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热河安远庙碑刻-镌刻在石碑上的民族交融与政治智慧
杜进松
承德市外八庙管理中心
一、安远庙碑刻的基本概况
安远庙碑为卧碑,通高 105 厘米,碑身正面宽 248 厘米、侧面宽 58 厘米,由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构成,采用英武岩为材料。英武岩质地坚硬致密,这种选材不仅展现了皇家建筑用料的考究,也使得石碑历经两百多年的风雨侵蚀,依然能够较为完好地保存至今。整座石碑四面皆有文字,正面镌刻满汉两种文字,详细记载建庙缘由;背面则是蒙、藏两种文字,内容与正面一致。四种文字并用,在清代碑刻中并不鲜见,但在安远庙碑刻上,却有着独特的意义。它充分体现了清代多民族融合的特色,也彰显了朝廷对不同民族文化与语言的尊重。当时清朝统治者深知,尊重各民族文化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础,这种理念在碑刻文字的选择与镌刻上得到了直观体现。碑身东、西两侧还刻有汉字诗文两首,为这座石碑增添了文学与历史的双重韵味,使安远庙碑刻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者,更成为了文化艺术的载体。
二、碑刻内容解读:建庙缘由与政治考量
伊犁河北旧有庙,曰固尔扎,都纲三层,缭垣周一里许。当噶尔丹策凌时,以五集赛,更番居此诵经,每岁首、盛夏,准噶尔之众膜拜顶礼者,远近咸集。其俗素奉黄教,往往捐珍宝,施金银,以事庄严。庙之闳瞻,遂甲于漠北。阿逆之叛,贼党肆掠焚劫,庙乃毁废,曾用韩愈陆浑山火诗韵,以纪其事。及我师再平伊犁,其地并建城堡,而梵宇之仅存煨烬之余者,已不可复整,亦不必复整也。因思山庄为秋蒐肆觐之所,旧蕃新附,络绎鳞集。爰规东北冈阜肖固尔扎之制,营建斯庙,名之曰:“安远。”集梵僧演步踏,以庆工蒇事。惟时都尔伯特郡王策凌、乌巴什等,适以朝贺至,与达什达瓦部众之隶居兹土者,欢喜额手。佥谓琳宫晃曜,妙相庄严,不啻曩时在固尔扎礼都纲闻呗赞也。然予之所以为此者,非惟阐扬黄教之谓盖以绥靖荒服,柔怀远人,俾之长享乐利,永永无极云。因系十韵以识缘起如此。
伊犁兵燹后,梵宇为重为。缩地齐近远,归宗何改移?今朝初庆落,戎索永延厘。耸峙辉山麓,来瞻渡水涯。制仍固尔扎,境一昆那离。唱呗格隆侣归旗达瓦贻。维新同致敬,忆旧孰含悲。群讶胡宽市,豫怀范燮辞,藉无示败彼,讵有覩成斯,置器廑安处,恢纲靖远陲。
乾隆皇帝在碑身正面的满汉碑文中,以御制安远庙瞻礼书事[有序]为题,详细叙述了安远庙的修建背景。要深入理解安远庙的修建,需先回溯新疆伊犁河北固尔扎庙的辉煌过往。昔日,固尔扎庙是一座宏伟壮丽的喇嘛庙,大殿三层,围墙绵延一里有余。在噶尔丹策凌统治时期,这里成为厄鲁特蒙古宗教活动的核心场所,五大寺院的喇嘛轮流在此诵经。每年年初和盛夏,准噶尔部远近信佛之人纷纷前来顶礼膜拜,他们虔诚地捐献珍宝金银,将固尔扎庙装点得庄严华美,使其成为漠北地区首屈一指的佛教圣地。这种繁荣景象,不仅体现了当地民众对佛教的虔诚,也反映出固尔扎庙在当时政治、宗教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阿睦尔撒纳的叛乱,给这座辉煌的寺庙带来了灭顶之灾。阿睦尔撒纳原本是厄鲁特蒙古辉特部台吉,在准噶尔部内乱中,他先是假意归附清朝,后又发动叛乱。叛党肆意烧杀抢掠,固尔扎庙毁于一旦。乾隆皇帝对这场灾难痛心疾首,曾以韩愈陆浑山火诗韵,记录下这场浩劫。后来清军再次平定伊犁,修复城堡,但固尔扎庙已只剩残垣断壁,难以复原,也无复原的必要。此时的清朝,经过多年的经营,国力强盛,在边疆地区的统治逐渐稳固。避暑山庄也已成为清朝木兰秋狝和诸藩朝拜的重要场所,旧有藩属与新归附者络绎不绝。
乾隆皇帝考虑到达什达瓦部从伊犁迁居热河的特殊情况,为满足他们的宗教活动需求,同时也为了安抚边疆民众,决定在山庄东北冈阜仿照固尔扎庙的形制,修建安远庙。达什达瓦部在当时的政治局势变动中,选择归附清朝并迁居热河,他们远离故土,宗教信仰成为维系其族群认同的重要纽带。修建安远庙,既是对达什达瓦部宗教信仰的尊重,也是清朝统治者“怀柔远人”政策的具体实践。庙成之后,乾隆召集梵僧举行步踏宗教仪式庆贺。都尔伯特郡王策凌、乌巴什等朝贺至此,与达什达瓦部众共同见证,他们惊叹于安远庙的金碧辉煌与佛像的庄严妙相,仿佛回到昔日在固尔扎庙礼佛的时光。
乾隆在碑文中明确表示,修建安远庙,并非仅仅为了阐扬黄教,更重要的是“绥靖荒服,柔怀远人”,希望借此让边疆民众安居乐业,永享太平。碑文最后的十韵诗句,更是对建庙缘起与期望的诗意总结,“伊犁兵燹后,梵宇为重为。缩地齐近远,归宗何改移”,既点明了安远庙修建的缘由,也表达了朝廷希望通过宗教与建筑的力量,实现边疆稳定、民族归心的愿景。这体现了乾隆皇帝高瞻远瞩的政治眼光,他深知宗教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影响力,巧妙地利用宗教建筑来加强对边疆的治理,巩固国家的统一。
