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
于海侠
铁岭县住房和城乡建设综合行政执法队 辽宁铁岭 112000
一、混凝土耐久性的关键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
(一)内部劣化机制解析
混凝土结构的理论设计使用年限通常设定为 50-100 年,但实际工程中,部分建筑在投入使用 10-20 年后即出现显著劣化,甚至个别案例在短短数年内就需维修加固。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混凝土耐久性不足,其内部破坏机制主要涵盖物理、化学及机械三大作用维度。
1. 物理破坏作用:在低温环境下,冻融循环成为混凝土结构的主要威胁。由于混凝土内部存在大量连通的毛细孔隙,施工过程中多余的游离水在孔隙内滞留。当环境温度降至冰点以下,孔隙水结冰膨胀,体积增幅可达 9% ,对孔壁产生约 25MPa 的膨胀压力。反复冻融作用下,微裂缝不断扩展贯通,导致混凝土强度持续下降,最终丧失承载能力。此外,道路桥梁工程中常用的除冰盐会加速混凝土表面剥蚀,进一步加剧物理损伤。
2. 化学侵蚀过程:碳化作用是最常见的化学劣化形式。大气中的CO2 气体通过混凝土孔隙向内部扩散,与水泥水化产物氢氧化钙发生碳化反应,生成碳酸钙。这一过程使混凝土内部 pH 值从初始的 12-13 降至11.5 以下,导致钢筋表面钝化膜失效,进而引发锈蚀。碱集料反应则被业界称为混凝土的 " 癌症 ",水泥中的碱物质与集料中的活性氧化硅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具有吸水膨胀特性的碱 - 硅凝胶,在混凝土内部产生持续膨胀应力,最终导致结构开裂破坏。此外,硫酸盐、氯离子等侵蚀性介质的渗透,会引发钢筋锈蚀和水泥石分解,加速结构劣化。
3. 机械损伤效应:在水利、交通等工程领域,混凝土结构长期承受水流冲刷、风沙磨蚀、机械振动等外力作用。流动水体的溶蚀作用会溶解水泥石中的可溶成分,导致结构强度下降;高速水流或含砂气流的冲刷则会直接磨损混凝土表面,形成冲蚀破坏。这些机械作用与化学、物理过程相互耦合,显著缩短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
(二)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1. 原材料质量影响:水泥作为混凝土的核心胶凝材料,其水化产物的稳定性直接决定耐久性基础。现代水泥生产为追求早期强度,常通过提高细度、加速硬化速率等手段,但这也导致混凝土收缩开裂风险显著增加。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工程,需特别关注水泥水化热效应,必要时采用低热水泥或掺加矿物掺合料进行温度控制。集料质量同样关键,风化砂石、含泥量超标的集料会降低界面粘结强度,成为耐久性隐患。相比之下,粉煤灰、矿渣粉、硅灰等矿物掺合料不仅能改善混凝土工作性能,还可通过二次水化反应细化孔隙结构,提升抗渗性与耐久性。
2. 设计理念局限性:当前混凝土耐久性研究多基于实验室模拟环境,与实际工程面临的复杂侵蚀条件存在显著差异。设计过程中常忽视多因素协同作用,例如未充分考虑碳化与氯离子侵蚀的叠加效应,导致防护措施失效。此外,对混凝土耐久性 " 综合症 " 的系统性认识不足,缺乏全生命周期设计理念,也是造成结构过早劣化的重要原因。
3. 施工与维护缺陷:施工环节的质量控制直接影响混凝土密实度与耐久性。为追求施工进度,现场常出现违规加水、振捣不密实等问题,导致混凝土孔隙率增加,为侵蚀介质提供渗透通道。养护措施不到位同样危害显著,尤其是大体积混凝土,若未及时进行温控养护,极易产生收缩裂缝。后期维护缺失也是普遍现象,未能定期检查与修复,加速了结构劣化进程。
二、混凝土耐久性提升的系统性策略
(一)基于机理的材料优化方案
1. 增强抗碳化性能:通过优化混凝土配合比,严格控制水灰比,增加水泥用量,并合理使用减水剂,可有效提高混凝土密实度,延缓碳化进程。适当增加钢筋保护层厚度,或采用表面涂层防护技术,能够形成物理屏障,隔离 CO2 侵蚀。
2. 预防冻融破坏:在严寒地区,引气剂的合理使用是抵御冻融循环的关键技术。通过引入均匀分布的微小气泡,可为结冰膨胀提供缓冲空间,缓解内部应力。同时需严格控制水灰比,降低孔隙率,增强混凝土抗冻性能。
3. 提升抗化学侵蚀能力:针对氯盐环境,采用低水灰比、高胶凝材料用量的配合比设计,同时掺加优质矿物掺合料(如硅灰、磨细矿渣),可显著降低混凝土渗透性,抑制氯离子迁移。对于硫酸盐侵蚀环境,可选用抗硫酸盐水泥或掺加火山灰质材料,提高抵抗化学侵蚀能力。
(二)全流程施工质量管控体系
1. 原材料精细化管理:建立严格的材料进场检验制度,确保实际使用材料与配合比设计一致。集料堆场需硬化处理并分区存放,严格控制含泥量与级配指标。胶凝材料与外加剂储存应采取遮阳隔热措施,防止温度波动影响性能。使用前对集料进行筛洗处理,配备钢结构雨棚降低含水量差异。
2. 施工工艺标准化控制:混凝土浇筑前,需对钢筋保护层垫块进行专项检查,推荐采用高强度塑料垫块确保定位准确。运输过程中严格控制时间与速度,防止离析现象;当坍落度不达标时,应按比例添加水泥浆调整,严禁随意加水。浇筑过程中遵循分层分段原则,控制浇筑厚度与振捣时间,避免漏振或过振。施工缝设置应选择结构受力较小部位,并做好界面处理。
3. 养护体系科学化构建:早期养护是提升混凝土耐久性的关键环节。对于大体积混凝土,优先采用蓄水或流水养护方式,养护周期不少于 14 天;普通混凝土可采用覆盖保湿材料(土工布、塑料薄膜)结合洒水养护,确保表面持续湿润,抑制收缩裂缝产生。
(三)设计理念创新与技术升级
引入多因素耦合分析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预测实际环境下混凝土耐久性劣化规律。建立基于寿命周期评估的设计方法,综合考虑初期建设成本与后期维护费用,优化混凝土配合比与结构设计方案。加强耐久性专项设计规范建设,将多因素协同作用纳入设计考量,推动混凝土结构设计向科学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三、结论
混凝土耐久性是一个涉及材料科学、结构工程、环境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复杂问题。本文通过系统分析其内在劣化机理与外部影响因素,提出涵盖材料优化、施工控制、设计创新的多维度提升策略。研究表明,通过降低孔隙率、优化配合比设计、加强施工质量管控等措施,可显著提升混凝土抵抗环境侵蚀的能力。在未来工程实践中,发展以高耐久性为核心的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建立全生命周期质量管控体系,将成为保障混凝土结构长期安全服役的关键路径。
参考文献
[1] 王浩,田帅,宋启会 . 谈国外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现状 [J].科技风,2014(07):45-47.
[2] 焦俊婷 . 荷载与环境综合作用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现状与影响因素 [J].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17,50(S1):123-128.
[3] 皮孙志,王水清.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J]. 建筑技术开发,2011,38(7):62-64.
[4] 胡硕 .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 [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5.
[5] 陈丽苹 . 水泥与混凝土裂缝关系的探讨 [J]. 福建建筑 ,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