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土木工程中的智能施工技术及其应用
刘娜 高大伟 孙辰
身份证号码:371421198802044625;身份证号码:371427198104260011;身份证号码:420111197702025056
引言
在新形势下,建筑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持续创新,大大推动了行业发展速度。尤其是智能施工技术的出现,有助于在控制人力、物力成本投入的同时,从源头上降低安全事故率,保障施工方整体利益提升。
1 智能施工技术基本概念
建筑行业广泛推广的智能建造综合了多种先进技术,能够智能化管理工程建设全过程,具有实时采集并深度分析数据的功能,施工单位可以提前在现场布设传感器,动态化收集施工参数,优化施工流程,然后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深度挖掘并分析,制定科学的施工决策。同时,优化建筑土木工程设计时,智能建造也能够结合建筑信息模型仿真技术,精准模拟设计方案中建筑外部的形态,持续优化方案内容,合理配置施工资源,减少资源消耗,且显著提升整个结构的完整性。
2 建筑土木工程中的智能施工技术及其应用
2.1 智能机器人施工技术
随着 5G 技术的发展,建筑施工领域中智能化机器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就拿砌墙机器人来说,传统的砌墙作业需要弯腰、搬砖等作业,劳动强度大,人工砌墙的速度与质量受工人技术水平及工作状态等因素影响。在 5G 网络的支撑下,砌墙机器人系统利用高精度传感器及先进算法,实现了对墙体尺寸及位置的精确测量。施工前,技术人员将墙体设计方案输入到机器人控制系统中,通过 5G 网络快速、稳定地向机器人传递数据。施工时,机械臂准确、快速地抓取砖块,按预先设定好的程序涂抹砂浆,再将砖块准确安放到指定位置。每块砖的摆放角度,砂浆涂刷的厚度,均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极大地提高了墙体的质量与精度。
2.2 智能遮阳系统
智能遮阳系统可以根据建筑内外部的光照情况,自动调整遮阳设施(如百叶窗、窗帘或遮阳板)的开合程度。在阳光强烈的时候,遮阳系统可以将遮阳设施完全展开,有效地阻挡阳光直射进入建筑内部,减少室内温度的上升。而在光线较弱的时候,遮阳系统可以将遮阳设施打开,允许更多的自然光进入建筑内部,减少对人工照明的需求。遮阳系统通过控制遮阳板,还能影响到室内的通风方式。通过自然风压、空气温差、空气密度等物理手段实现室内通风,有效调节室内温度。而遮阳板安装位置合理可以对风起到更好的引导作用,增加进风口风压,对室内通风量起到调节作用,促进室内的自然通风。智能遮阳系统通过与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及其他相关设备的联动,能够实现更为精确和高效的控制。例如,在炎热的夏季,系统可以根据室内温度的上升和湿度的变化,自动调整遮阳设施的开合程度。这样一来,智能遮阳系统不仅能够有效降低能耗,还能根据实际需求,为居住者提供更加舒适和宜居的环境。通过这种智能化的调控,居住者可以在保持室内温度适宜的同时,享受到自然光的柔和照射,从而创造出一个既节能又舒适的居住空间。
2.3 物联网(IoT)技术
IoT 技术具有实时监控、智能化调度等优势,施工单位可以根据现场情况安装温度传感器、震动传感器等装置,实时采集各类施工设备的运行温度、转速等参数,便于施工人员提前找出潜在的风险并加以处理。例如,施工人员将传感器安装在塔吊设备上,可以全天候掌控塔吊的运行状态,若发现异常振动、超载等情况,传感器会迅速将数据传输到后台管理系统,迅速发出警报,提醒施工人员停止作业,以免诱发严重的安全危机。随着我国建设工程行业的不断发展,各地所开展的大型施工项目,现场往往多种设备协同作业,而通过物联网技术,施工单位可以将所有设备统一接入管理平台中,根据施工进度与任务需求智能化调度设备,确保施工工作顺
利进行的同时提升施工质量。
2.43D 扫描技术
建筑土木工程施工中应用 3D 扫描技术,通过采用现代化仪器与软件,能够全方位扫描建筑结构后进行数字化转变,以三维模型呈现出整个建筑架构。这种非接触性的智能技术,具有高精度、快速测量等优势。建筑土木工程质量检测、工程设计、进度监控等都可以使用,有利于提升工程施工效率。首先,3D 扫描技术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能够进一步修正 BIM技术创建的三维数据库,进而对建造物体的精细结构进行深化设计,使模拟数据更加准确,减少误差。施工人员利用 3D 扫描技术可以全方面掌握施工现况,确保设计方案更加科学;此外,工程设计中,3D 扫描技术可以帮助人员及时找出潜在安全隐患,辅助设计师迅速调整设计细节。以隧道工程为例,能够实时监测现场土层、岩层等的技术,可以及时找出变形隐患,通过迅速调整设计方案,防止施工中与地面水系连通,从而保障工程顺利建设。
2.5 人员和设备定位监控技术
5G 和物联网相结合的人设备定位监控技术,在建筑工地上有很多具体的应用场景。第一,在人员管理方面,当工程进入多个工种的交叉作业阶段时,现场人数众多,作业范围也比较复杂,这就给项目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利用人员定位监控,管理者可以清楚地看到各工作岗位的分布情况,避免了由于沟通不畅而引起的人员冲突及安全事故。如地铁隧道施工时,盾构作业区与其后的铺轨区同时进行,定位系统可以保证两个区域内的人员不会误入,从而保证施工的安全。第二,应急救援方面,当施工现场发生塌方、火灾等突发情况时,定位系统可以快速定位被困人员的位置。救援人员可以根据精确的位置信息,规划出最优的搜救路径,并携带适当的搜救器材,迅速开展搜救工作,提高搜救效率,提高被困者的存活率。第三是设备的定位与监控,大型建筑土木工程的设备种类多、价值高,因此对设备的定位与监控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定位功能,可以实时掌握设备的位置信息,避免设备的丢失。例如,某些大型吊车、挖掘机等,一旦发生异常运动,系统可以及时报警。
2.6 智能施工技术与建筑信息管理(BIM)技术深度融合
智能施工技术与建筑信息管理(BIM)的深度融合为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了更为高效的解决方案。BIM 作为建筑项目的数据集成平台,能够在设计、施工和运营各个阶段提供精确的数字模型,而智能施工技术则通过实时数据反馈、动态控制与自动化系统对建筑环境进行优化。在设计阶段,BIM 技术与传感器数据的结合,使建筑师可以基于实时环境数据和历史能效数据优化设计方案,确保建筑物的功能性与可持续性。例如,通过将 BIM 模型与能源模拟工具结合,可以精确预测建筑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能耗表现,进一步减少设计阶段的能耗浪费。相关研究表明,BIM 与智能建筑系统结合后,建筑设计能效优化可实现 10%~15% 的能源节约。
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建筑土木工程领域发展中,其智能施工技术表现出巨大的潜力与应用价值,今后,行业内还将持续加大相关研究力度,不断创新,从而保障建筑土木工程行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荣明.智能建筑技术在现代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智能城市,2023,9(4):26-28.
[2]宋子龙.智能建造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J].绿色建造与智能建筑,2024(1):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