碑身南侧刻有乾隆四十一年(1776 年)五月所作的诗一首:“东岭琳宫接,题门各有名。匪尊不二法,缘系众藩情。佛日迎熏朗,慧云收雨征。金川兹武定,安远永销兵。”此时正值平定四川大小金川叛乱之后,这场历时多年的战争,耗费了清朝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乾隆皇帝在诗中表明,山庄东面岗峦寺庙相连,虽看似尊崇佛教,实则是为了维系各藩属的情感。佛教在清朝时期,尤其是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清朝统治者巧妙地利用佛教文化,将其作为加强民族联系、维护边疆稳定的重要手段。佛光普照,带来安宁,而平定叛乱后,更希望从此边疆永无战事,百姓安居乐业。这首诗体现了乾隆皇帝在军事胜利后的欣慰,以及对边疆长治久安的期盼。他深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渴望通过和平的方式治理边疆,实现国家的繁荣稳定。
碑身北侧的诗文则是乾隆四十六年(1781 年)五月所写:“新疆应定后,安远建祗林。万里夜来往,廿年久静愔。众生资庇荫,一已致雯钦。回逆偏猖近,陈师却愧心。”此时,新疆已基本平定,但回部又出现叛乱。乾隆皇帝回顾安远庙建成后的二十年,感慨其为众生提供了庇佑。然而面对新的叛乱,他虽调兵遣将,但内心仍有愧疚,期望能够尽快平息战乱,恢复边疆的和平与稳定。这两首诗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乾隆时期边疆局势的变化,以及皇帝对边疆治理的持续关注与思考。乾隆皇帝在位期间,边疆地区局势复杂多变,叛乱时有发生。他始终将边疆治理视为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石,不断调整政策,力求实现边疆的长治久安。这些诗文不仅是乾隆皇帝个人情感的抒发,更反映了当时清朝边疆治理的真实状况和面临的挑战。
三、碑刻背后的文化价值
从碑刻内容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清朝在边疆地区的军事行动与政治举措。平定伊犁、大小金川叛乱,以及对回部局势的关注与应对,都反映了清朝维护国家统一、稳定边疆的决心与努力。安远庙的修建,不仅是宗教设施的建设,更是清朝边疆治理战略的一部分,它象征着朝廷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以及对边疆民众的安抚与统治。在清朝时期,边疆地区的稳定对于国家的安全和发展至关重要。乾隆皇帝通过军事手段平定叛乱,消除不稳定因素,同时通过修建安远庙等举措,加强对边疆民众的管理和文化影响。碑刻中的文字,为研究清代边疆治理的政策、策略与成效,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学者们可以通过对碑刻内容的细致分析,深入了解清朝在边疆地区的统治模式、民族关系以及政策实施的具体情况。
安远庙仿固尔扎庙而建,建筑风格融合了新疆与内地的特色,而碑刻上的四种文字,更是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象征。满文代表着清朝的统治民族文化,汉文承载着悠久的中原文化,蒙文和藏文则体现了北方与西藏地区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字共同镌刻在同一石碑上,记录着相同的历史事件,展示了清代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繁荣景象,是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生动写照。在安远庙的建筑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新疆地区建筑风格的元素,如独特的屋顶造型、装饰图案等,同时又融入了内地建筑的对称美学、精湛工艺。这种建筑风格的融合,不仅是技术的交流,更是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碑刻上的文字,也成为了不同民族文化交流的媒介,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文化认同。
四、安远庙碑刻与清代社会文化背景
(一)清代佛教文化的发展与影响
