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思考
王艳
山东理工职业学院 山东济宁 272000
引言:
在目前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背景之下,高职学生承受来自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各方面压力,其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构建科学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对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旨在论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及时代价值,提出相关实践策略,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及实践指导。
1. 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必要性与时代价值
当前社会结构和就业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对高职院校大学生产生着空前的心理冲击。在升学压力,职业焦虑与自我认知偏差的诸多因素相互交织之下,心理问题也逐渐表现出低龄化,多样化与隐匿化等特征,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业发展与人际适应能力。同时社会对于职业技能型人才心理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它既是教育内容层面上的延伸,又是教育体系完整性上的一种考验。所以,高职教育科学系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设不仅是为学生个人成长提供支撑,同时也是为今后劳动力素质建设提供战略部署[1]。这不仅展现了教育的公平性、全方位的发展和对人的关心的结合,同时也体现了新时代教育目标在“德智体美劳”中对“德”的心理拓展。忽略了这种构建,就会使教育成果不可持续,甚至造成社会稳定的潜在危险。
2. 构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实践策略
2.1 完善课程体系建设,配套专业心理教师岗编机制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根基,在于课程与师资的同步拓展,但实际的现实里面,诸多院校依然处于“重技能轻心理”的教育模式下,心理课程被挤到了边缘,仅以开展讲座与临时活动的形式现身,无法为系统教育目标实现提供支撑,课程体系必须在内容、时间、层次以及评价机制上构成闭环。内容要覆盖心理认知、情绪调整、人际协作、压力消除等核心要点,再结合职业发展、岗位心理适应等体现高职特色的内容设置延展模块;从教学部署的层面,应防止心理课成为“选修的边缘课程类型”,有必要把此内容纳入必修学分,明确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结构布局定位。单靠兼职、非心理学科背景的教师,难以胜任心理教学,应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岗位编制实现单列及专业设置,要保证每一所院校都配备有心理咨询或应用心理学专业背景的师资班底,同时于晋升、培训、课题援助等方面创建保障体系,增强岗位的吸聚力。
2.2 建立分层分类的心理筛查预警机制与干预流程
对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干预是从及时发现开始的,“普查式”或“临时式”筛查手段显然很难捕捉到学生心理状态变化的实际态势。构建科学的筛查与干预体系,需要从“常规化,结构化,个性化等”三个方向入手。心理筛查不能仅限于新生入学环节,要将其列入每学期的常规数据采集任务,以保证动态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要分层分类对待筛查对象,对普遍适应类问题,发展性问题和临床倾向性问题分别制定不同评估指标和干预路径。比如针对轻度适应障碍者可以采用团体辅导的方式来减压,同时针对有抑郁和自残高风险倾向学生立即干预一对一心理咨询与医疗机构医学评估联动。与此同时,建立“心理信息迅速告知--干预指令衔接 -- 跟踪反馈”的闭环机制极为关键,确保每一次预警都有回应、有记录、有追踪 [2]。除此之外,学校需要与辅导员和班主任建立一种“前哨机制”, 以培养他们的基础心理识别技能,确保他们在学生群体中充当“第一道防线”, 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隐性问题的早期识别。该机制的核心价值是:它不是用学生问题来给个人贴标签,而应该用发
展的观点来适应性地指导。
2.3 统筹区域资源配置,推动心理健康服务均衡发展
许多高职院校都面临着心理健康资源配置的严重不均衡,特别是在偏远或者办学经费不足的机构中,经常会出现专职心理教师缺失现象、咨询设备简陋,即使是基础辅导场所也很难得到保证。若要推进全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就需要跳出校本孤岛的思维方式,积极融入区域公共服务体系。具体来讲,教育主管部门可以主导区域性心理健康服务平台的建设、多校心理咨询师资源共享、“区心理支持中心”的设立、对资源匮乏高校的引导和服务输出等。同时,可以促进校际协作机制,从师资培训,课题研究和资源开发上联动发展。另外,要强化与卫生健康系统衔接,以基层社区心理服务站和医疗机构为基础,构建“学校--医学 -- 社会”心理健康服务协同网络,对有临床干预需求者提供绿色转介通道。这一理念的落实既可以弥补单一院校专业力量的欠缺,又可以促进区域教育公平和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从而形成心理健康服务下沉到基层教育体系的良性机制。
2.4 引入信息化平台,建设学生心理健康数据档案与动态监测系统
在数据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建立以信息化手段为基础的学生心理健康监测系统是高职心理教育精细化管理的一个主要方向。传统的心理辅导大多依靠线下咨询和纸质档案进行辅导,资料零散,更新落后,很难形成趋势性的判断。若能借助信息化平台构建完善的心理数据档案则会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和介入时效性。该平台要覆盖心理筛查结果,咨询记录和行为干预跟踪多维数据,实现对学生心理发展轨迹的动态性记录。数据可以建立权限分级制度,心理教师,辅导员和年级主任的不同角色可以在各自的权限下浏览,研判和报告。与此同时,平台应嵌入心理预警模型,通过学生行为(比如请假频率,出勤率不正常,学习成绩起伏较大等等)与心理测评数据的交叉比对,实现潜在心理风险的自动识别与提醒。另外,以数据挖掘为主线的干预建议系统应该同步构建,给心理教师以科学的干预建议和辅导策略以提高服务精准性。强调在系统设计时一定要严格遵循数据隐私保护的原则,以保证学生心理数据能够得到安全,保密和正当利用。依托数字技术构建的“心理画像”体系,为心理健康教育由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变提供了一条现实途径。
结束语: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努力。从完善课程体系,建立预警机制,统筹资源配置以及引进信息化平台方面入手,能够有效地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推动高职学生健康发展。今后,高职院校要不断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邓晓靖 .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J]. 山西青年 ,2024,(21):105-107.
[2] 许骁 . 河北省构建高质量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研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2,35(24):50-52.
作者简介:王艳(1981-5),女,汉,湖北应城,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