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困”与“破”: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模式实践探索

作者

程斯

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 200444

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相统一的“三位一体”育人模式。2020 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标志着“课程思政”从理念倡导全面转向制度化、体系化建设阶段,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从专门的“思政课程”走向融入所有课程的“课程思政”,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大思政格局[1]。特别是对于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而言,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更是确保学生未来能以正确的价值观、牢固的职业道德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保障。

然而,实践中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面临诸多挑战,许多专业课程在融入思政元素时,常常出现“两张皮”现象,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生硬嫁接,价值引领与能力培养相互脱节,导致育人效果大打折扣[2]。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思政融入表面化,教师往往将思政概念作为标签生硬贴在知识点上,缺乏与课程内在逻辑的深度融合,学生难以在专业学习中产生价值共鸣,无法将思政内涵有效内化为个人品格与行为准则。二是实践思政渗透弱,传统的社区实践教学过度聚焦于服务技巧与活动组织等操作性技能,而对于涵养学生的职业操守、社会责任感、公平正义观等核心思政素养的关注不足,导致学生在实践中可能沦为机械执行任务的“工具人”[3]。三是教学方法较单一,教学过程多依赖教师单向的“满堂灌”,缺少能够激发学生主体性、促进深度思考的沉浸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学生对于“助人自助”的专业核心价值观以及“小政府、大社会”等国家治理理念的理解停留在浅层。四是评价体系不健全,课程考核方式以理论知识记忆为主,对学生在职业伦理践行、共情能力、社会担当等方面的成长缺乏科学、有效的量化与质性评估手段,难以全面、准确地衡量课程思政的育人实效[4]。

如何将思政教育如“盐”溶于“水”般自然地融入专业教学,成为亟待破解的课题。为此,社会工作专业以核心课程《社区社会工作》为改革试点,探索并构建了“三寓三式”课程思政体系,为解决上述难题提供了参考方案。

1“三寓三式”课程思政模式理论逻辑

“三寓三式”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三寓”明确了课程思政的价值导向与育人维度,而“三式”提供了实现这些维度的具体方法论与实施路径。二者相互支撑,构成了该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5]。

1.1 “三寓”:价值引领的三个维度

寓道于教,即传递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指宏大的价值体系,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治理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通过理论教学将价值导向系统融入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构建思想根基,塑造世界观,契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寓德于教,即强化职业道德与个人品德。“德”聚焦可实践的道德规范,如尊重、保密、接纳、公平、公正等职业操守。依托专业实践教学,在真实情境中通过处理具体问题践行伦理原则,转化为自觉行为,体现杜威“做中学”思想。寓教于乐,即深化情感认同与学习体验。“乐”指创设生动教学情境激发兴趣,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使学生在积极情感体验中深化理解。教师在关键节点用精炼语言点拨升华,实现“四两拨千斤”的育人效果。

1.2 “三式”:思政融合的三种方法

专题嵌入式,是将宏大思政主题作为完整教学专题深度嵌入课程模块,确保系统性与深刻性,适用于“寓道于教”的理论化价值引领。画龙点睛式是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关键节点,用精炼语言点拨思政内涵,自然触动学生思想,强化职业操守,是“寓德于教”的核心手段。元素化合式即将思政元素分解后与专业知识、技能训练、案例情境全面化合,生成兼具专业属性与思政内涵的“新物质”,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无痕渗透,支撑“寓教于乐”的情感认同。

1.3 构建逻辑:维度与方法有机统一

“三寓”是目标,“三式”是手段。三者灵活组合形成立体化实施矩阵,“寓道于教”通过“专题嵌入式”实现系统化价值引领;“寓德于教”依托“画龙点睛式”强化职业操守;“寓教于乐”采用“元素化合式”融入互动教学。多维度路径协同确保育人目标全面达成,推动思政教育从“入课”向“入心”深化。

2“三寓三式”课程思政模式实践路径

《社区社会工作》课程围绕“三寓三式”顶层设计,通过资源开发、平台搭建、模式改革和评价革新等举措,将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

2.1 深挖思政资源,丰富内容供给

课程摒弃思政内容“口号化”“标签化”的做法,从政策、文化、实践三个维度深挖与课程内容高度适配的思政教育资源,为“三寓三式”的实施提供丰富、新鲜的“活水”。

政策维度上,对接国家治理现代化。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宏大政治理念,具化为“社区议事协商”和“居民意见反馈”等可操作的教学点。如讲授社区民主参与时,引导学生结合社区治理的数字化政策,深入分析“社区通”APP 等智慧社区平台背后的民主功能逻辑,让学生直观理解基层民主的实现形式,从而将对国家制度的认同建立在对专业应用的深刻理解上。

