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作者

朱春艳

四川旌华建设有限公司 610031

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废弃物的产生量与日俱增,对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将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已成为工程管理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本文深入剖析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的内涵、意义,探讨其在工程规划、施工、材料替代、成本控制及环保等方面的应用策略,分析面临的技术瓶颈、政策法规不完善、市场机制不健全、认知不足挑战,提出强化技术研发、完善政策体系、优化市场运作、加强宣传教育应对举措,旨在推动建筑废弃物资源化融入工程管理全过程,助力建筑行业绿色转型。

一、引言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建筑行业作为资源消耗与废弃物排放的大户,面临着严峻挑战。建筑废弃物如不妥善处理,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还会引发土壤污染、扬尘等环境问题。将建筑废弃物转化为可利用资源,使其重新参与到工程建设循环中,既能缓解资源短缺困境,又能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工程管理领域亟待深入探索与实践的重要课题。

二、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的内涵与意义

1.内涵:建筑废弃物资源化,是借助物理、化学、生物等多元手段,把拆除、新建工程衍生的废弃混凝土、砖块、木材、金属等,重塑为再生骨料、再生砖、再生木材、再生金属等可用之物,再度赋能建筑、道路等工程领域。

2.意义:

资源节约:建筑对砂石骨料需求仿若无底洞,以废弃混凝土制备再生骨料,可大幅削减天然骨料开采量,护佑山林河川,降低生态创伤,遏制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

环境保护:妥善安置建筑废弃物,杜绝露天堆放扬尘肆虐、渗滤液侵蚀土壤水体,削减运输遗撒,还城市清新空气,守生态平衡天平。

经济增效:一方面,催生出建筑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新引擎,拉动设备制造、技术研发、产品销售等产业协同飞驰;另一方面,再生材料置换原生材料,能为工程建设成本“瘦身”,提升项目经济效益。

三、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1.工程规划阶段:

精准预估产量:依项目特性,如高层住宅的建筑面积、层数、结构类型,佐以经验数据与模拟软件,精细测算废弃混凝土、砖块等产量,为后续资源化谋篇布局。

定制利用方案:考量周边处理设施布局、再生材料供需实情,敲定就地处理与外运清单,规划再生材料何处用、用多少,像再生砖铺就步道、再生骨料夯实道路基层。

2.工程施工阶段:

精细分类收集:施工现场依废弃物类别设收集容器,借颜色、分区巧管,促工人精准分类,为后续深加工备料。

牵手专业企业:遴选资质优、技术强的处理企业,签合作约,保废弃物速运、精处,其完备生产线是再生材料质量的“保险锁”。

3.材料替代应用:

再生骨料入混凝土:经试验摸透再生骨料替代天然骨料的“火候”,调配外加剂优化再生混凝土性能,使之适配基础垫层、非承重结构浇筑。

巧用再生砖、砌块:再生砖筑围墙、装点景观小品,再生砌块凭借轻质、保温优异性入驻框架填充墙,为建筑节能助力。

4.成本控制方面:

削减采购成本:比选再生与原生材料性价比,在质量达标的前提下,多用再生材料,为原材料采购费“减负”。

节约处理开支:变废为宝,省下垃圾填埋、焚烧“巨款”,与处理企业谋共赢,协商减免处理费,共享资源化红利。

5.环境保护层面:

降尘降噪:相较传统处置,资源化在封闭厂房作业,斩断扬尘、噪声源头,还周边居民安宁。

防污保安:严管含重金属、有机物废弃物,单独收、专业处,阻有害物质“入侵”土壤水体,守环境净土。

四、建筑废弃物资源化面临的挑战

1.技术瓶颈:

质量波动:建筑废弃物成分“杂乱”、杂质多,令再生骨料、砖质量起伏,如再生骨料压碎指标、吸水率难驯,制约其用于关键结构。

工艺滞后:部分处理技术耗能高、效率低,破碎、分选环节机械磨损大、分拣糙,拖慢资源化“脚步”。

2.政策法规不完善:

分类无序:当下分类多靠自觉,缺强制标准,施工现场混装成风,折损后续资源化效率与质量。

激励缺失:税收优惠、补贴“不给力”,企业投资意兴阑珊;审批、规划未重资源化,建设单位漠然视之。

3.市场机制不健全:

认可低迷:用户对再生材料性能存疑,建筑市场大门半掩,销售渠道梗阻,企业生产缺动力。

价格失衡:再生材料定价随原生材料“起舞”,未彰环境资源价值,优势难显,推广遇阻。

4.认知不足:

行业轻慢:部分从业者未识资源化要义,施工随意丢弃,分类消极怠工。

公众淡漠:公众对污染危害、资源化潜能蒙昧无知,未聚社会支持监督之力。

五、应对建筑废物资源化挑战的策略

1.强化技术研发:

产学研联合攻关: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携手,针对再生材料质量提升、处理工艺优化等难题开展研究。研发智能分拣设备,利用传感器、图像识别技术精准剔除建筑废弃物中的杂质;探索新型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提高再生混凝土性能。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关注国际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前沿技术,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引进、消化、吸收。学习国外先进的建筑垃圾预分拣、高效破碎技术,提升我国处理工艺水平。

2.完善政策体系:

制定强制分类法规:明确建筑废弃物分类标准、收集流程、责任主体,对违反规定的单位予以处罚,确保施工现场废弃物分类规范。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设立专项财政资金,对建筑废弃物资源化企业给予设备购置补贴、研发资助;出台税收减免政策,对使用再生材料的建设项目给予税收优惠,提高各方积极性。

3.优化市场运作:

加强产品认证与推广:建立再生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对符合标准的产品颁发认证证书,增强市场信任度。举办再生产品展销会、应用示范工程观摩活动,展示再生产品性能优势,拓展销售渠道。

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综合考虑再生材料的生产成本、环境效益、资源节约价值,制定合理价格政策。建立价格补贴机制,当原生材料价格过低冲击再生材料市场时,给予企业适当补贴,保障其合理利润空间。

4.加强宣传教育:

行业内部培训:针对施工人员、工程管理人员开展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知识培训,讲解分类收集方法、再生材料应用要点,提高行业认知与操作技能。

社会公众宣传:利用媒体、公益广告、社区活动等形式,广泛宣传建筑废弃物污染危害与资源化意义,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参与、监督的良好氛围。

六、结论

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是建筑行业迈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虽当前面临技术、政策、市场、认知等诸多挑战,但通过强化技术研发、完善政策体系、优化市场运作、加强宣传教育等针对性策略,能够逐步破解难题,将建筑废弃物资源化融入工程管理各个环节,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提升的多赢局面,推动建筑行业开启绿色新篇章。

参考文献

[1]李红波.建筑废弃物在建筑材料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35):2833-2833.DOI:10.3969/j.issn.2095-2104.2014.35.1866.

[2]段智清,邢聪颖.建筑工程施工中节能降耗技术的应用[J].中国房地产业,2024(11):118-121.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4.11.029.

[3]肖建庄,张文泽,刘堡嘉,等.城市中心区高层建筑绿色拆除方法[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21,38(1):23-30.DOI:10.19815/j.jace.2020.05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