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作者

王梦诗

伊州区水利局 新疆哈密 839000

1 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1.1 对局部气候的影响

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往往伴随着大规模的土方作业、水体调度和建筑物建设,这些活动会显著改变施工区域及其周边的局部气候。气温、风速、湿度和降水等方面的变化是这种影响的直接体现。例如,大型水库的修建会改变地表热容量,从而影响周边地区的气温分布。水库水体在白天吸收热量,夜晚释放热量,使得周边地区的气温波动减小,形成所谓的“水库效应”。此外,水利工程还可能改变风速和风向,影响局部风场,进而对气候产生影响。湿度的变化则与水库蒸发量的增加有关,这可能导致周边地区空气湿度的上升。降水方面,水利工程可能通过改变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位,影响降水形成的条件,从而改变降水分布和强度。这些气候变化具有区域性和季节性特征,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

1.2 对水文情况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核心功能之一是调节水资源,这必然会对水文情况产生显著影响。流量、流速和水位等方面的变化是这种影响的直接表现。水库的修建会改变河流的自然流量过程,使得下游河流的流量更加平稳,但也可能导致枯水期流量减少,影响河流生态。流速的变化则与水库的调度策略有关,不同的调度方式会对下游河流的流速产生不同的影响。水位的变化则更为直观,水库蓄水会导致水位上升,而放水则会导致水位下降。这些变化会进一步影响水文循环,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水补给等过程,从而对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

1.3 对水质的影响

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对水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水体自净能力的变化和水质污染两个方面。一方面,水利工程可能改变水体的流动状态,影响水体的自净能力。例如 水库的修建会减缓水流速度,降低水体的自净能力,使得污染物在水体中停留时间延长,易于积累。另一方面,施工过程中的废弃物、油料泄漏、化学药品使用等都可能对水质造成污染。

1.4 对土壤与环境地质的影响

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对土壤和环境地质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土壤盐碱化、沼泽化、浸没等问题是常见的土壤问题。这些问题通常与水库蓄水 下水位上升有关。地下水位上升会改变土壤的水盐平衡,导致土壤盐碱化;同时,地下水的浸润作 泽化或浸没。此外,水利工程还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这些灾害的发生与施工过程中的土方开挖、边坡稳定性破坏等因素有关。

1.5 对河道的影响

水利工程对河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河道形态和水流特性的改变上。河道形态的改变包括河床高程的变化、河道的拓宽或缩窄等。这些变化会改变水流的速度、流向和流态,从而影响河道的生态功能。例如,河床的抬高可能导致水流速度减慢,影响河流的自净能力和生态多样性。为了保护和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需要采取生态治理措施,如建设生态护岸、恢复湿地等。

1.6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水利工程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既包括陆生生物也包括水生生物。施工过程中的土地占用、植被破坏和噪声污染等都会对陆生生物的生存状态产生影响。例如,施工活动可能破坏动物的栖息地,导致动物迁移或死亡。对于水生生物而言,水利工程可能改变其生存环境,如水温、水质、水流速度等,从而影响其生存和繁殖。为了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建设鱼类洄游通道、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等。同时,还需要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环境管理,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2 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2.1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首先,提升施工人员与管理人员的环保意识至关重要。通过组织定期的环保培训和讲座,让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掌握环保法规和政策,明确自身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责任和义务。培训内容可以涵盖环保法律法规、环保技术知识、环保案例分析等方面,确保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自觉践行环保理念。其次,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与教育也是提升环保意识的重要途径。通过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发放宣传册等形式,向施工人员和社会公众普及环保法律法规,提高大家的环保法律意识和环保责任感。同时,还可以利用媒体和社交平台等渠道,扩大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范围,形成良好的环保氛围。

2.2 优化工程施工方案与工艺

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应注重采用环保型施工材料与设备,减少施工过程中的生态破坏和污染排放。一方面,采用环保型施工材料与设备是优化施工方案与工艺的重要手段。在施工过程中,应优先选择环保性能好的施工材料,如使用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涂料、环保型混凝土等,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还应选用低噪音、低能耗、低排放的施工设备,如静音发电机、节能灯具等,降低施工过程中的噪音、能源消耗和尾气排放。另一方面,减少施工过程中的生态破坏与污染排放也是优化施工方案与工艺的重要目标。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应注重保护施工区域周边的植被和土壤,避免施工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同时,还应采取科学的施工方法和工艺,如采用分层开挖、分段施工等方式,减少对地表的扰动和破坏。

2.3 加强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

首先,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是加强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的基础。在施工区域及周边区域设置监测站点,对水质、空气、土壤、噪声等环境要素进行实时监测,掌握施工区域及周边区域的环境质量状况。同时,还应建立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库,将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为生态环境评估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其次,对施工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动态评估与反馈也是加强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的重要手段。通过定期评估施工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影响,可以及时发现生态环境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例如,当发现施工区域的水质出现污染时,可以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治理,防止污染扩散。同时,还可以将评估结果反馈给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让他们了解施工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状况,以便更好地调整施工方案和工艺。

2.4 实施生态补偿与修复措施

首先,明确生态补偿的主体与范围是实施生态补偿与修复措施的前提。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应明确谁是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主体,以及谁应该承担生态补偿的责任。同时,还应明确生态补偿的范围和标准,确保生态补偿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例如,对于施工过程中破坏的植被和土壤,可以明确由施工单位进行补偿和修复;对于施工过程中造成的水质污染,可以明确由施工单位承担治理费用。其次,采用有效的生态修复技术与手段是实施生态补偿与修复措施的关键。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应注重采用生态修复技术来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例如,可以采用人工湿地、生态护岸等技术来修复受损的水体生态系统;可以采用植被恢复、土壤改良等技术来修复受损的陆地生态系统。同时,还应注重采用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来保护和恢复施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例如,可以在施工区域设置生态廊道,为野生动植物提供迁徙和栖息的通道;可以在施工区域周边种植本地植物,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抵抗力。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正面的促进作用,也有负面的破坏作用。为了实现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其对生态环境的影 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理。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环保意识的提高,相信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将成为可能,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志云.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探析[J].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2020,3(04):171-173.

[2]蒋海霞.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J].湖北农机化,2020,(13):42-43.

[3]罗红蔚.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J].中国地名,2020,(01):71.