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认知理论视域下高校学生骨干培养工作探讨
李孟霏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市 300387
高校学生骨干是联通学校管理与学生群体的关键纽带,其培养质量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与校园生态建设。新时代高等教育背景下,培养工作面临新挑战,传统模式侧重技能培训与任务导向,忽视主体认知与行为的内在关联,导致“知行分离”现象,影响培养效果可持续性。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认知过程与身体体验、环境互动的不可分割性,为重构培养模式提供新理论支撑。该理论认为认知通过身体与环境交互生成,打破传统“离身认知”局限。
本文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结合现实困境,探索身心一体培养路径:阐述理论内涵与教育价值,分析培养中的具身性缺失问题,提出创新路径,设计实践案例,旨在提升培养科学性与实效性,为高校思政工作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一、具身认知理论的内涵及其教育价值
具身认知理论兴起于 20 世纪 80 年代认知科学革命,核心是否定“离身认知”,强调身体在认知中的核心作用。它主张认知并非独立于身体的抽象符号加工,而是通过身体的感觉运动系统与环境互动产生,革新了对认知本质的理解。
该理论哲学根基可追溯至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认为身体是主体感知世界的中介。其观点打破身心二元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修身”思想、道家“形神合一”观念存在内在契合,均强调身体实践对精神提升与认知发展的关键性。心理学实证研究揭示身体状态与心理过程存在双向影响。特定身体姿势,如挺拔,能增强自信与积极情绪,面部表情,如微笑,可改善心理状态。这证实了身体对情感和认知判断的直接塑造力。
在教育领域,具身认知理论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一是强调实践体验。有效学习需学习者全身心投入,通过身体与环境互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而非被动接受知识灌输。二是重视情境关联。知识根植于具体情境,教育者需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促进在真实或模拟情境中的体验与探索。三是追求身心统一。教育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需兼顾认知、情感与身体发展,而非单纯知识传授。这要求重新审视如学生骨干培养等教育实践。传统模式常割裂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重知识技能传授而轻身体参与和情感体验。基于具身认知,应构建身心融合的培养模式,让学生在身体参与和环境互动中实现认知深化与能力提升。
二、当前学生骨干培养的具身性缺失问题
高校学生骨干培养工作普遍存在具身性缺失问题,这一根本性缺陷严重制约了培养的实际效果与整体质量。其具体表现可归纳为以下三个层面:首先,在培养过程中存在显著的身心分离现象,例如过度依赖讲座式教学导致理论灌输远多于实践操作,评价体系则片面强调知识掌握而忽略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关注与引导。其次,环境创设与互动支持明显不足,实践活动往往流于形式化和表面化,缺乏能够引发深度思考与情感共鸣的真实情境体验,学生难以在沉浸式互动中获得内化成长。再次,评价机制呈现静态化、固化特征,过度依赖可量化的表层指标进行机械考核,忽视了对学生个体在思想觉悟、能力素养、责任担当等核心维度上动态发展过程的持续追踪与质性评估。究其根源,在于部分培养理念相对滞后且方法运用失当,未能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仍习惯性地将学生骨干视为被动的知识接收容器而非具备主观能动性的发展主体。
因此,我们需要引入具身认知理论的科学视角,将学生身体的实际参与、情境感知及环境互动置于核心地位,通过系统优化培养模式、创新设计体验式活动、构建动态多元的评价反馈机制,从而有效提升学生骨干培养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最终实现育人质量和综合效果的实质性跃升。
三、具身认知理论引领的培养路径创新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需要对学生骨干培养路径进行系统性创新,构建身心融合模式,具体从以下方面着手。
(1)构建沉浸式体验场景。通过多维具身化实践深化认知。一是开展情境模拟训练,通过角色扮演提升应变能力与责任感。二是打造实体实践平台,如社区服务基地、创新创业工作室,让学生在解决真实任务中培育奉献精神和综合能力。三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沉浸式学习环境,通过身体参与深化对抽象理念的理解。
(2)创新身体-环境互动载体
强化环境互动以激发能动性。一是开发具身化课程体系,如在团队管理课中融入拓展训练,通过身体协作理解团队建设原理。二是建设智能反馈系统,利用可穿戴设备监测行为模式并提供个性化改进建议。三是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社区,结合社交媒体互动与线下实践,增强环境适应力与影响力,促进经验分享与协同成长。
(3)完善过程性评价体系
建立动态发展保障机制。一是引入多维度评价指标,关注身体语言表达、团队互动质量等具身化素养。二是采用成长档案袋评价,长期跟踪记录认知与行为协同发展。三是开展反思性评估,通过身体日记、小组互评等方式促进自我觉察与行为优化。
四、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系统探讨高校学生骨干培养的创新路径。传统模式存在身心分离、互动不足和评价固化等问题,影响培养效果。引入具身认知构建身心融合模式,提升科学性和实效性。
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在认知中的核心作用,帮助学生骨干理解发展本质是身心整体成长,打破传统身心二元对立,构建融合体系。在实践层面,提出构建沉浸式体验场景、创新身体-环境互动载体、完善过程性评价体系等路径,强调实践体验、情境多样性和评价发展性,促进学生骨干全面发展。设计了具身化培养工作坊案例,体现身体体验与认知发展结合、技术手段补充实践活动、个人发展与社会服务统一的特点,为高校工作提供参考。
今后应继续深化具身认知应用。加强实证研究验证效果、探索人工智能提高精准性、关注跨文化视角下身体体验关系、建立长效跟踪机制评估持续性。具身认知提供新视角和方法,促进学生骨干成长,未来应持续完善培养模式,推动工作向高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董静.具身认知科学理论下教师实践知识的生成[J].教育观察,2019(2):67-69.
[2]邹积英,徐润生,关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理性思考[J].教育探索,2011,(2):112-113.
[3]瞿春红.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品格教育[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42):60-63.
[4]冯志豪,包宇.浅议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骨干的培养[J].西部教育,2018(1):41-48.
[5]郗望.高校辅导员对学生骨干的培养模式探析[J].决策探索,2018(6):88.
[6]朱凌云,杨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与建设[J].青年探索,2016,(1):23-26.
[7]贾越.团队建设— ——高校骨干学生队伍的建立与培养[J].理论观察,2018(5):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