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从“厌学”到“乐学”:一年级新生心理适应的引导与实践

作者

赵海丽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光明小学 311243

一、研究缘起

一位一年级新生家长向笔者反映,她的女儿刚上小学不久,就表示不想上学,还哭着说在小学感到孤单,觉得小学不如幼儿园好,主动找同学说话也常被忽视。在一年级新生中,类似情况并非个例。大部分孩子能较快适应小学学习生活,但少数孩子难以适应新环境,无法静心学习,常哭闹着找理由回家,不喜欢上学,甚至害怕与人交流,难以融入班级。

原因一:入学压力大,学习快乐少:一年级学生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不仅要通过课堂听讲学习知识,还要及时完成作业和练习。语文和数学教材内容安排紧密,尤其是拼音要求一个月学完,学生难以适应。此外,值日等方面需遵守特定规范,适应过程漫长,学生易产生厌倦感。

原因二:师生默契低,伙伴摩擦高:一年级教师在教学和管理中需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常规教育,师生间缺乏磨合;学生之间因陌生,也需要较长时间熟悉,开学一个月后,伙伴间矛盾明显增多。

作为班主任,有责任安抚孩子的厌学情绪,帮助他们适应新环境,尽快融入小学生活。

二、实践操作

新课程倡导“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要求每位教师成为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任务。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做好教育工作的精神动力,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一)学习疏通消极情绪的方法,走进快乐小学生活

对一年级学生而言,排解焦虑等消极情绪是首要问题,这是寻找快乐情绪的前提和基础。学生每天面临诸多挑战,如学习困难、人际交往问题、家庭问题等。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内心世界,教师需每天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情况。针对消极情绪,笔者采用“个辅档案解心路——心情日记”的方法,为学生心灵“补钙”。

“心情日记”每天一页,上半部分记录回家作业,下半部分记录心情。笔者每天依据前一天的心情日记,找学生进行个别谈话,疏导他们遇到的问题,做好记录和分析,并设计后续教育措施。一学期下来,每位学生基本能有 2-3 次辅导记录,教师对班级学生心理状况有较深入的了解。对于孩子间的摩擦,教师需及时沟通,走进他们的内心,消除误会和负面情绪,让孩子与同伴快乐相处。同时,关注后进生心理,部分孩子因未被老师安排做事而心里不开心,当他们有机会担任“小老师”等角色,获得认可后,会变得自信、阳光。此外,若课程调换影响孩子情绪,如足球课由数学老师代课,代课教师需调节孩子情绪,以保证教学效果。通过分析心情日记,为学生心理“补钙”,让他们在面对负面事物时内心更强大,用心理正能量抵御消极体验。

要消除孩子的厌学消极情绪,教师需关注多方面细节,具体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1.了解背景,多加关注:部分孩子学习表现不突出,获得教师关注较少,还常因习惯差、成绩落后受到批评。面对这类学生,教师要冷静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对症施策。若学生情绪问题暂时无法解决,教师需学会耐心等待。

2.关注习惯,多加指导:一些学生因生活环境和父母习惯影响,在适应学校生活和学习习惯方面存在困难。教师要帮助他们养成良好习惯,耐心指导解决习惯问题,如包课本封面、整理笔袋和书包等。

3.及时沟通,多加表扬: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表扬要真诚且具体。例如,看到学生作业正确率大幅提高,可称赞:“某某同学,看到你的作业正确率这么高,老师就想起你每节课认真做作业的样子。”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后进生建立自信,更好地融入集体。

(二)尝试寻找积极情绪的途径,走向幸福人生道路

良好的自我悦纳能有效缓解发展中的矛盾冲突,促进个体健康发展。马斯洛需求理论指出,自尊需求是仅次于自我实现需求的高层次需求,自我悦纳能产生高自尊。学生的快乐情绪需要教师引导,教他们寻找快乐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可通过以下板块带领学生开启寻找快乐之旅:

1.智慧教学——使学生快乐学习

趣味课堂——学习有情趣,一天好心情:要让刚上一年级的孩子安静听课,教师需设计巧妙方法吸引其注意力,兼顾教学组织与教学成效。

课堂故事化:语文课中的拼音对新生而言较为枯燥,教学时可将声母、韵母分别称作小王子和小公主,拼读不同音节比作声母王子和韵母公主变魔术。结合低年级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将故事或动画片人物引入课堂,授予学生不同称号,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游戏化: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课堂上可开展给生字卡打扑克、送字回家、生字找朋友等游戏,让课堂活泼有趣,使学生在快乐中体验自主学习的价值。

常规动静结合:一堂课 35 分钟,要保持孩子的注意力新鲜感。教学中可开展以休息为主、内容为辅的课间操,如“请你跟我这样做”,带领学生做拍手、点头等动作后,引导他们双手平放桌上、眼睛看前方。这样既能活动身体,又能集中注意力。

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为他们提供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教学中挖掘教材情趣资源,寻找学习知识的最佳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投入感和参与感,让他们产生求知欲望,享受表达的喜悦。

发现闪光——激发个人成就,积蓄正能量:“皮格玛利翁效应”表明,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改变人行为的能量。当一个人获得他人信任与赞美时,会感受到社会支持,增强自我价值感,变得自信、自尊,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努力达到对方期待。

及时鼓励——积分抽奖,营造好氛围:斯金纳指出,用强化物强化某一动作时使用特定刺激,该刺激最终会成为条件强化物,可用于强化该动作及其他操作。

2.丰富活动——使学生融入集体

团队辅导课——拉拉手交朋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良好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班主任应成为学生的“保健医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育人的艺术家,用热情和积极情绪关爱每一位学生,凭借这份关爱创造教育的无穷力量。

趣味队课——齐心协力真快乐:周一的班队课可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开展各类有趣的集体活动,让学生在共同努力完成队课的过程中体验快乐。例如,举办“主持人大赛”“才艺表演”等发挥学生特长的活动,开展结合季节的“种植园”系列活动以及“我运动我健康”系列活动。

亲子活动——其乐融融促成长:开展“爸爸妈妈去哪儿——亲子运动会”“森林氧吧快乐游”等趣味亲子活动。这些活动带来的精神奖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促使他们共同努力、团结向上。当学生拥有强烈的集体归属感时,情绪会更加平静安定,更能体谅他人,学会合作。

三、成效分析

(一)让学生拥有快乐心理能量

学生学会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情绪: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学生在面对负面情绪时,控制能力明显提升,尤其是处理挫败情绪时,能运用更有效的疏导和调整方式。从学生的烦恼倾诉来看,开学初期的不适应和焦虑情绪逐渐减轻,更多的是关于愿望未满足和学习方面的困扰。

(二)让师生关系拥有更多快乐能量

师生交往更加融洽:经过一年多的师生交往,在各类活动中,通过反复沟通与互动,师生间的默契不断增强。无论是课堂教学、日常生活,还是活动准备与组织,师生配合愈发默契,关系更加融洽。尤其是第二个学期,学生能快速理解教师要求,并认真做好准备工作。

教师提升教育素养:在引导学生学习情绪控制的过程中,教师自身也在不断学习相关方法。在培养学生情绪控制能力的同时,教师的教育素养得到提升,自身的情绪控制和疏导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班级整体氛围产生积极作用,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示范榜样。

一年级学生刚入学时,班主任应以真爱呵护、关怀、体贴厌学儿童,探寻其厌学原因并对症施策,用师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态度、消除恐惧心理、重塑交友自信。笔者坚信,只要以朋友的身份与厌学儿童平等交流,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让他们从心底喜欢老师,就能逐渐让他们爱上读书,让每个孩子都能快乐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