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能化测绘装备在野外作业中的性能评估

作者

丁文燕

四川省德康达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610094

摘要:随着科技迅猛发展,智能化测绘装备逐渐成为野外测绘作业的主力军,对其性能精准评估关乎测绘成果质量与作业效率。本文深入剖析智能化测绘装备在野外复杂环境下的适应性、数据采集精度、作业效率、稳定性以及智能化功能实现程度等关键性能指标,阐述基于实地测试、模拟仿真、对比分析等多方法结合的评估手段,探讨应对极端环境、多源数据融合、能源续航、技术更新挑战的策略,旨在为优化装备选型、提升野外测绘水平提供有力支撑,推动测绘行业智能化转型。

一、引言

在当今数字化与智能化浪潮下,测绘领域正经历深刻变革,传统测绘工具逐步被智能化测绘装备取代。从智能全站仪、无人机测绘系统到车载移动测量平台,这些装备广泛应用于地形测绘、地质勘查、自然资源调查等野外作业场景。与传统装备相比,智能化测绘装备集成先进传感器、自动化控制、智能算法,具备高效、精准、智能等优势。然而,野外环境复杂多变,对装备性能提出严苛考验,全面、科学地评估其性能,是保障测绘任务顺利完成、充分发挥装备效能的核心环节。

二、智能化测绘装备关键性能指标剖析

1.环境适应性:野外涵盖高山、丛林、沙漠、湿地等多样地貌与恶劣气候,如极寒、高温、暴雨、沙尘。装备需在不同温度、湿度、气压下正常工作,防水、防尘、防震性能至关重要。例如,智能全站仪密封不严,沙尘侵入易损坏内部光学元件,影响测量精度;无人机在强风下飞行稳定性变差,可能导致拍摄图像模糊、定位偏差,无法获取有效数据。

2.数据采集精度:作为测绘核心,高精度数据决定成果质量。智能装备依靠激光雷达、高精度GNSS等传感器采集地理信息,其测距、测角、定位精度需达毫米至厘米级。像三维激光扫描仪,若点云数据精度不足,构建地形模型会出现地形失真、地物细节缺失,误导后续工程规划、地质分析判断。

3.作业效率:相比传统人工测量,智能化装备大幅提升效率。一方面是采集速度,如无人机快速掠过测区,短时间覆盖大面积,获取海量影像;车载移动测量系统沿道路行驶,同步采集周边多源数据。另一方面是自动化程度,智能全站仪自动照准、跟踪目标,减少人工操作时间,快速完成测点数据记录,为大规模测绘项目节省工期。

4.稳定性:长时间野外连续作业,要求装备稳定可靠。硬件上,电子元件、机械结构需抗疲劳、耐腐蚀;软件上,算法运行无卡顿、闪退,数据传输流畅不中断。若测绘过程中无人机突然失控坠毁、智能采集系统频繁死机重启,不仅损失数据,还耽误作业进程,增加成本风险。

5.智能化功能实现程度:智能化突出体现在智能避障、自动校准、实时数据处理等。无人机遇障碍物自动绕行、智能全站仪根据环境光自动调整测量参数、移动测量平台实时解算处理采集数据反馈初步成果,这些功能降低人工干预,提升作业自主性与科学性,若功能失效或不完善,装备智能优势大打折扣。

三、智能化测绘装备性能评估方法探讨

(一)实地测试法

将待评估装备精心部署至极具代表性的野外测区,严格模拟实际测绘任务流程开展操作。在不同时段,无论是晨曦微露还是烈日当空,不同天气状况,如大雾弥漫、细雨纷飞,以及各异地形条件,像陡坡峡谷、平缓丘陵,全方位记录装备的数据采集表现、设备运行实时状态。例如在山区测绘时,清晨山谷雾气浓重,此时着重测试无人机视觉传感器的穿透性能与定位稳定性;午后高温时段,则聚焦监测智能全站仪测量精度是否出现波动,借由此获取珍贵的一手实测数据,真实且直观地呈现装备在野外实战中的性能表现。

(二)模拟仿真法

借助专业软件搭建虚拟野外环境,精准设置温度、风力、光照等各类参数,逼真模拟装备运行场景。通过灵活改变参数组合,深度剖析极限工况下装备的响应特性,如模拟强风呼啸场景下无人机的飞行姿态变化,提前洞察潜在风险,进而优化飞行控制算法;模拟复杂地形地貌中的激光扫描遮挡难题,针对性改进扫描策略,为实地作业提供前瞻性理论指引,大幅降低实地试错成本,提升作业成功率。

(三)对比分析法

特意选取传统测绘设备与智能化装备同步在同一测区作业,细致对比二者的数据精度、作业耗时、人力投入等关键指标。就测量高差而言,使用常规水准仪与智能水准仪并肩作业,比对测量结果精度差异;绘制地图时,让传统人工测绘模式与车载移动测量系统同场竞技,对比工期长短,鲜明凸显智能化装备优势所在,精准明确改进方向,助力装备持续升级换代,攀登性能高峰。

四、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一)极端环境挑战

极地冰原、高山峻岭等极端环境,对装备耐受性发起极限挑战。应对之策在于采用特种材料打造装备外壳,如耐寒、耐高温且兼具高强度的复合材料,全方位强化防护性能;精细优化电路设计,巧妙融入抗干扰元件,为电子系统稳定运行保驾护航;全力研发自适应温控系统,实时感知环境温度,精准调控设备内部温度,确保装备即便身处极端条件下仍能正常稳定工作。

(二)多源数据融合挑战

智能化装备采集的数据来源广泛,格式、精度、坐标系五花八门。为此,需倾力构建统一数据融合平台,潜心研发智能算法,使其具备自动识别、无缝转换、精准匹配各类数据的卓越能力,将激光点云、影像、GNSS数据完美融合,深度挖掘数据综合利用价值,为构建复杂地理信息的精准模型筑牢根基。

(三)能源续航挑战

野外环境充电设施稀缺,能源续航成为装备运行关键制约因素。一方面,大力研发高效能电池,如能量密度更高的锂电池,延长单次充电续航时长;另一方面,优化电源管理系统,依据测绘任务实时动态智能调整设备功耗,例如无人机在非关键飞行时段适度降低功率消耗;此外,积极探索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辅助供电模式,多管齐下保障长时间野外作业的电力充足供应。

(四)技术更新挑战

测绘技术迭代更新速度惊人,装备换代愈发频繁。破解之道在于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测绘企业主动携手高校、科研机构,联合跟踪前沿技术发展趋势,提前布局研发规划;同时,为用户精心提供持续培训服务,助力其熟练掌握新装备操作技巧与维护要点,确保新技术顺畅落地应用,使测绘行业始终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五、结论

智能化测绘装备在野外作业中的性能评估是推动测绘智能化发展的关键抓手。从剖析性能指标、探索评估方法到攻克诸多挑战,为装备优化升级筑牢根基。虽面临极端环境、数据融合、能源续航、技术更新难题,但凭借科学评估、技术创新、协同合作可逐一化解。持续深化性能管控,让智能化装备在野外大放异彩,赋能测绘事业迈向更高峰。

参考文献

[1]李猛钢.面向井下钻孔机器人应用的精确定位与地图构建技术研究[D].江苏:中国矿业大学,2020.

[2]张继贤,刘飞.视觉SLAM环境感知技术现状与智能化测绘应用展望[J].测绘学报,2023,52(10):1617-1630.DOI:10.11947/j.AGCS.2023.20220240.

[3]陈军,刘万增,武昊,等.智能化测绘的基本问题与发展方向[J].测绘学报,2021,50(8):995-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