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工程中的应用

作者

宋军军

延安市吴起县房屋征收管理办公室 717600

引言:《关于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的通知》明确指出:“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要求融入城市建设规范中,建立生态廊道、城市绿道及景观廊道一体的布局”该项要求为景观生态学在生态园林建设中提供政策支撑。景观生态学理念融入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可优化生态过程增强城市自然系统功能,为居民创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因此,探讨如何将规范要求变为可操作的措施并贯穿建设工程全流程,已成为助力城市生态园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中应用景观生态学的意义

在土地紧张的高密度城区,绿地发挥净化空气、缓解热岛以及调蓄雨水等综合作用,而优化生态布局后园林可变为支撑城市稳定的关键要素。不同植被搭配或空间组织可以增强园林生态服务能力,有效调节局部气候、优化水文过程并提升生物多样性。面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压力,景观生态学强调在有限空间内平衡保护与发展,让园林产生更大生态效益。从居民生活角度看,生态园林可改善日常环境质量,更好的空气、更低的噪声或更丰富的绿色视野均可带来健康收益,连贯的绿色空间在改善城市环境的同时还能提升整体的宜居性。在应对气候变化引发的灾害时,生态园林可发挥防灾减灾功能——相关人员塑造微地形、组合植被及科学设计水体,能够让绿地变为天然的雨洪调蓄系统,有效缓解城市内涝或减缓极端高温的影响。

二、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中应用景观生态学的措施

1.建立多层植被群落,筑牢生态系统根基

植物垂直结构的层次差异形成光照、蒸散及凋落物的梯度变化,并且土壤、水分和根系之间密切关联,共同增强水分下渗能力、稳定土壤结构并改善局部微气候。物种特性间的互补增强群落抗干扰能力让局部问题不易扩大为整体风险,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恢复力。与此同时,较高叶面积指数让水分与气体交换更趋平衡,树冠的粗糙表面增强空气流动,有助于稳定局部热条件。因此,即便面对城市高干扰环境的问题,多层植被仍可维持生态过程的连贯运作,持续发挥净化空气、管理雨水等功能。

相关人员应先行排查场地基底,记录土层厚度、质地级配等要素并设定底线指标,土壤容重控制在 1.30g/cm³以内,pH 稳定在 6.50—7.20 区间,表层有机质维持在 30.00g/kg 左右。空间结构以骨干乔木—亚乔木—灌丛—草本—地被自上而下组织,冠幅交错布置形成连续荫翳带;亚乔木分层填补垂直空隙,控制胸径梯度避免同龄化;灌丛建立中层屏障,株行距形成梅花形错位同时保留检修通道;草本在边缘处成带状铺展,地被稳固表土并抑制杂草萌发。物种优先选择近乡土类型,按耐盐碱及抗旱耐湿等功能标签分区配置,形成性状组合。根系深浅配比按深根、中根及浅根三段搭配,深根保障干旱季取水通道;中根层负责支撑土层结构;浅根层覆盖表土稳定枯落物分解速率。灌溉方式采用分区定量策略,主干区设置渗灌或滴灌,时长随土壤含水量增减而改变,传感阈值对接气象数据避免径流外排。病虫草害管理采取多因子预警方式,以检测诱捕、判读叶色指数设定干预阈值,精准到具体物候期及虫态,由此减少广谱药剂的依赖性。在生态园林的边缘区域,相关人员可设置过渡型植物群落来缓冲硬质边界,从而减少热量积累和扬尘回流。此类过渡带还可与道路、广场等硬质空间协同处理高差变化,保障雨水能够顺畅流入绿地内部。