文化维度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如,讲解“社区照顾”等章节时,有机融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传统美德。组织学生实地考察“15 分钟养老服务圈”,不仅要求学生调研服务设施的布局与功能,还设计了深度访谈高龄老人的环节,让学生亲耳聆听老人们的故事,记录养老服务圈为他们带来的实际便利与精神慰藉,从而在情感共鸣中强化文化自信与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之心。

实践维度上,转化社会热点为教学案例。课程团队敏锐捕捉社区治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如快递柜收费纠纷、高空抛物治理、垃圾分类推进难题等,将其转化为极具思辨性的教学案例。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居委会、物业、居民、企业等多方参与的协调会,让学生在唇枪舌战中体验利益博弈的复杂性,领悟换位思考、责任担当与协商共赢的重要性,杜绝思政教育的空洞说教。

2.2 搭建协同平台,拓展育人场域

为打破校园与社会的壁垒,课程团队主动与市宝山区大场镇政府深度合作,共建“社区微治理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智慧的真实场域,成为“寓德于教”的核心载体。

参与真实项目,深化专业认知。在大场镇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美丽楼道建设等真实的改造项目中,学生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作为社工助理,深入社区,协助工作人员分楼栋、分单元收集居民意见,并运用专业知识整理成可视化报告,供社区决策参考。实践中学生深刻体会到基层工作的繁琐与不易,理解了“民生无小事”的真谛。

融入网格治理,体验基层运作。基地推行“一生对接一微网格”制度,学生在一线社工的指导下,协助网格员开展日常工作,包括居民信息登记、安全隐患排查、邻里小矛盾调解等。“沉浸式”实践让学生对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有了具象化的认识,对“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治理理念有了切身的感悟。

开展志愿服务,涵养奉献精神。课程与社区每季度联合开展“微服务日”活动,学生发挥专业特长,为居民提供防诈骗宣传、智能手机教学、健康知识普及、家电使用咨询等服务。五年来,累计服务居民超2000 人次。在一次次被需要的体验中,学生的奉献精神与社会责任感得到了极大的滋养。

2.3 采用混合教学,激活学习热情

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入“多导师带教制”,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寓教于乐”的重要体现。

线上预习与线下研讨结合。以“社区青少年服务”模块为例,课程结合“爱心暑托班”“社区四点半课堂”等本土优秀实践案例。线上,教师提前推送案例的深度解析微课、服务方案设计的标准模板,引导学生完成前置性预习;线下,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围绕如何缓解双职工家庭育儿压力、促进流动儿童社区融入等议题展开“头脑风暴”,共同设计服务方案。不仅训练了专业技能,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了服务社会、关爱未来的职业理想。

专业教师与实务导师协同。实践环节推行“双导师”制。线上,由校内专业教师负责理论答疑、分享社区走访与需求评估的技巧与心法;线下,由来自社区一线的资深社工担任实务导师,手把手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提升学生实践的专业性与规范性。同时,实务导师身上所展现的家国情怀与强国担当,树立了鲜活的榜样。如,设计社区残疾人服务方案时,学生在线上观看残疾人生活纪录片、学习无障碍设施国家标准后,线下实地访谈残障居民,模拟召开无障碍设施优化协商会,邀请社区干部现场点评,形成完整的学习闭环,强化了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行动的自觉性。

2.4 优化考评机制,确保育人实效

目前,已有研究强调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重要性[6],本课程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创新维度,全面立体衡量学生的知识能力与价值素养。

过程性评价(占比 50% ),考察学生在学习中的投入度与思政感悟。线上部分包括预习知识点测试、专题微课学习心得以及在论坛区围绕职业伦理、服务实践感悟等主题的发帖讨论情况。线下部分包括详实的实训报告和志愿服务记录。终结性评价(占比 50% ),综合考察理论与实践能力。理论考试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复述,而是要求设计社区服务方案时,能明确体现公平正义、多元包容等思政理念。实践汇报则由校内专业教师与社区实务导师共同评分,评价标准兼顾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及其中蕴含的人文关怀与价值导向。创新性评价(加分项 5% ),学生提出的社区服务新点子、新方案,若被实践基地或相关社区采纳实施,即可获得额外加分,鼓励学生将所学用于解决真实社会问题。

