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结构优化设计对成本效益的影响研究

作者

成泽群

英海特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

摘要:在建筑领域,结构优化设计是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关键环节。本文深入剖析建筑结构优化设计内涵,从材料选用、构件布局、体系选型等层面阐述优化策略,探讨其对初始建设成本、运营维护成本、资源利用效率等成本要素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效益维度的影响机制,分析应对技术创新、规范标准、协同合作、风险管控挑战的策略,旨在为建筑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管控与效益提升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推动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建筑行业蓬勃发展,各类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与资源约束环境下,建筑项目既要满足功能需求、确保结构安全,又要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化。建筑结构作为建筑的“骨骼”,其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关乎成本投入与效益产出。优化设计建筑结构,能在保障质量前提下,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延长建筑使用寿命,对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

二、建筑结构优化设计内涵与策略

1.材料选用优化:

推广应用高强度、高性能材料,如高强度钢筋、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钢筋屈服强度高,在满足结构承载能力要求时,可减少钢筋用量,降低钢材采购成本与运输、施工成本;高性能混凝土具备良好工作性、耐久性,能减少构件截面尺寸,提升空间利用率,同时降低长期维护成本,因其耐久性强,减少了因混凝土劣化导致的修复费用。

优先选用本地、可再生材料,降低运输碳排放,支持本地产业发展。本地材料供应稳定、运输距离短,成本优势明显;可再生材料如竹材、再生钢材等,可循环利用,减少对原始资源开采,契合环保理念,且部分可再生材料成本随着规模化应用逐渐降低。

2.构件布局优化:

合理规划梁、柱等竖向与水平构件位置,减少不必要结构构件。避免结构冗余,精准布置构件以有效传递荷载,防止出现“肥梁胖柱”现象,在满足力学要求下减小构件尺寸,节省材料用量,直接降低材料成本,同时增加室内净空面积,提升建筑空间使用价值,间接创造经济效益。

优化结构对称性与规则性,降低地震作用下结构响应。规则对称结构受力均匀,地震时内力分布合理,可减少抗震构造措施投入,如减少剪力墙、支撑数量,降低钢筋加密区范围,进而减少钢材、混凝土用量,在抗震设防地区显著节约成本。

3.结构体系选型优化:

对比不同结构体系性价比,如框架结构空间灵活但侧向刚度小,抗震成本高;剪力墙结构刚度大、抗震好,但空间改造受限,建设成本相对高;框架-剪力墙结构结合二者优势,适用于多种建筑功能需求。根据建筑高度、功能、地域等因素综合抉择,高层住宅可选框剪结构,在保证抗震性能同时兼顾空间灵活性,降低总体成本。

考虑建筑全生命周期成本选型,钢结构施工速度快、自重轻、可回收,但防火、防腐成本高;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较好、成本相对稳定,但自重大、施工周期长。权衡短期建设成本与长期运维、改造、拆除成本,如商业建筑短期回本需求高,钢结构利于快速开业运营,后期加强防火防腐维护,实现全生命周期成本最优。

三、建筑结构优化设计对成本的影响

1.初始建设成本:

材料成本方面,上述材料选用与构件布局优化显著降低钢材、混凝土等主要材料用量,直接削减采购成本。例如,采用高强度钢筋替换普通钢筋,在某高层建筑项目中,钢筋用量减少约15%,节省大量材料开支。

施工成本降低,优化构件布局减少复杂节点施工,缩短施工周期,降低人工与机械租赁费用;合理结构体系选型,如装配式结构减少现场湿作业,加快施工进度,减少脚手架、模板等周转材料投入,降低施工综合成本。

2.运营维护成本:

能源消耗成本,优化设计改善自然采光、通风效果,减少人工照明、空调系统使用时长与功率。如合理设计中庭、天井引入自然风与阳光,降低建筑能耗,长期运营电费支出大幅减少。

维修成本,高性能材料与合理结构体系降低结构劣化风险,减少构件更换、修复频次。像耐久性良好混凝土结构减少裂缝、剥落等病害,降低维修材料与人工成本,延长维修周期,保障建筑持续运营收益。

四、建筑结构伏化设计对效益的影响

1.经济效益:

短期效益,结构优化缩短工期,使项目提前投入使用,提前回收投资、获取收益。如商业综合体提前开业,租金收入提前入账;同时降低建设成本,直接增加项目利润空间,提高资金周转率,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长期效益,减少运营维护成本,提升建筑使用寿命,持续稳定产出经济效益。在建筑几十年使用期内,节能、维修成本持续降低,资产保值增值,为业主、投资者创造持久财富回报,利于二次开发、改造升级,拓展收益渠道。

2.社会效益:

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减少材料消耗、能源使用,缓解资源短缺压力,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如推广可再生材料应用,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依赖,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优化采光通风降低能耗,为节能减排做贡献。

建筑质量与安全保障,合理结构设计增强抗震、抗风等防灾能力,保障使用者生命财产安全,减少灾害损失;提升居住、工作空间品质,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五、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1.技术创新挑战:在建筑结构优化设计的前沿领域,诸多新技术仍处于探索阶段,部分新型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尚未经充分验证,像一些基于新型复合材料构建的体系,在强震模拟下的表现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新型材料长期性能研究也严重不足。为此,需大力强化科研投入,促成高校专注理论攻坚、科研机构着力技术突破、企业提供实践土壤的联合模式,共同建立完备技术数据库,持续优化设计规范,为新技术从实验室迈向工地筑牢根基,同时有序开展试点应用,让实践为推广“探路”。

2.规范标准挑战:现行建筑规范部分条款滞后,未充分涵盖优化设计新理念、新技术。及时修订规范,参考国际先进标准,结合国内工程实践,补充结构优化设计相关条文,明确技术指标、设计流程、验收标准,确保优化设计合规可行。

3.协同合作挑战:建筑结构优化需建筑、结构、设备等多专业协同,信息沟通不畅、协同流程混乱影响优化效果。建立基于BIM等信息化平台多专业协同机制,设计人员实时共享、交互信息,开展联合设计审查,优化设计方案,提高协同效率与设计质量。

4.风险管控挑战:结构优化设计改变传统设计模式,存在一定技术、市场风险。开展前期风险评估,识别潜在风险因素,制定应对措施,如优化设计方案比选,考虑不同方案风险概率与损失;引入工程保险,转移部分风险,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六、结论

建筑结构优化设计对成本效益影响深远,是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核心驱动力。从明晰优化策略、剖析成本效益影响,到攻克诸多挑战,为建筑项目增值赋能筑牢根基。虽面临技术、规范、协同、风险难题,但凭借创新突破、规范引领、协同联动、风险防控可逐一化解。持续深化优化设计实践,将为建筑披上“经济铠甲”,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开启建筑可持续发展新篇章。

参考文献

[1]张蓬博.节约经济成本视角下的农村居住建筑外围护结构节能优化设计研究--以豫中寒冷地区为例[D].陕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2.

[2]陈跃.SRC高位转换超高层结构抗震性能研究及基于成本-效益准则的优化设计[D].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09.DOI:10.7666/d.y1647260.

[3]赖帅.鹅羊山A5#栋结构方案优化对工程成本的影响分析[D].湖南:湘潭大学,2015.DOI:10.7666/d.D7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