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研究

作者

高理想

信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信阳 464000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在逻辑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有其理论逻辑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道德伦理、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这与理想信念教育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信仰有着内在的契合 [1]。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崇德向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理念,与马克思主义所倡导全面发展的人的思想十分契合。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培养人们的正确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为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从而更好地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有其价值逻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民族的精神支柱。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有助于强化文化自信,提升国民的文明素质,促进全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风尚的提升[2]。这种融合不仅能够加深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更能够激发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共产主义理想的信仰和追求。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培养人们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社会向着更加文明、和谐、美好的方向发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障碍

(一)时代差异和文化冲击

青年学生作为中国梦建设的主力,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理想信念正在初步形成并逐步走向实践。然而,年轻一代经由网络更容易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相对降低。这种现象反映了时代差异和文化冲击对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影响。年轻一代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更容易接触到各种文化,其中包括西方文化的影响,同时,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竞争压力也可能使得人们更加倾向于接受与现代生活更加贴近的价值观和文化习惯。因此,如何在时代变迁和文化冲击的背景下,有效融合传统文化与理想信念教育,是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教育资源不足

教育资源的匮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传统文化的教育需要专门的教材、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师资等资源支持。然而,在现实中,这些资源可能存在不足或分配不均等的问题,从而影响到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质量和深度。首先,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需要具有权威性和深度的教材来支持教学,但目前市场上的相关教材相对匮乏,且质量参差不齐。其次,师资队伍的不足也是一个制约因素。传统文化的教育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专业知识,但现实中存在着传统文化教育师资匮乏、培训不足的情况,这导致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现行教育体制和评估机制的制约

当前的教育体制和评估机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制约,这可能导致学校和教师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缺乏足够的动力和资源。当前教育体制普遍偏重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学校和教师可能会更多地将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上,而对传统文化教育投入的资源和时间相对较少。教育评估机制往往更注重学生在学科知识上的掌握和应用,而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估相对不足[3]。这可能导致学校和教师在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高,缺乏相关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标准。由于传统文化教育在评估机制中的地位相对较低,教育资源可能更多地向考试科目倾斜,导致传统文化教育的资源匮乏。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构建育人环境

加强顶层设计和党的政治引领作用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首先,加快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创新,将有助于丰富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使之更加贴近时代和人民的需求 [4]。党的政治引领作用可以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理想信念教育的融合提供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政策方向,通过党的政治引领,可以形成统一的价值导向和行动指南。其次,政府部门需要加快出台相关政策,确保教育资源的投入与需求相匹配,以满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理想信念教育融合的需求。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强对教育过程的监督,确保融合的有效实施,并且构建起良好的氛围和社会环境,以促进理想信念教育的全面发展。

(二)创新教育载体,发展文化产业

第一,创新教育载体。创新教育载体包括教学模式、课程设计、教育科技等方面,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中,创造出生动有趣的学习场景。此外,还可以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活动、开展传统文化主题的校园文化节等方式,拓展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设计更加富有创意和互动性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例如,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在线课程平台等。第二,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传播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来。例如,可以开发传统文化主题的手工艺品、文化创意产品等,推动传统文化在市场中的传播和推广。

(三)拓展教育方式,完善教育方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要注重拓展教育方式和完善教育方法。第一,评估指标调整。教育评估机制可以调整其评估指标,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考核范围。这包括评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认同程度及实际运用能力等方面。第二,多元化教育方式。引入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如问题导向教学、合作学习、体验式学习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通过活动、实践和互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增强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5]。第三,创新教学方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网络教学、移动学习、游戏化教学等,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通过多媒体教学、在线学习平台等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互动中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武装全党[J].求是 ,2021(22).

[2] 习近平 .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

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

报告 [M]. 人民出版社 ,2022.

[3] 胡传双 , 简红江 , 张勇刚 .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研究

生理想信念——价值意蕴、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径 [J]. 研究生教育研

究 ,2024(03):83-89.

[4] 邹慧 .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 [J]. 中学政治

教学参考 ,2024(19):87-90.

[5] 吴梦伊 , 许晓玲 .“四史”教育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探析

[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1(20):22-24.

作者简介: 高理想( (2001-12) ,女,汉族,河南平顶山人,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