3“三寓三式”课程思政模式成效与反思

经过近五年的持续建设与优化,《社区社会工作》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也引发了实践反思

3.1 育人成效显著

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课程覆盖了近 300 名学生,通过系统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显著增强。他们积极参与“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等高级别赛事,将课程所学转化为创新性的社区服务项目,以赛促学,成效斐然。毕业后,部分学生选择专升本继续深造,多数则投身于社工及相关领域的基层工作,成为服务社区、服务民生的新生力量。连续五年的教学评价中,学生对课程满意度均在 98 分以上,累计有 17 个由学生团队设计的社区服务策划案被社区采纳实施,印证了课程的育人实效。

教学成果与社会声誉双丰收。课程的创新实践获得了教育界认可,先后荣获第二届市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展示活动一等奖、市高职高专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主讲教师获评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课程的优质教学资源已上线“智慧树”等在线教育平台,向全国范围辐射,成为高职教育领域课程思政的典型范例。

专业发展与社会服务协同并进。课程的成功建设形成了示范效应,带动社会工作专业其他核心课程构建各自的思政育人体系,形成一个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矩阵”,提升了专业思政整体水平。专业的社会口碑与报考热度随之攀升,五年来,招生人数分别为29 人、34 人、51 人、56 人及82 人。同时,通过校政合作,课程将育人过程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累计为十余个社区提供超过2000 人次的服务,提炼出十余个可复用的典型教学案例反哺教学,实现了教学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3.2 实践反思与展望

尽管“三寓三式”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需保持审慎,并需开展前瞻性规划。一是对教师综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画龙点睛式”等方法高度依赖教师自身的思政素养、教育机智和对课程内容的深刻理解。如何建立常态化的教师培训与发展机制,提升全体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是保障该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课程组已建立“思政联席备课会”制度,由专业教师与社区带教导师定期协同研讨,统一思政融入标准,但覆盖面和深度仍有待加强。

二是思政成效评价需进一步深化。当前的三维评价体系虽已较为完善,但在如何更精准地评估学生价值观内化程度等隐性成效方面,仍有探索空间。未来可尝试引入更科学的质性评价工具,如深度访谈、叙事分析、学生成长档案袋等,并开展毕业生职业发展的长期追踪,以更长远的视角检验课程思政的育人实效。

三是模式的可迁移性与调适性探索。“三寓三式”的内在逻辑具有普适性,但将其推广至其他专业课程时,必须进行本土化调适[7]。不同专业的知识体系、实践场景、育人目标各不相同,需要结合专业特点,重新挖掘与之匹配的思政资源,设计与之契合的教学活动。未来应加强跨专业教研,提炼该模式的核心要素与应用原则,为更多课程的思政改革提供参照。

4 结语

《社区社会工作》课程构建的“三寓三式”思政教育体系,通过“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寓教于乐”与“专题嵌入式、画龙点睛式、元素化合式”的有机结合,破解了高职课程思政的系列难题。该模式以真实社会情境为依托、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校政协同为保障、以科学评价为驱动,实现了知识、能力与价值的协同塑造。其经验不仅可为高职院校提供可参照的建设范式,也为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贡献了实践智慧。未来需进一步深化教师能力建设、完善评价体系、探索模式迁移,推动课程思政从“形式融入”走向“实体融合”。

参考文献:

[1]胡杰辉.外语课程思政视角下的教学设计研究[J].中国外语,2021,18(2):53-59.

[2]李国忠.“四情”融入:边疆民族地区高校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运用策略研究—以广西大学为例[J/OL].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8[2025-09-24].https://doi.org/10.13624/j.cnki.jgupss.20250811.003.

[3] 卢朝东, 张慧芳. 从碎片 化到系统化的物流学 课程群思政教学研究[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25,37(5):114-120.

[4]刘晓洁.以“三心”育人为导向的环境设计课程思政教学路径探索—以“设计初步”课程为例[J].陕西教育(高教),2025(9):16-18.

[5]汪晶晶.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学基本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24.

[6]刘智敏,苏醒,刘峰,等.专业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考核评价指标研究[J].高教学刊,2024,10(11):80-83.

[7]陈中明.课程思政融入高职院校电子商务基础课程的研究与实践[J].科学咨询,2022(21):177-179.

本文系市高职高专课程思政与文化素养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25 年度市高职高专课程思政优秀课程建设及校级强师工程项目“《社区社会工作》精品课程建设”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程斯(1985 年7 月-)女,汉,硕士,安徽安庆人,硕士,从事社会工作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