在清代,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在政治、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清朝统治者对藏传佛教采取了尊崇和扶持的政策,这与清朝的边疆治理策略密切相关。藏传佛教在蒙古、西藏等边疆地区具有广泛的信众基础,通过扶持藏传佛教,清朝统治者能够更好地与边疆少数民族建立联系,增强他们对中央政府的认同感。安远庙作为一座喇嘛庙,其修建和相关宗教活动的开展,正是在这样的佛教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碑刻中对安远庙宗教功能的描述,以及乾隆皇帝在碑文中对佛教作用的阐述,都反映了佛教文化在清代社会中的重要影响力。佛教的教义、仪式和建筑艺术,不仅丰富了清代的文化内涵,也成为了统治者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融合的重要工具。
(二)避暑山庄在清代政治中的地位
避暑山庄作为清朝的夏都,在清代政治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清朝皇帝避暑休闲的场所,更是处理国家政务、接见边疆少数民族首领的重要政治中心。每年的木兰秋狝活动,众多藩属首领汇聚于此,加强了中央政府与边疆地区的联系。安远庙修建在避暑山庄附近,与避暑山庄的政治功能紧密相连。乾隆皇帝在碑文中提到,考虑到避暑山庄已成为诸藩朝拜的重要场所,为了更好地安抚新归附的达什达瓦部,才决定修建安远庙。安远庙的存在,进一步完善了避暑山庄周边的政治、文化格局,成为清朝统治者展示国家实力、推行民族政策的重要象征。在这里,不同民族的文化、政治活动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清代独特的政治文化景观。
五、安远庙碑刻的保护与传承
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沧桑,安远庙碑刻依然保存至今,成为研究清代历史、民族、宗教与文化的重要文物。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碑刻也面临着诸多保护难题。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应重视对其的保护与传承。
在物理保护方面,需要采用科学的技术手段。例如,对碑刻进行定期的清洁和维护,防止灰尘、污垢对石碑表面的侵蚀;运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如无损检测,了解石碑内部的结构状况,及时发现潜在的损坏隐患;针对石碑的风化、腐蚀问题,可以采用合适的防护材料进行表面处理,增强其抗风化能力。同时,要控制碑刻所在环境的温湿度、光照等因素,避免因环境变化对碑刻造成损害。
在文化内涵挖掘与传承方面,应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学术研究是深入了解碑刻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鼓励学者从历史学、民族学、宗教学、语言学等多个学科角度对安远庙碑刻进行研究,揭示其背后隐藏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举办文化展览,将安远庙碑刻的相关资料、研究成果进行展示,让更多的人了解其历史意义和文化魅力。在教育宣传方面,可以将安远庙碑刻的内容纳入学校历史、文化课程中,编写相关的科普读物,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广泛传播,提高公众对这一历史文化遗产的认知度和保护意识。
安远庙碑刻,这座镌刻着历史记忆的石碑,以其独特的文字与内容,见证了清代的民族政策、边疆治理与文化交融。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我们了解过去、展望未来的重要窗口。在新时代,我们应当珍视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通过科学的保护和广泛的传承,让安远庙碑刻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涵,继续传承与发扬下去,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和民族团结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建红,关梅,李咏咏.既宁且安其乐斯在——从普宁寺、安远庙的修建看清代民族宗教政策及现实意义[J].理财(经济),2016,(05):88-94.
[2]张琳尧.观音化身惠紫塞——以安远庙绿度母为例[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4,19(01):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