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财融合视角下企业财务管理对策研究
初小涵
烟台科技学院 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 265600
企业财务管理正逐渐从基础保障部门转变为支撑战略决策的核心力量,分析传统管理方式时会注意到,这些模式在日常运营中经常表现出明显的响应延迟——财务团队通常在业务完成之后才着手整理数据,这种时间差使得最终形成的分析报告难以满足快速决策需要。随着市场变化速度不断加快和数字化工具的深度应用,业务与财务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正在突破理论框架,逐步在各类企业落地生根。以智能财务系统为例,通过业务单据与财务凭证的实时同步机制,管理会计系统借助智能分析平台,在业务启动前就生成预测模型,真正实现了风险预判与价值创造的有效结合。
1 业财融合的内涵
业财融合作为现代企业提升管理效能的重要抓手,其核心在于打通业务与财务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让前线业务数据与后端资金规划形成良性互动。这种管理模式打破了传统职能部门各管一摊的运作方式,更注重业务开展过程中实时产生的经营数据对财务决策的反哺作用。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市场部门洽谈新客户时同步考虑账期安排,采购部门比价供应商时提前测算资金占用成本,这种跨部门协作机制让企业经营真正实现了"业务开车、财务导航" 的协同效应[1]。
相较于过去财务部门只管月底核算的老做法,如今业财融合体系更强调全流程的价值把控。具体来说,在年度预算编制阶段就会组建跨部门小组,通过搭建财务预测模型来测算不同业务方案的资金需求;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则建立动态监控机制,每周例会上既要看业务进度也要分析成本消耗;到了季度复盘时,除了考核销售指标完成率,还要综合评估资金周转效率等财务维度。
2 业财融合视角下企业财务管理对策
业财融合视角下企业财务管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 预算管理中的业财融合
预算管理作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核心支撑,在战略规划与经营落地层面承担着纽带作用。传统预算流程中财务部门通常处于主导地位,业务部门仅承担数据支撑角色,这种割裂式协作模式容易造成预算目标与实际运营需求产生偏差,甚至引发非理性决策。当推行业财融合机制后,业务与财务人员将形成常态化协同作业关系,通过共建预算方案来强化目标与市场动态、企业战略的匹配度。
在编制初期可借助智能分析技术整合多维数据源,既包含企业经营历史数据,也融合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竞争对标信息,这种立体化建模方式能显著提升预算颗粒度。以销售预算为例,在常规数据模型基础上需要同步关注客户需求迁移特征与供应链弹性空间,形成具备动态调节能力的预算框架。执行阶段则依托数字化监控平台实时追踪核心业务指标,包括销售达成率、原材料溢价幅度、人力配置效率等关键维度,通过设置智能预警阈值对偏离轨道的支出项实施快速响应。考核周期重点构建跨部门联席沟通机制,让业务团队深入理解预算约束条件的制定逻辑,这种双向互动模式有助于提升执行效率和责任意识[2]。
2.2 成本控制中的业财融合
在采购端价值挖掘方面,建立跨部门联动的供应商协同机制。具体操作层面,可搭建业财数据共享平台,让采购定价模型能够动态调整可视化呈现。这里可以运用蒙特卡罗模拟方法,对供应商报价进行概率分布分析,同时结合历史履约记录,逐步构建供应商分级评估体系。
针对生产过程的成本动因分析,需要突破传统会计分期限制,采用作业成本管理法重新梳理成本归集逻辑,着力解决制造费用在多元化产品线间的精准追溯难题。实施过程中建议设立工序级成本核算单元,通过时间驱动法量化非增值作业损耗,建议同步建立异常成本波动预警机制,运用过程挖掘技术识别生产流程中的隐性浪费节点。销售端价值创造方面,重点聚焦客户维度的营利性管理,基于产品与客户组合的边际贡献矩阵分析,需要财务团队协同市场营销部门,共同搭建客户终身价值预测模型。
2.3 绩效评价体系业财融合
现代企业构建绩效评价体系需要特别关注四个传导路径:财务成果的质量表现、客户价值的达成情况、流程优化的推进效率以及组织能力的持续积累。以装备制造企业为例,其绩效评估维度既需要涵盖净资产收益率等财务指标,更应纳入设备运转效率、工艺更新速度等过程性指标,尤其需要建立智能制造改造与单位能耗下降之间的量化关系模型。这种多维度观测体系能够有效区分利润率波动的具体诱因:是外部市场竞争环境变化带来的压力,还是企业内部供应链响应速度不足引发的效率损耗。
在具体实施层面,建议采用双轮驱动的指标体系构建方法:横向维度按照指标性质划分为效益型(经济增加值)、效率型(存货周转率)和成长型(专利转化率)三类;纵向维度则根据战略决策层、业务运营层和执行操作层的不同特性,设置差异化的数据采集周期。市场拓展部门的考核体系设计需要突破传统销售导向思维,可将客户全生命周期价值与渠道维护成本进行关联分析,这对判断区域市场运营质量具有更高参考价值[3]。
2.4 资金管理中的业财融合
在企业持续运营过程中,资金流转效率直接影响着组织健康发展水平。跨部门协作中的资金管理矛盾主要源于部门目标差异——市场部门关注市场拓展需要资金投入,生产部门侧重设备升级需要资源保障,而财务部门则需确保资金流动安全边界。
基于动态管理需求,滚动资金预测模型构建需突破传统预算框架约束。以文旅行业为观察对象,其季节性波动特征要求财务人员不仅需分析往年客流数据,更需要协同市场部门获取景区改造工程进度、主题营销活动排期等业务信息,形成" 预测- 执行- 反馈" 的管理闭环。在运营资本精细化管理层面,可建立业务财务协同管控体系:针对应收账款管理,依托业财一体化平台建立客户信用评估模型,实施分级信用管理策略。当系统提示重点客户账期异常时,财务团队需协同业务部门共同分析市场环境变化,而非单纯进行账款催收。在存货管理方面,通过整合销售终端数据与生产排程系统,推动库存结构持续优化。
结语
综上所述,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财务会计职能的价值转化方式正经历着全方位转型。研究显示,预算管理需要构建动态配合机制,同时创新全价值链成本管控体系,优化业财联动的绩效评估标准,提升资金配置的闭环管理效率,这些要素共同构建了业财融合的基本框架。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研究在三个维度仍需深化:首先需要明确智能算法在预算动态调整中的适用场景,其次要解决非结构化业务数据转化难题(比如客户服务记录转为财务指标),最后需设计跨部门协作中的权责分配方案。特别是在工业互联网平台于制造、物流领域快速普及的当下,构建具备环境适应性的业财融合生态系统,可能成为深化理论研究的重要突破口。
参考文献
[1] 程林 . 业财融合视角下企业管理会计实施策略分析 [J]. 现代营销 ,2025,(16):85-87.
[2] 刘文媛 . 业财融合视角下企业财务管理转型思考 [J]. 上海企业 ,2025,(04):216-218.
[3] 刘宇 . 业财融合视角下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 [J]. 中国市场 ,2025,(09):12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