2.优化水体空间格局,增强环境调节功能

在水体空间格局中,开阔水面可降低环境温度、补充蒸散水分,线形水渠能保障水系的纵向连续性,分散的水塘起到净化水质及提供栖息地的作用。另外,水岸形态、边界曲折程度以及水绿交界方式,共同调节水面气流交换及蒸发过程。树荫覆盖及水深变化共同影响水温分层,不同深度区间的水生植物组成协同净化体系,而根系、底泥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进一步调节营养盐或迁移有机物。此外,多层次的水域结构有助于消减暴雨径流峰值,延长雨水滞留时间,缓解瞬时强降雨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相关人员踏勘场地时需先行获取天然汇水区及微地形信息,依据土壤渗透等级确定主次水轴,保证自来水在园林内部逐段衰减。基底整治以连续滞蓄为目标,骨干水域控制平均水深在 1.20m ,边缘缓坡过渡带设置浅水平台,保障挺水带稳定扩展并降低岸线崩塌风险。岸坡坡比依据功能差异分区设置,亲水段采用 1:4 的坡比,生态保育段则放缓至 1:6,同时搭配植被缓冲带,形成由粗到细的颗粒截留梯度。水体底质分层铺设并以稳定孔隙结构为要点,垫层选用粒径级配良好的砂砾,中层配置低有机质黏土壤,上覆厚度 5.00—8.00cm 的矿物覆盖材料以抑制底泥悬浮。针对不同区域的径流,相关人员可采取分级处理策略:相对清洁的屋面径流,先汇入前置缓冲单元调节能量再排入主体水域;污染较重的道路径流,在集水口安装分离设施以减少悬浮物;而绿地中的浅层洼地则用于季节性蓄水,并连接侧向溢流口避免长期积水。水质管理主要采用源头控制结合途中拦截的方式重点监测 COD、TP等指标,监测点分别设置在上游入口、关键转折处及下游出口,采样频率依据气温变化调整。相关人员在调节水位变化时,雨季允许水位在 0.25—0.35m 范围内波动,旱季则维持基本生态水位,以保障水生群落的稳定。

3.串联生态廊道体系,守护物种丰富多样

生态廊道的宽度、连续程度及内部结构决定物种移动效率,宽廊道有助于缓解边缘干扰,高连续性能够减少穿越不利地带所需时间,而内部结构差异则为生物提供了休息、觅食的连贯空间。多层次的生态网络可提供备用路线,即使某通道中断而其他路线仍能保持连通,从而支持种群长期稳定存在。线形绿地、滨水区域及街道绿化共同组成廊道主干,小型栖息斑块或踏脚石景观弥补短距离间隔。此外,噪声、光线及温度等环境因素也会影响生物通行效果,而合理的廊道设计能够改善局部微气候减弱此因素的负面影响。

相关人员可以在实地勘察基础上识别关键栖息区域绘制源地、汇点及阻力分布图,结合地表覆盖、道路等级等因素建立阻力面分布图,根据最小阻力路线模拟生成廊道预选方案,再根据管理范围校验最终确定廊道布局。森林类廊道宽度建议不少于25m,临水型廊道沿水岸需保留12.5m 宽的缓冲区域,城市街角微廊可利用退界空间及边角地整合形成,边缘预留 3m 宽的管理带以便于维护。踏脚石节点应沿廊道均匀分布,间隔 120 至 180m 以支持生物短距移动,节点形态宜接近圆形从而降低风场切割影响。在与道路交汇处,相关人员可设置净高不宜低于 2.8m 宽度不少于 10m 的下穿通道,并设置坡底排水沟防止积水。同时上跨结构需平顺衔接两侧绿化,表面采用粗糙材质以降低风切效应。重点区段需管理声环境及光照,白天等效噪声不超过 55dB,夜间路面照度维持在 0.3lux 以下,灯具应控制遮光角减少视觉干扰。植被应以复层结构为主,上层形成连续树冠而中层发挥遮蔽功能,地表种植根茎类地被以减少裸露,水陆交界处优先选用耐湿植物群增强稳定性。日常养护坚持低干扰原则,其中修剪的主要目标是保证结构安全及通道畅通,同时需定期清理垃圾并加强水岸巡查严防底泥悬浮。

结束语: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一方面关乎绿化景观的美观效果,另一方面还是提升城市韧性的战略举措。景观生态学使园林建设成为系统性的生态工程,该理念强调结构、功能与过程协同。未来的城市生态园林应在科学规划与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上,不断探索自然—社会—技术的融合方式,让园林成为缓冲城市风险、承载文化认同与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席雅丽.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方法[J].现代园艺,2025,48(16):124-126.

[2]李大伟.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风景园林布局优化策略[J].四川水泥,2025,(08):107-110.

[3]郭玲子,王莹.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的风景园林规划方法途径探究[J].现代园艺,2024,47(21):143-14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