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家校共育视域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

作者

刘璐

广东省惠州市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区第三小学 516083

家校共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因此教师需要了解学生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让学生认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另外,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有效沟通,传授科学引导方法,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力。家校合作建立教育联盟,通过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紧密合作,制定个性化方案,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加强心理健康宣传,提高家校重视

从导致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家庭环境及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认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不同,导致家长的教育观念存在差异,而思想观念决定行为,并直接影响教育结果。许多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主要原因是家长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认知不足,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甚至对已经出现的儿童心理问题不了解其根源 。因此,学校应积极落实家校共育理念,并发挥家校协作作用共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1]。

以学生小明的案例为例,小明在家庭中经常受到严厉的批评和责骂,家长对其要求非常苛刻。这引起了老师对小明家庭环境的关注,认为这种家庭环境可能是导致小明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决定积极开展家校共育,与小明的家长进行沟通并提供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学校邀请专家来进行家长讲座,讲解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家庭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专家通过具体案例,向家长解释了小明退缩行为的原因,并强调了家庭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学校为家长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支持小明的心理健康。学校在校园公众号上定期发布有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章和资讯,让家长可以随时了解到相关的知识和方法。此外,学校还建立了家校沟通平台,定期与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小明在家庭中的情况,并给予针对性的建议和支持。

在学校的有效引导下,小明家长逐渐意识到自身行为对小明心理健康产生的不利影响。促使其改变教育观念,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纠正对小明的家庭教育方式方法。同时,学校通过与家长的合作,为小明提供了一个积极的学习和成长环境,鼓励他参与团体活动,提升他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由此可见,学校要发挥教育引导作用,从家校合作的角度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家长提高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正确认知和关注。

二、增进家校沟通,关注学生心理状态

家长与教师的无障碍沟通是双方及时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及时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前提条件。为此在家长和学校及教师之间应构建沟通桥梁。家长和教师的及时有效沟通能够使双方及时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有助于双方有针对性地共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引导学生的心理向健康、积极方向发展。为此,教师应与家长建立长效无障碍沟通渠道和平台,如线上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或采用家访的形式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及学生在家的情况。在此过程中家长应积极配合,本着家校合作的理念,共同助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家长与学校教师通过沟通有针对地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从而充分发挥家校合作的积极价值和作用 [2]。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在健康的心理状态下茁壮成长,学校可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家访活动。教师根据学生在班级里的日常表现,筛选在班级表现异常的学生并进行家访,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及学生在家的真实表现。在家访过程中教师应向家长讲明家访目的,让家长放下心理压力,如实反馈学生情况。通常在家长具备一定心理健康认知之后能够与教师进行推心置腹的沟通,从而向教师反映学生在家的真实表现。部分家长表示学生作业拖拉,情绪不稳,易怒,无法克制自己的行为;更为严重地表现出对任何事情不感兴趣,喜欢独处,不善言辞,不爱与人交往等。也有的家长反馈学生在家庭中表现出对长辈不尊敬,顶撞父母等情况。经过教师对反馈的情况总结,针对学生在家庭中出现的此类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便于为不同成长阶段小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帮扶。同时教师在家访中将学生在学校中的情况与家长进行同步,通过沟通找到学生行为异常的根本原因,从心理健康角度解决行为根源,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拉近学生与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为今后的心理健康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提升家校沟通效率

学校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如针对学生的心理现状进行科学评估,对学生不同成长阶段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及干预过程进行详细记录,便于学校教师与家长更好地关注学生心理发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才能充分发挥心理档案的积极作用。

其一,隐私保护: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时,要确保学生的隐私权受到保护。只有授权人员可以访问和使用这些档案,以保证学生的个人信息不被泄露。其二,信息收集:档案应包含学生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等,以及学生的心理评估结果、心理问题的描述和家庭情况的背景信息。这些信息可以通过与学生、家长和教师的交流、观察和评估来收集。其三,多角度评估:心理档案应包括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估的结果,如心理测试、问卷调查、教师观察记录等。这些评估结果可以提供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问题。其四,干预计划:在心理档案中,记录学生所接受的心理干预方案,包括针对特定问题的干预措施、介入计划和进展情况。这有助于家长和教师跟踪学生的干预效果和调整干预计划。其五,定期更新:学生心理档案应定期更新,以反映学生的最新情况和进展。教师和家长可以定期回顾档案,并根据档案中的信息调整干预策略和支持措施。其六,家校共享:学生心理档案应在家长和教师之间进行共享和讨论。这样,家长和教师可以共同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制定更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案,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例如,学校在新生入学起始为其建立心理档案,学校向家长发放了一份关于学生心理健康的问卷调查,以收集学生的基本信息和家庭背景。家长填写问卷时,他们了解到了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也对他们的合作表示了肯定和支持。随后,学校组织了一系列心理评估活动,邀请专业心理学家和教育专家指导评估,获得学生的情绪、学习能力和社交互动等信息。所有收集到的信息被保存在学生心理档案中,确保隐私和保密性。只有特定的教师和专业人员才能访问这些档案,并严格遵守相关的保密规定。与此同时随着学生的成长要定期更新心理档案信息,以便于教师和家长能够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辅导。

落实家校共育理念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障,正确的观念引导,合理的教育方式,会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在健康的心理状态下得以全面发展。为此,作为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发挥教育引导作用,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充分调动学生家长,在家校合作中形成合力助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牛亨 , 李东文 . 家校共育视角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研究 [J]. 智力 ,2023(11):128-131.

[2] 刘继荣 . 家校共育视角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 [J]. 当代教研论丛 ,2023,9(01):59-62.

[3] 冯玉玲. 新时期家校协同视域下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路径初探[J]. 品位·经典 ,2022(19):86-8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