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大城市偏好”与基层人才缺口的矛盾困境探究
李秀明
中共弥渡县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电子政务中心 云南弥渡 675600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日益普及,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长,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当下,大学生就业往往偏爱大城市,而基层地区却碰上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这个矛盾既限制了基层的发展,又妨碍了大学生就业结构的改善,本文意在深入剖析这一矛盾所处的困境及其成因,还要从政府、高校、基层单位以及大学生等诸多层面去探究对应的解决办法,从而促使大学生就业同基层发展达成有益的互动。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大城市偏好;基层人才缺口;矛盾困境
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大学生人数逐年上升,就业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状况依旧明显,基层地区在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等方面同大城市相比差距较大,如此一来,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更偏爱去大城市工作,企图得到更好的发展机遇和生活环境,这样就产生了偏向“大城市”的就业趋向,基层地区乃是国家发展的关键根基,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公共服务等方面迫切需要众多人才,基层人才短缺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大学生就业存在“大城市偏好”,而基层存在人才缺口,这种矛盾既影响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又制约基层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我国就业和区域发展方面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所以,深入探究该矛盾陷入的困境及其解决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大城市偏好”与基层人才缺口的矛盾困境
(一)个人发展与基层需求的矛盾
大学生挑选就业地点的时候,常要考虑职业发展前景、薪资待遇、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等因素,大城市资源充裕、技术领先、产业多元化、发展空间大、就业岗位多,可以提供较好的学习、成长平台,有益于实现个人价值与职业目标,所以,很多大学生把大城市当作就业的首选地。基层地区经济发展缓慢、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不完备,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和发展机会较少,很难达到大学生对于职业发展的预期,这就引发了大学生个人发展需求和基层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造成基层地区难以吸引并留住出色的大学生人才[1]。
(二)就业观念与基层环境的差异性分析
传统就业观念深刻影响着许多大学生及其家长,他们觉得在大城市工作比较“体面”,能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得到更多的外界认可。基层地区常常被当作发展机遇少、生活条件艰苦的地方,缺少吸引力,并且基层地区的工作环境、文化氛围和大城市相比有一定的差距,有些大学生也许很难适应基层的工作与生活模式,于是就会抵触到基层就业,这样的就业观念和基层环境之间存在的差异,使得“大学生就业偏爱大城市与基层人才短缺”之间的矛盾变得更加突出[2]。
(三)基层人才政策与市场需求错位
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支持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举措,如“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特岗教师、公费师范生、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乡村医生、基层治理专干等,但这些政策在执行时存在一定问题:其一,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很多大学生不清楚基层就业政策,没有太多信息来源和途径去知晓基层就业机会与发展前景;其二,基层岗位工资待遇偏低、奖励办法尚不完善,在工资报酬、升迁机会、社会福利、工作环境等方面和大城市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很难吸引大学生前往基层就业。化解相关矛盾有益于改善我国的就业结构,促使人才资源得到合理分布和有效利用,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达成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稳定的局面。
二、解决矛盾相关策略
(一)政府层面
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体系,提升基层就业岗位的薪资报酬和社保水平,缩短城乡之间的差距,加大对基层就业人员的财政补贴力度,给予他们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减少他们的顾虑,制定出台有关基层人才晋升制度,给大学生在基层的职业发展创造广阔的平台和机遇,吸引他们长期留在基层工作、成长,并创造价值。政府需加大对基层区域的经济投入力度,巩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可以借助发展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等来推动基层经济发展,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发展机会,也要巩固基层文化建设,丰富基层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以此加大基层对大学生人才的吸引力。政府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加大基层就业政策宣传及解读力度,增进大学生对基层就业的认知,举办基层就业先进典型宣传活动,传递基层就业正能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升他们到基层就业的信念和意志[3]。
(二)高校层面
高校要遵照基层实际需求来改良专业设置及课程体系,巩固操作教学环节,提升大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基层适应能力,高校可与基层单位协作创建实习实训基地,组织大学生去基层实习操作,使得他们深入认识基层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增进对基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高校要加大针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力度,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制定恰当的职业发展规划,高校可开设基层就业专题讲座与培训课程,给大学生给予基层就业政策及信息方面的咨询服务,鼓励他们踊跃到基层就业,而且还要形成完善的大学生基层就业追踪服务体系,及时掌握他们在基层工作和生活的状况,给予必要的援助和支持。
(三)基层单位层面
基层单位需建立健全人才管理机制,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与奖励机制,给大学生人才创造优良的发展环境与空间。按照大学生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妥善安排工作岗位,全面发挥其优势与潜力,同时加大对新人的培养力度,给予他们学习与成长的空间,帮助他们尽早适应基层的工作与生活。基层单位要营造良好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工作和生活状况,给予必要的帮助与支持,适时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团建活动等,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和成员的归属感。此外,要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交流和谈心谈话,听取他们的需求和意见,及时解决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四)大学生自身层面
大学生要树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就业观、事业观和价值观,冲破传统的“大城市偏好”择业理念,了解基层就业的重要意义,基层有着可供磨砺与成长的辽阔空间,可以给大学生赋予更多的展示机会和发展空间,大学生在基层工作过程中能不断积累经验,提升才能,为基层发展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前提是,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优化个人竞争力,不但需要掌握好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加强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踊跃参与社会实际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增进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与奉献精神,提升自身对基层环境的适应能力。做好职业规划和准备,大学生择业前应预先做好职业规划,知晓基层就业相关政策及其需求,分析自身的优劣势,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在挑选就业岗位时,需把自身的专业优势同个人兴趣结合起来考虑,理智抉择,不可盲目从众。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存在“大城市偏好”,而基层存在人才缺口,这种矛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要化解该矛盾,需政府、高校、基层单位以及大学生等多方共同努力。政府应该发挥政策上的引领与支撑作用,加大对基层地区的投入和建设力度,营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提升基层地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大学生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树立恰当的就业观,积极踊跃投身基层、扎根基层,从而达成大学生就业与基层发展的双赢态势,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谢振超.基层疾控机构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24,42(11):144-147.
[2]苏淑燕.关于加强基层单位专业技术人才服务管理的思考[J].环渤海经济瞭望,2020(5):140.
[3]宋怡.破圈乡村振兴中的人才缺口 ——高校人才帮扶的持续性路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3(1):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