;教“对称图形”时,仅以“蝴蝶”“天安门”为例,忽略“树叶”“剪纸”等日常事物,不仅无助于理解,还增加认知负担。
(二)重形式轻本质,缺乏针对性
部分教师将情境视为“装饰”,过度追求趣味性,却脱离教学目标。如教“三角形稳定性”时,花大量时间播放“桥梁建设”视频,却未让学生动手感受“不易变形”的本质;学“圆的周长”时,设“操场跑步”情境,却未关联“跑步轨迹与圆周长”,情境沦为形式,无法实现教学目标。
(三)学生主体地位未凸显
情境教学法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但部分教师仍主导课堂:如“测量教室面积”情境中,教师直接告知“测长宽后相乘”,不让学生思考“如何测、为何这样算”;教“图形运动(平移和旋转)”时,仅用课件展示“电梯上下”“风扇转动”,不让学生模拟操作,学生主观能动性难以发挥。
四、情境教学法应用策略
(一)立足生活,创“生活化”情境
教师需挖掘身边素材,让情境贴近生活:
选熟悉事物为素材:教“长方形和正方形”时,以“课本”“文具盒”“黑板”为对象,学生通过观察、触摸发现边、角特征;学“圆”时,用“自行车轮”“时钟”,让学生感知“一中同长”
设计生活化问题:教“梯形面积”时,设“给梯形菜园施肥算面积”情境;学“圆柱表面积”时,创“做圆柱形水桶算铁皮面积”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实用性,激发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紧扣目标,创“针对性”情境情境需围绕教学目标,服务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
依教学重点设计:教“三角形内角和”时,重点是“验证内角和为 180∘ ”,设“剪拼三角形内角”情境,学生将三个角拼成平角,直观验证规律;学“长方体表面积”时,以“包装长方体礼品盒”情境,让学生拆盒子、算面的面积,自主推导公式。
针对难点设计:教“体积和容积区别”时,创“装满水的杯子”情境,先观察“杯子容积是装水多少”,再将水倒入长方体容器观察“水的体积”,通过对比突破难点。
(三)凸显主体,创“互动性”情境
情境需具互动性,让学生在操作、合作中探索:
创操作型情境:教“正方体展开图”时,让学生拆正方体纸盒,记录不同展开方式;学“三角形分类”时,用小棒摆三角形,按角、边分类,在操作中感知特征。
创合作型情境:教“不规则图形面积”时,设“算校园草坪面积”情境,小组讨论测量方法,如“方格纸估算”“转化为近似长方形”,在合作中掌握方法,培养合作与创新思维。
五、应用效果
以四年级两个班为研究对象,实验班(40 人)用情境教学法,对照班(40 人)用传统教学法,为期一学期(16 课时),通过课堂观察、学业测试、问卷评估:
学习兴趣提升:实验班 90% 以上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操作、讨论,对照班仅 60% ; 85% 实验班学生“喜欢图形与几何课”,对照班仅 50% 。
知识掌握更扎实:实验班平均分 89.5 分(对照班 78.2 分),及格率 100% (对照班 85% ),优秀率 65% (对照班 35% );“实际几何问题”正确率 80% ,远高于对照班的 50% 。
空间观念增强:“画玩具汽车不同角度视图”时,实验班 80% 学生完成准确,对照班仅 45% ;“摆立体图形”操作测试中,实验班速度与正确率均更高。
六、结论
通过研究与实践可以看出,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它能够将抽象的几何知识具象化,契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降低学习难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参与度,让学生主动投入学习;能够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探索的机会,有效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针对当前情境教学法应用中存在的“情境脱离生活”“重形式轻本质”“忽视学生主体”等问题,教师需立足学生生活创设“生活化”情境,紧扣教学目标创设“针对性”情境,凸显学生主体创设“互动性”情境,以充分发挥情境教学法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杨亚丽.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4,(12):116-118.
[2]田紫薇.项目化学习在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D].河南大学,2024.DOI:10.27114/d.cnki.ghnau.2024.000561.
[3]陈荣桢.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生活化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山西大学,2024.DOI:10.27284/d.cnki.gsxiu.2024.00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