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究
温艳萍
赣南医科大学 341000
引言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大学生获取信息和接受教育的方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红色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对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教育手段难以激发青年学生的兴趣和认同感。新媒体技术以其即时传播、视听交互和多元展示的优势,为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提供了新路径。高校需要结合新媒体技术,创新教育模式,使红色文化更加鲜活生动,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1、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1 新媒体技术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正在深刻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效果[1]。在信息化时代,社交媒体、视频平台以及移动应用等新媒体工具迅速普及,使信息的传播更加广泛和快捷[2]。这一变化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平台,扩大了教育的覆盖面和渗透力,这为课程内容的多样性与互动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新媒体的即时性、互动性和参与性特质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思政教育活动中,增强了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及影响力。新媒体也带来了信息过载和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的挑战,影响着学生的判断力和价值观[3]。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在新媒体的背景下调整策略,以便最大化其正面作用,减少潜在负面影响。这要求教育者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并能灵活应用新媒体技术进行课程设计和实施。
1.2 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在新媒体环境中的困境
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在新媒体环境中面临多重挑战。内容传播渠道单一,难以实现高效的信息覆盖。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多样化,对传统单向灌输的接受度降低。思政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缺乏关联,影响了教育的实效性。思政课程内容更新相对滞后,无法及时回应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中产生的新思想和新观念,这使得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大打折扣。
2、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价值
2.1 红色文化内涵及其时代价值
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革命精神的象征,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其内核是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价值观教育。红色文化传递的思想理念是历史的积淀,具有跨时代的教育作用,能够激发青年一代的责任意识和奋斗精神。在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与现代教育技术的结合,使其具有更强的时代适应性和传播力。红色文化通过生动的影像和故事情节,契合现代大学生的情感需求,能够有效激发其思辨能力 [4]。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红色文化不仅是弘扬革命历史和英雄事迹的载体,更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的重要依据。其时代价值对培养具有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青年群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2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
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深刻的历史内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帮助青年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通过红色文化的熏陶,大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国家历史与发展方向,增强文化认同与民族自豪感。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红色文化的有效融入将有助于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与进步。
3、新媒体视域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施路径
3.1 构建“新媒体 + 红色文化”的教育传播体系
构建“新媒体 + 红色文化”的教育传播体系需要在内容创作和传播渠道上进行深度融合,以有效提升红色文化的教育影响力与学生的参与度。内容创作方面,应聚焦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以生动的故事情节和创新的表现形式吸引学生 [5]。利用新媒体的视听互动特性,增强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传播渠道建设应充分发挥新媒体多元化的优势,整合各类平台如社交媒体、视频平台和在线学习平台,实现红色文化的广泛传播。互动机制创新则是关键,通过在线讨论、互动游戏和虚拟现实体验等方式,增强学生参与感和学习深度,使红色文化教育更具吸引力和实效性。这样的体系不仅推动了红色文化的传播,更促进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与情感认同,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新的活力与动力。
3.2 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实践模式与保障措施
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实践模式是将新媒体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以实现红色文化教育的最大化效果。线上平台可通过虚拟课堂、互动直播等方式,增强教学的参与感与互动性。线下活动则可通过邀请专家讲座、红色基地参观等途径深化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保障措施包括完善高校新媒体资源配置,加强技术支持,确保数据安全与稳定,并通过师资培训提升教师新媒体素养,以确保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性与持续性。
结束语
新媒体时代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机遇与挑战。本研究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分析了红色文化教育的内涵及路径,提出“新媒体 + 红色文化”教育模式,通过优质内容创作、多元传播渠道和互动机制创新,提升教育吸引力和传播效率,对培养青年学生的思想认同、文化自信及爱国情怀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研究范围局限于文献分析和个别案例,未全面覆盖全国高校实践,且对不同地域文化适配性探讨不足。未来应加强实证分析,优化模式,探索人工智能应用,完善师资队伍及资源保障体系,推动红色文化教育的精准化和高效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梦欣赵海滨 . 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研究[J]. 今传媒 ,2023,31(08):127-130.
[2] 王捷. 融媒体时代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 ,2023,(20).
[3] 杨韶媛洪琳琳 . 新媒体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路径分析[J]. 科学大众:科技创新 ,2020,(09):368-368.
[4] 胡红霞张懿 . 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融入高职思政教育路径研究[J].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04):75-77.
[5] 谭贤芝金卫婷 .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路径优化 [J]. 文学少年 ,2020,0(04):0151-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